霍去病的父亲抛弃他们母子,霍去病为何还要与他相认,给他养老?

丰丰谈历史 2024-01-25 21:06:16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之前,霍去病在出征路上,经过了河东郡平阳县。

他没有急着奔赴前线,而是在这里停留了一段时间。

他住在平阳县的传舍里,派人去请一个人来和他相见。那个人,是平阳的一个小小县吏,名叫霍仲孺。

霍仲孺来到传舍之后,以标准的下属面见上司的礼仪,迈着小碎步,快步地走进去,对着霍去病下跪叩拜。

霍去病也赶紧对他下跪,说: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

意思是,我之前不知道自己是您的儿子,未曾对您尽过孝。

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霍仲孺也不敢摆自己的架子,依然伏在地上叩头:老臣得托命将军,此天力也。

因为他知道,自己对不起霍去病母子。在霍去病成长的过程中,他不曾尽过一天做父亲的责任。

01、霍仲孺抛弃霍去病母子的往事

霍仲孺年轻的时候,是平阳县的一个县吏。

他在平阳侯府工作的时候,认识了美貌的婢女卫少儿,并与她有了一段露水情缘,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霍去病。

在汉朝,县吏不是普通人能当的。根据汉朝的规定,当吏的人,要么家里很有钱,要么本人很有才,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家里得有爵位才能当上吏。

而汉朝的婢女,身份非常低微,生存环境也很恶劣,摆脱现状的最好方式,要么被男主人看中,要么嫁给良民。

由于史料记载缺失,我们已经无法知道,霍仲孺和卫少儿之间,是霍仲孺看上了美貌的卫少儿,卫少儿无法反抗,还是卫少儿看上了霍仲孺,希望嫁给霍仲孺,以摆脱婢女的身份。

但无论如何,他们之间巨大的地位差别,决定了霍仲孺在这段关系中更为主动,处于掌控的地位。

如果霍仲孺不想对卫少儿负责,卫少儿也无能为力。

而霍仲孺,确实不想对卫少儿负责。

他在平阳侯府的工作结束之后,干脆利落地回了家,娶妻生子,从此和卫少儿母子断绝了联系。

这么多年来,霍仲孺也没有想过要去寻找卫少儿母子。要不然,霍去病不会直到22岁,才第一次见到父亲。

然而,霍仲孺没有想到,他在抛弃卫少儿母子之后,卫少儿的处境,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在一次给汉武帝表演歌舞的时候,被汉武帝看中,带回了宫里。

卫子夫很快就怀孕了。

那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孩子。

从此以后,汉武帝盛宠卫子夫十余年,卫家也跟着一飞冲天。

那一年,霍去病只有2岁。他在还没有记事的时候,就从一个小小婢女的儿子,摇身一变,成了皇帝宠妃的外甥,家里也变得富裕起来。

霍去病12岁那年,卫子夫生下了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刘据,被封为皇后。

霍去病的舅舅卫青也领兵出征,赢得了汉朝反击匈奴的第一场胜利。

随后,卫青持续大胜,连卫青的3个儿子,都沾了卫青的光,小小年纪,连战场都没见过,就封了侯。

卫家成为当时最显赫的外戚家族。

霍去病的母亲则早已嫁给了汉朝开国功臣陈平的后人陈掌,成为了霍仲孺高攀不上的贵夫人。

霍去病本人也很争气。他从小聪慧,又志向远大,深受汉武帝的宠爱,不到18岁,就在汉武帝身边做了侍中。

汉武帝时期的侍中,表现上是服侍天子的生活起居,实际上也充当汉武帝的高级秘书,汉武帝会和他们商量很多朝政大事。

霍去病18岁那年,卫青带着他上了战场,汉武帝则特地叮嘱卫青,给他拨800个精锐骑兵。

接下来的事,我们都非常熟悉了:霍去病一战封侯,而后又被封为骠骑将军,打通河西走廊。

霍去病认父的那一年,他已经成为汉武帝最重视的将军。

由于霍仲孺抛弃了霍去病母子,那么多年来,卫家的显赫与荣耀,他半点光都没沾上。

他依然在平阳县里当着县吏,并生了一个叫做霍光的儿子,和至少一个女儿。

史书没有记载,他是否知道“霸天下”的卫子夫,就是当年和他私通的卫少儿的妹妹,名震天下的骠骑将军,是他的儿子。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从来没有去寻找过霍去病母子。因此在认父之前,霍去病从来没有见过他。

根据汉书记载,霍去病小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直到他长大成人之后,终于有人告诉他,他的父亲是平阳县的一个小吏,名叫霍仲孺。

但霍去病也没有特地去寻找霍仲孺。直到漠北之战即将开打,霍去病在出征的途中路过平阳县,终于顺便见了霍仲孺一面。

02、霍去病为什么要认父?

霍去病对从来没有尽过一天父亲义务的霍仲孺非常慷慨,不仅下跪认父,还给霍仲孺买了房子、田产和奴婢,才放心地上前线打仗。

打完仗之后,霍去病再一次路过平阳县,又把霍仲孺的儿子霍光带去了长安,悉心培养。

这不禁让人思考,霍仲孺一天都没有抚养过霍去病,霍去病为什么还要巴巴地去认父呢?

要知道,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字子孟,孟是庶长子的意思。光这个字就可以看出,霍家没把霍去病这个私生子当自家子孙。

霍去病颇有点热脸贴了冷屁股的嫌疑。

要是霍去病从一开始就没有认父,就不会有这么尴尬的事情出现了。长安或许没有人会知道,霍去病还有个取字为“子孟”的弟弟。

我想,霍去病去和霍仲孺这个没有抚养过自己一天的父亲相认,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其一,汉朝讲究孝道。

汉朝的皇帝,素来宣扬自己以孝治天下。

《孝经》是汉朝人十分重视的经典。汉文帝设置了孝经博士,汉武帝则要求学生都要学习孝经。

汉朝有一种非常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叫做“举孝廉”。光从名字就知道,孝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西汉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刘邦之外,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比如汉文帝的谥号全称是孝文皇帝,汉武帝的谥号全称是孝武皇帝,也是为了彰显孝道的重要性。

从这些方方面面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汉朝人对“孝”的重视。

霍去病既然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谁,古人又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讲究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那么,即便霍仲孺抛弃了霍去病母子,从来没有对霍去病尽过做父亲的责任,霍去病也必须对他尽孝。

霍去病如果知道了自己的父亲是谁、在哪里,却不去认父、不赡养父亲的话,就是不孝。

这随时会可能成为对霍去病不满的人打击霍去病的一个把柄。

因此,无论是从顺应社会潮流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尽量不给人留下把柄的角度出发,霍去病去认父,都是对他有正面作用的。

其二,认父之后,朝堂之上可以有兄弟帮衬。

我们看汉朝的历史,就会发现,汉朝如果有一个人成了皇帝跟前的红人,或者当上了高官,那么他家族中的人,也都会跟着鸡犬升天。

卫家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仅仅因为卫子夫一人得宠,整个卫家,就入了汉武帝的眼,卫家的人,都能得到汉武帝的悉心培养。

卫青和霍去病,若不是卫子夫的亲人,他们或许一辈子都没有领兵上战场的机会。

卫子夫的其他外甥、侄儿,也都得到了在汉武帝身边做侍中的机会。

哪怕不是外戚家族,我们也可以看到,后来的霍光掌权之后,就连他的姐夫都能在长安担任光禄大夫。

辅政大臣之一的桑弘羊,也是因为多次举荐自己族中子弟为官,却被霍光否决,而与霍光决裂。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汉朝,一人带飞全家,是非常普遍的。

毕竟,汉朝可没有科举制度。

在这种背景之下,霍去病在朝堂上,多少显得有些势单力薄。

诚然,他是靠着卫家而崛起,是卫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和卫家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但是,从古人的角度来说,霍去病并不是卫家的人,而是霍家的人。他的母亲嫁给了陈掌之后,也不算是卫家的人了,而是陈家的人。

属于霍去病的霍氏家族,在朝堂之上,只有霍去病一人。

在这种情况下,霍去病如果去与父亲相认,并把他的兄弟带进朝堂,那么,他在朝堂之上,就可以多一个亲兄弟了。

哪怕是现代,都还讲究多一个人好办事呢。如果霍去病的亲兄弟能在朝堂之上闯出重要的地位来,对霍去病的助力,不言而喻。

一个亲兄弟,也必然会比卫家的表兄弟们,和霍去病更亲近。

因此,哪怕单从利益的角度出发,霍去病认父,对他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其三,来都来了,顺便看看父亲长什么样吧。

哪怕认父对霍去病有这么大的好处,不认父,会给霍去病留下不孝的把柄,但是我们从史书上可以看到,霍去病一开始,对认父这件事,并不热切。

他在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去见父亲。

对此,汉书给出的理由是“未及求问”,也就是没有时间去寻找父亲。

但是这个理由,却经不起推敲。

要知道,霍仲孺并不是下落不明,他人就在平阳县当县吏,而且卫家和平阳侯府关系密切,卫子夫就是上一代平阳侯的妻子平阳公主送进宫的,而霍去病认父时的平阳侯是平阳公主的儿子,在漠北之战中跟随卫青出征。

可以说,霍去病但凡有心寻找父亲,只要和平阳侯打声招呼,就算他没有时间去平阳县见父亲,也自有人会把霍仲孺恭恭敬敬地请到他身边。

然而,霍去病一直到出征路过霍仲孺所在的平阳县,才终于去与父亲相认。

霍去病认父,也不是自己恭恭敬敬地去霍仲孺家里求见霍仲孺,而是在传舍里,直接让人把霍仲孺传召过来,甚至还吓得霍仲孺给他下跪。

可以说,在霍去病的认父过程中,霍去病虽然礼数周全,且给霍仲孺买房买地买奴婢,但霍去病的表现,却仿佛对认父这件事可有可无。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霍去病此番认父,或许有一种“来都来了,就顺路看看我亲爹长什么样吧”的心态。

既然他都来到离霍仲孺这么近的地方了,认父又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那么他就顺便那么一认。

如果霍去病没有路过平阳县,没准他也不会主动去寻找霍仲孺的。

你觉得有没有这个可能性呢?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