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睡觉一定要抓着我的手才行,还必须要我的手掌完全贴在他脸上。
想想他两岁之前,都没这个需求。
那时睡觉前看几本书,就主动说关灯睡觉,我再拍两下就睡着了。
现在大了几个月,睡觉反而有点难。
第一个表现就是对"关灯睡觉"非常抗拒。
即使他哈欠连天,眼皮开始打架,甚至都进入浅睡,但只要你一关灯,他就反应剧烈,马上大哭起来,直到你再次打开灯才罢休。
第二个表现是有了害怕的意识。
之前他单独到没开灯的屋里,是不会有害怕的感觉的,顶多会说"我看不见"。
现在让他去一间黑乎乎的屋里,他会说"我害怕"。
孩子的种种表现,说明他对外界的感触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了自我感知并作出反应的能力。
孩子喜欢抓着大人手入睡的原因有几个:
一是孩子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在睡觉时,能够从父母的身上获得安全感;
二是被大人"吓的"。大人有意无意地吓唬,比如当孩子调皮时,大人会吓他"再不听话,晚上大灰狼会把你叼走!"
三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让他有了"害怕"这个概念,手里拿着小刀,怕受伤;站在高处,怕掉下去,处在黑暗的环境,会想想象有某些未知的事物伤害自己。
这些都表明,孩子对危险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
记得我侄女小时候,晚上睡觉也是要拉着我的手。直到她睡熟后,我才能把手拉出来。
看来,大部分小孩子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阶段。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如何建立呢?
不要故意吓唬孩子有些家长,特别喜欢拿"莫须有"的东西来吓唬孩子。
比如我家小孩,从小跟老人一起长大,老人就喜欢给她讲鬼故事,或者说一些神神道道的话。直到现在孩子十岁了,晚上一个人去洗手间都特别害怕,说怕有鬼。
家长说过之后就忘记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她没有其他获得见识的渠道,与她最亲密的家人就是她最信任的,所以你一吓唬她,她就记住了。
父母的陪伴和情绪缓解很重要在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父母不要觉得不耐烦,耐心陪着孩子帮他克服害怕的心理,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逐渐建立强大的内心。
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及时陪在孩子身边,给他实质性的支持,告诉孩子:父母在,不害怕。
转移孩子对害怕的注意力睡前故事是一个有效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现在每天临睡前,我都会给孩子讲一两个他喜欢的故事。故事情节都是临时编的,边讲边想,同时还会跟孩子互动,比如讲到老虎肚子饿了,就会问孩子:老虎都喜欢吃哪些食物啊?孩子会一一列举出来。
一个生动有趣的睡前故事,能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思绪会跟着故事情节此起彼伏,如果能够家长和孩子一起来编故事就更有趣了,不但会克服孩子的恐惧心理,还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借助可爱的玩偶选择一个替代物,比如小玩偶来代替父母的手臂陪孩子睡觉,将对人的依赖转移到对物的依赖。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将情感寄托在小玩偶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女孩子,即使已经成人,睡觉的时候也会抱着玩偶,这一般就是小时候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那么,从小时候起,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跟玩偶的关系。一个小公仔,同样可以是一个鲜活的小生命。能够跟人对话,也有人的吃饭睡觉的需求。平时多跟孩子玩玩偶角色扮演的游戏,会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同时也会让孩子体会到身边时刻是有人在陪伴的,不孤单,就不害怕。
你家宝宝会有哪些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呢?你是如何帮宝宝建立安全感的?欢迎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