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根本:使命、愿景、商业模式、战略,经营企业不能不分清

钦泽练八段锦 2024-05-25 03:32:36

上海疫情封闭期间,以及解封后的这段时间,跟一些企业经营者有过交流,发现大家的悲观情绪比较多。也难怪,业务受到两个多月的严重影响,甚至是停摆,接下来也就剩了6、7个月的时间,年度目标基本上都完成无望了。

同样是企业,成熟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无疑更大,因为他们“进化”了。哪些方面进化了呢?业务更稳定、组织更成熟、人才更充足,等等。然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有“顶层设计”,正是因为有了顶层设计,这些企业才成为有“人格”的企业。

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但也很能帮助理解。人类的始祖从猿猴再到类人猿早期的漫长岁月里,在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生存而觅食、繁衍,朝不保夕,只能看到一天。到了石器时代,有了火种,学会将食物烧熟,也会使用工具制作衣服,甚至还会种植粮食、蔬菜,部落成员关系也更紧密,自然而然就会进行规划,包括食物储备、事件记录、精神信仰等,能看到几个月甚至一年了。再往后,有了国家,尧、舜、夏、商,需要长年治水、划分九州、抗御敌国,就需要看得更长远,要制定更长远的规划。

人类进化

可以看到,从个体到氏族、部落,再到国家、朝代,人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有了长远、宏伟的目标。例如战国中期的秦国,意识到自己落后于列强,秦孝公任用商鞅推动变法,使得秦国的国力有了质的提升。之后的历任秦国君主大多勤勉而胸怀大志(主要是惠文王、昭襄王),这才有了秦始皇的“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正因为秦国比其余六国更有追求,更加自律,数任君主都能朝着一个目标持续努力,才取得了最终胜利。可以说,秦国有始终如一的“人格”,而六国并没有。

秦国君王

使命、愿景就是企业的“人格”

国家尚且需要“人格”才能长久发展,更何况是企业,因为企业更加脆弱,所以更需要有自己鲜明的“人格”,以区别于其他企业,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力。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而不只是针对短期。

有“人格”的企业才会有长远追求,才能做5-10年的长期规划,才不会因为短期的良好业绩而安于现状、牺牲长远,也不会因为短期的困难而迷失方向、丧失斗志。

企业的“人格”用什么来描述呢?通常用使命和愿景。各家企业对这两个词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都要说清楚两件事:一是企业存在的意义,二是企业的长远目标。本文姑且按照我的理解进行表述,即前者是使命,后者是愿景。

首先来看使命。

使命是企业最本源的存在意义,来解释一家企业为什么会存在。由于是本源,那就不大可能轻易改变,只要企业一直存续下去,使命就会持续有效。

使命要足够的长远、崇高、富有使命感,才能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不过时,也才能不断激励大家为之奋进。比如做蔬菜贸易的企业,不能说自己的使命是“卖蔬菜”,“提供高质量的蔬菜”稍微好点,“做连接田间到餐桌最好的纽带”则明显更加适合。

使命的长期有效性非常重要,要充分考虑社会、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比如曾经有一家国外的打字机企业,将自己的使命定为“做世界上最好用的打字机”,这在当时看来的确也算是宏伟的目标,但电脑、电子打印机的出现,直接将机械打字机淘汰了,而这家企业又没能转型做电子打印机,这样的使命就显得目光短浅。

通用电气的使命

使命要比较抽象,不能过于具象或定指,这样才有延展空间。华为的使命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这就保证其不局限于通信设备、消费电子,可以进入各种软硬件领域,所以在面临制裁后进入多个领域,让企业的发展空间可以无限大。

使命可以因企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适当调整,但不能发生严重差异或背离。因此设计使命时要十分慎重,如果没想清楚,宁可先留空,思考成熟了再发布。初创阶段的企业还在为了生存而挣扎,可能还会不断转型,很难想得长远,就不用刻意去制定使命。当然有些初创企业为了迎合资本方而圈钱,生硬地造出来所谓的使命,那就不在我探讨的范围内了。

再来看愿景。

如果说使命是一个“大帽子”,愿景就是进一步确定一个更明确的方向以及目标。比如“实现四化”、“中国工业2025”就是愿景,有时间节点,有明确目标。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家蔬菜贸易企业,可以将愿景定为“自主运输、仓储、批发,对接上海50%的农贸市场”,或者“立足上海,辐射华东,建设一千家网点”。

愿景要比使命更具象、目标更明确,但时间跨度不能太短,至少要在10年以上,这样就需要长时间的奋斗才能达成。太短的话,比如3-5年,那就成了战略目标了,后面会提到。

愿景要远大,但也不能遥不可及、不切实际。比如“让10亿人都使用我们的手机”、“让我们的零部件冲出太阳系”,这些都属于不切实际。太过遥远,几乎不可能实现,就失去了愿景的目标指引作用。

加上价值观就是企业文化

如果单说使命、愿景就是企业的“人格”,还不够全面,因为还有个很重要的内容——价值观,也叫核心价值观。这三者共同组成企业的文化内涵,这才是完整的企业“人格”。

企业文化

价值观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做事的准则,倡导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企业缺乏价值观,那么大家做事就会不择手段,没有判断是非的标准,企业不乱套才怪。

有了价值观,大家就有了言行举止的标准,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会趋于同化,企业中同类人越多,做事才会更加顺畅、更有效率。久而久之,价值观就会成为一家企业的烙印,外部的人会发现这家企业的员工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就表示价值观已经真正深入人心了。

价值观未必一定要提炼出几个词、几句话,一定要贴在墙上,关键是要有得到核心人员认可的内涵。比如一家企业倡导诚信,首先就要让管理层、核心骨干认可并做出表率,选拔管理者、做人员评价时也都要将诚信作为重要标准。如果有人违反了,那就要坚决严惩。通过各种正激励、负激励,反复引导,就能让更多人形成思想上的“条件反射”,这就说明价值观被贯彻下去了。

使命、愿景、价值观

价值观不能凭空设计,要配合使命、愿景。比如使命、愿景是追求高质量,那么价值观就要包括精益求精、负责到底、追求创新之类的表述,而不能一味强调高效、快速、经济回报之类。

商业模式与战略

本文的重点是讲解使命、愿景,商业模式、战略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所以一起说明一下。

商业模式是业务的基本逻辑

商业模式并不是目标,而是企业开展业务的方式,具体来说包括在产业链中涵盖哪些环节、关键资源、关键流程、怎么赚钱等,其中怎么赚钱也称为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式中最核心的内容。

随着业务发生变化,商业模式也随之改变。因此商业模式并非一成不变,毕竟这只是业务的逻辑。比如一家以外贸代工为主的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就是通过外贸代理商接海外订单,自己按订单需求完成生产,再通过外贸平台企业将产品运到海外。后来这家企业外贸业务锐减,改成在国内电商平台上销售,那么商业模式就成了自主品牌、自主生产、电商渠道。而如果电商平台的维护是靠第三方代运营,那么也要在商业模式中描述清楚。

明确了商业模式,也就明确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那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商业模式需要进行精准描述,比如同样是制造企业,有些定位高端,追求高质量,控制成本的重要度就要往后排;有些提供定制且快速交付,那么技术设计和交期管理就最为重要,质量和成本则需要把握平衡。

战略目标是3-5年的指引

商业模式描述了业务具体是什么,却无关乎业务目标,这对企业来说显然不够,总不能只将培养核心竞争力作为目标吧。

只将愿景作为目标也不行,因为时间跨度太大,有太多变数,就很难制定具体的打法。因此企业需要有指引发展的目标,有人说年度目标行不行?年度目标固然重要,但时间太短,而企业还需要兼顾长远规划,所以先要有长远一些的目标,也称为战略目标,时间跨度往往是3-5年。

有了战略目标还不够,还要划分发展阶段,并确定每个阶段的阶段目标。举个例子,一家上海的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是5年做到5个亿、设立10家分公司、业务辐射江浙沪,还需要进一步分解,比如先用两年时间做到2亿,设立3家分公司,上海以外的业务占比达到30%;再用三年时间达到既定目标,当然还可以再按两年设定阶段目标。

战略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打法

了解了战略目标,接下来再来看战略。所谓战略就是企业的发展规划,是为了实现3-5年的战略目标,所采用的打法。

战略规划

战略不是拍脑袋得来的,而是要进行系统的规划。简单说,首先要看外部,包括法规政策、市场需求、竞争格局等,预判接下来会有哪些发展机遇及挑战。其次要看内部,企业拥有哪些资源,在业务和管理上有哪些能力,能够抓住哪些机遇、规避哪些挑战。

战略在呈现方式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产品策略:包括产品或服务,有哪些产品线,分别是什么市场定位,技术上如何迭代创新等;业务策略:如何开拓市场、维护客户、提供服务、促销政策、渠道管理等;组织结构:根据业务设置哪些业务单元,以及配套的部门;人员部署:关键岗位配置哪些人,人员编制是多少;资金预算:准备投入多少资金,分别投到哪些领域;内部管理:配套的薪酬、考核、流程、人才管理等制度;

明确了战略,企业再制定年度经营计划,就可以进行具体落实了。

战略的实施

了解了文中介绍的这四个概念,是不是对企业的经营更有感觉了?这些都属于顶层设计,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如果有缺失的话,要赶紧补上了。

(作者简介:做了近20年管理咨询,目前除了咨询业务,还经营贸易业务,兼顾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对民企尤其颇有心得。关注我可以深入探讨管理的方法论和实践案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