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留着中国血统女孩很了不起,千方百计找自己根,比那些出国留学,不回国旳好太多了,正能量!
夏瑞福写信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她开门见山地说道:“我是郑和水手的后裔,我想去中国。”短短一句话,仿佛穿越了六百年的时光,将拉穆岛上隐秘的血脉联系直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她并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复杂的背景,只有一种源自血液深处的归属感。
拉穆的村庄并不富裕,夏瑞福的家境更是拮据。在这个地方,上大学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夏瑞福也不例外,她的梦想几乎胎死腹中。但一切在她的特殊身份被中国媒体报道后发生了改变。郑和水手后裔,这一特殊的标签,点亮了她的求学之路。
比金子更珍贵的,是寻找根的勇气2004年,夏瑞福写下了一封让命运改道的信。她对着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表了决心:“我要去中国学医,学成了还要为中肯友谊添砖加瓦!”这志向,甭说搁那会儿,就是搁现在听着都相当硬核。
大使馆收到信后也没含糊。第二年开春,他们高调宣布:中国教育部特批了一个留学名额给这位郑和水手的后裔——只要她把高中毕业证拿到手,这船票就给她备着!这待遇,是不是有点“皇榜钦点”的意思?
夏瑞福也挺争气,高中毕业证捧到手,没过多久,人就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来的时候还赶上个大日子——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她一路上被热情款待,活动里被重点表扬,活脱脱成了个文化桥梁的代言人。
结果,这执着还真整成了真事。那年8月,南京中医药大学敞开怀抱迎接了她。从此,夏瑞福踏上了一条用中草药和针灸续写郑和精神的康庄大道。
寻根,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于像夏瑞福这样的年轻人来说,跨越数世纪的历史迷雾,追溯血脉源头,不仅需要执着,更需要勇气。在拉穆岛上,还有许多像她一样的后代,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也不明白自己身上的独特气质源自何处。而夏瑞福却选择用一封信,打破这片沉寂。
对比之下,那些背井离乡去留学,却在国外一去不回的人,显得格外讽刺。生在红旗下,反而嫌弃自己的根。夏瑞福的行动,给这些人上了一课:真正的归属感,不是用地理位置来定义的,而是铭刻在血脉里的东西。
中医梦VS“更难的中文”:夏瑞福的七年长跑7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对于夏瑞福来说,这不仅是学知识的七年,更是跟“中文”死磕的七年。你说学中医难吧,先把汉语搞定再说——这可是她来中国的第一道坎儿。头两年学汉语,剩下五年啃中医,啃到专业词汇的时候,那感觉估计跟咬到一块硬骨头差不多。
话说回来,她对中医的信仰,是从小时候攒下来的。估计是哪个老中医神乎其技地治好了她或亲人的小毛病,让她脑袋里种下了“中医救命”这颗种子。这种童年的滤镜,什么都能拉满:小时候吃过一把草药,长大了就觉得那是传世的灵丹妙药;小时候看过一场针灸,长大了就认定针灸能治百病。
当然了,来中国学中医可不是来度假的。这中医博大精深,不是看几本书背点经络穴位就能精通的。想想那些拗口的中草药名,外加繁复的理论,搁国内学生都脑瓜疼,更别提一个非洲姑娘。但夏瑞福硬是顶住了,她的执着和努力,让她的中医梦看起来不仅接地气,还特别有味道。
学中医难,学中医还得先学好中文,那是难上加难,可她偏要从“汉字迷宫”里杀出一条血路。这股子倔劲儿,真挺中国式的。
别人的青春是汗水,她的是铺好的红毯要是去南京中医药大学转一圈儿,估计会发现这么个场景:有个单人间寝室,配齐了电话、电视、空调,跟星级宾馆差不多,还是一整栋公寓里唯一的“特权房”。谁住的?夏瑞福啊!这姑娘不仅是公费生,还自带“中国后裔”的光环,校方可谓是掏心掏肺地伺候。
因为夏瑞福信仰伊斯兰教,学校还特地安排了回民厨师单独伺候她一人!锅碗瓢盆全换新的,就怕有什么不合规矩。人家来留学,那是妥妥的“全包套餐”:学费不用掏,住宿费免了,医疗费公费,再加上每个月800块的生活补贴,直接养成“手不伸,饭来张口”的节奏。
“郑华”:一根针扎出的温暖学成归国的夏瑞福,给自己取了个既响亮又贴切的中文名字——郑华。郑和的“郑”,中华的“华”。你以为她回国会开个高大上的诊所、过着体面日子?大错特错,人家直接扎根基层,拿起针灸针,开始当个“村医”。
诊所小,心不小。她用中医给乡亲们治头疼脑热、风湿胃病,甚至还用针灸帮助一些无法负担西医费用的患者减轻痛苦。没几个月,她这个“会用草药和银针的神奇医生”就在乡里传开了。
可她的故事不止在诊所里。如今郑华常年背着个药箱,钻那些地图都快标不出的偏远村庄。说实话,这些村里的人,连基本医疗条件都没有,更别提什么西医检查了。郑华就像“移动医院”,给贫困患者免费治疗,甚至连药都贴心地分好。有人问她:“辛苦不?”郑华却笑着说:“一根银针,能让人少受点罪,这点累算什么?”
她原本可以留在中国的大城市,或者回到肯尼亚的首都找个舒服的医院。但郑华选择了最“接地气”的路,这可能就是她对“郑和后裔”这个身份的诠释吧。用中国学到的技术,扎根在最需要的地方。
结语也许郑和自己都未曾想过,他的船队不只是把商品送到了非洲,更把文化、血脉和身份融入了这片土地。夏瑞福的存在,正是这段历史的活见证。
“郑和水手后裔”这个标签很耀眼,但夏瑞福的梦想更耀眼。她让我们看到,文化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血脉的连接可以改变命运。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为她点亮这条通往中国的路。
以下为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