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

再笕某人 2024-11-18 14:49:34

最近经常看到一句话:“不要担心 2 小时和 8 公里以外的事”,真的有被这句话所触动。

现在的我们好像都为生计,为婚姻,为爱而不得,为梦想幻灭经历着无数的痛苦。那些失眠的夜里哭着咽下委屈的人,那些每天焦虑于未来的人,那些内耗总会在最脆弱的时候找上自己的人,是你也是我。

在这个时代里,焦虑似乎成了很多人生活的“底色”。我们常常眉头紧锁,为那些还未发生、甚至遥不可及的事情而忧心忡忡,脑海中不断预演着各种可能出现的糟糕场景,让自己陷入无尽的内耗之中。“不要担心 2 小时和 8 公里以外的事”,它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智慧,与著名心理学家亚伦·T·贝克博士的相关理论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亚伦·T·贝克博士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始人,其理论核心指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并非直接由外部事件决定,而是取决于我们对这些事件的认知和解释。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往往源于认知偏差,也就是那些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拿对未来的担忧来说,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将目光放得很远,担心两小时之后、八公里之外可能会出现的难题。比如说,计划下周的一场重要面试,提前好几天就开始焦虑自己会不会表现不好,万一面试官提出刁钻的问题该怎么办;又或者担忧几个月后要参加的一场考试,害怕自己复习不完,考不出理想的成绩。这些对于还未到来之事的过度担忧,其实就是一种认知偏差的体现。

贝克博士提到的自动思维这一概念,很好地解释了这种现象。自动思维是指那些在我们大脑中自动出现、几乎不假思索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很多时候是消极且不合理的。当我们想到两小时、八公里之外的未知时,自动思维就开始作祟,它会引导我们往最坏的方向去设想,仿佛那些糟糕的结果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可实际上,大部分我们所担忧的情况,根本就还没有发生,只是我们的大脑虚构出来的“灾难片”在不断循环播放罢了。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去识别这些不合理的自动思维,然后对它们进行挑战和修正。“不要担心 2 小时和 8 公里以外的事”这句话,就是在提醒我们要把注意力拉回到当下,拉回到我们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我们真正能有所作为的,正是眼前这实实在在的两小时、身边这看得见摸得着的 8 公里范围呀。在这 2 小时里,我们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准备那份面试资料,梳理自己的优势和过往经验,模拟可能出现的问答场景,让自己以最好的状态去应对。在这 8 公里的生活半径内,我们可以去拜访附近的朋友,享受一场温馨的相聚;可以走进周边的公园,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可以专注于当下手头正在做的工作,将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当我们把精力都耗费在遥远的、不可控的未来忧虑时,不仅当下的时光被白白浪费,而且我们还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越担忧越焦虑,越焦虑就越觉得无力应对,进而更加深了对未来的恐惧。然而,如果我们能遵循这句话的指引,聚焦当下,那么我们会发现,生活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用心去体验和珍惜的美好瞬间。

想象一下,每天醒来,不再是被那些遥远的烦恼压得喘不过气,而是思考着今天这 2 小时内,我可以完成哪些有意义的小目标,在这 8 公里范围内我能发现哪些生活中的小确幸。我们可以为自己做一顿丰盛的早餐,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可以在附近的街道漫步,欣赏街边新开的花朵、感受城市的烟火气息。你要记得,改变认知,就能改变情绪和行为。所以,从现在起,让我们试着放下对 2 小时和 8 公里以外之事的担忧吧。用心去拥抱当下,在能够把握的时间和空间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去发现生活原本就藏在身边的无尽美好。当我们真正做到专注当下时,或许会惊喜地发现,那些曾经令我们恐惧的未来,也会因为我们当下扎实的积累和积极的心态,而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人是植物,生活是种花,所有事情都要一步一步的来做。焦虑,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想得太远太多,从而失去了对当下的掌控感,而摆脱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可见的生活中,找到自己内心的锚。千万要忘记,哪怕再平凡人,再普通生活,也仍然要有隐秘而热烈的希望啊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