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在谁也不知道的情况下,曾有一张惊人的核弹大网,悄无声息地覆盖住了中苏两国。其中,足足870枚核弹,瞄准了北京、上海等117座城市,企图将中国大地彻底掀翻。
这项一听就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核战争计划,正是出自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之手。
1959年发生了什么?艾森豪威尔为何要制定核打击计划?该计划最终又是怎样被终止的?
切入主题之前,想先跟大家介绍一下艾森豪威尔这个人。
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出生于1890年的得克萨斯州,他父亲是当地一家小煤气公司的经理,收入不算太低,但抚养起6个孩子来,明显还是捉襟见肘了些。
由于父母没有能力供孩子上大学,他好强的性格又不允许他得过且过、庸庸碌碌了此一生。所以中学毕业后,艾森豪威尔就考入了免学费的西点军校。
回顾艾森豪威尔的童年,那一向被两件事情充斥着:一是送报纸、送牛奶、打各种零工,以便贴补家用;二是参加各种球类和拳击比赛,那是他最大的兴趣爱好。这使得艾森豪威尔养成了独立、自律、负责任的性格,同时又极具斗争心和胜负欲。这些都是对于一名军人而言,十分宝贵的特质。
受此影响,从初入军队到独掌大权期间,艾森豪威尔一直备受部队领导看好。在新兵时期,他就曾被福克斯·康纳将军评为“最有能力、最有效率、最忠诚的军官”。后来,更是先后被麦克·阿瑟、乔治·马歇尔两位五星上将相中,担任副手。
在这些将军的有意栽培和推举之下,艾森豪威尔的晋升速度犹如坐了火箭。1941年末初,他还只是一名上校;次年年中,竟就被提拔为中将,顺便担任起美军在二战欧洲战场的总司令。然后又过了半年,凭借在北非战役中的压倒性胜利,艾森豪威尔直接被晋升到了美军最高的上将军衔。而他的“五星上将”头衔,则是在1944年担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时获得的。
从上校到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仅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要知道,美国历史上共有十位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用了16年时间才从上校晋升到五星上将,马歇尔则耗时将近20年,其他人也都在9年-27年之间。
也正是凭借这种极具传奇色彩的经历,以及在二战期间立下的赫赫战功,艾森豪威尔的名望和声誉空前高涨。共和党为了结束民主党连续20年执政的情况,立即拉拢艾森豪威尔,并开始为他参加总统竞选宣传造势。
就这样,在二战结束后,艾森豪威尔先后出任了美军陆军参谋长、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和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在塑造出文武双全形象的同时,还又一次在国内、国际拉了一波好感。
1953年1月20日,顶着满满的荣誉和光环,艾森豪威尔毫无悬念的、以压倒性优势战胜了对手,成功当选美国第34任总统。
回顾艾森豪威尔的一生,那真的就只能用传奇二字来形容。举个最直观的例子——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在纳粹德军猛烈的炮火攻势之下,艾森豪威尔指挥百万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并浩浩荡荡涌入法国。
这一战被誉为二战最大的成就,进入被占领的法国后,盟军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与苏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将德军困死。这一战从根本上扭转了二战的局势,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从而令轴心国阵营宣告崩溃。
且不说诺曼底登陆胜利的意义有多大,就单单是指挥、调配来自13个国家的300万士兵圆满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就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显赫、蜚声中外的将领,却在刚登上总统宝座之初,就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滑铁卢,也就是著名的朝鲜战争。
关于朝鲜战争的具体经过,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很多次,在这里就不过多回顾了。总之,美国率领16国联合国军,装备着飞机、军舰、坦克等数不清的高尖端武器,气焰嚣张地涌入朝鲜半岛,将朝鲜人民军打得四处溃逃。
没曾想,就在美军距离占领整个朝鲜半岛仅一步之遥时,中国人民志愿军霸气登场。随即在武器装备极其劣势的情况下,一路将战线从鸭绿江畔攻回了三八线附近,迫使美国不得不坐到谈判桌前。
尽管朝鲜战争最终是以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结束的,并没有真正的结果。但全世界都知道,这一战谁胜谁败。参照美国屡战屡胜的不败战绩,以及世界第一的军事武器水平和财力,朝鲜战争中的实质性战败,无疑让美国颜面扫地。
艾森豪威尔本就是一个极度反苏、反社会主义的人,这中国、朝鲜、苏联三大社会主义国家联手给他的总统生涯搞了个“开门黑”,他自然怒不可遏。
于是乎,艾森豪威尔刚一上台,立即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性战略”,又名“艾森豪威尔主义”。简单来说,就是打造一支庞大的报复力量,对艾森豪威尔政府选择的地方进行军事报复。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猜到了,开头提到的核打击计划,正是艾森豪威尔制定的报复计划中,最核心和关键的战略。
2015年12月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披露的一份绝密文件,清楚地展现了1959年核打击计划的详细情况。文件显示,美国在苏联、中国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上,共圈定了1200多个目标地点,打算投掷3500枚原子弹将它们彻底摧毁。
美国核打击的目标,涵盖了核心城市、军事基地、工业区、机场、铁路、水坝、电网等各种重要地点。其中,最主要的打击对象就是机场。据了解,美国详细圈注出了1100多个机场,然后根据场地规模、飞机数量、军事意义等进行了打击顺序的评级。如此一来,就能直接摧毁中苏等国的空军力量,最大程度避免被反击。
针对中国的打击计划中,美国共瞄准了117个城市,计划投放870枚核弹。其中,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和广州两地,分别被规划了82枚、50枚核弹。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仅辽宁一个省就足足分配了159枚核弹。另外,像是首都北京、战时陪都重庆、煤炭中心太原,以及主要海军基地所在的葫芦岛、青岛等城市,也都是美国核打击的重要目标。
甚至于,美国还特意调查出了各国的青霉素工厂,企图直接轰掉医药生产中心来“斩草除根”。可见,美帝国主义的手段有多么狠辣。
在大部分情况下,无论是有人故意设计,还是误打误撞的意外,一场大型战争的爆发都是会有直接的导火索的。例如日军诬陷中国炸毁南满铁路,以此发动九一八事变。又比如1914年在萨拉热窝,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射杀,由此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特别的是,美国1959年的核打击计划并不存在这样的直接导火索。事实上,早在1954年初,核计划就已经成形了。当时,时任国务卿的杜勒斯曾公开发表演说,明确指出:艾森豪威尔政府计划将报复行动的赌注全部押在核武器上,尽可能削减常规兵力,将大部分军费都投入到扩充导弹和战略空军队伍上。
艾森豪威尔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非常简单。一方面,核武器是地球上威力最大、杀伤力最强的武器,美国往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了两枚“基础版”原子弹就直接结束了二战。
另一方面,在50年代时,美国在核力量上拥有着毋庸置疑的绝对优势。要知道,那时的美国不仅已经屯了1000多枚原子弹,还于1952年11月1日成功试爆了全世界第一枚氢弹“迈克”,其释放出的威力足足是广岛原子弹的500倍。
正因如此,艾森豪威尔才会早早开始筹备核打击计划,并在5年时间里不断扩充目标清单。据悉,一开始,美国只是计划往莫斯科等苏联重要城市扔50枚原子弹,来打压这个死对手。然而1957年前后,随着美苏两国对中东地区的争夺不断激烈化,艾森豪威尔预感1959年美苏或将会迎来一场大战。于是,他便奉行着“防范于未然”的原则,全面扩充起核打击计划,想着一旦战争爆发,就直接发射核弹,将苏联和其中国等社会主义兄弟国,一起毁个干净。
那时的艾森豪威尔万万没想到,过不了几年,中苏竟然交恶了,反倒是中美两国关系缓和破冰。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在五六十年代时,美国对中国那简直是恨之入骨。
早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就曾多次对中国发起核威胁。不仅如此,美国还频频在台湾、西藏等问题上,恶意干涉中国内政。1954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就公然与蒋介石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企图将台湾省分割出中国,并将其纳入美国的殖民体系。
就连中国两岸将那场持续21年之久的金门炮战,很大程度也是美国从中搞鬼。因为就在炮战爆发的1958年,美国足足向台湾省提供了高达24亿美元的援助。如果不是美国不停的怂恿、提供武器,同时给国民党一种“美国值得依靠”的错觉,两岸之间的火药味说不定还不会那么浓。
看到这里,最关键的问题就来了。既然美国如此敌视中国和苏联,其又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不计后果。那么,美国为何最终放弃了这项筹划多年的核打击计划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出奇的简单和奇特,那就是源于一场外交访问。
1959年9月15日,随着苏联图-114客机在美国安德鲁斯空军基地缓缓降落,赫鲁晓夫正式开启了苏联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
赫鲁晓夫在美国了13天,除了政治上的谈判外,他还特意去参观了玉米农场和好莱坞,并要求和玛丽莲梦露见一面。赫鲁晓夫举着玉米大笑的样子,以及在梦露面前流露出的“小迷弟”的模样,给美国人民留下了名为风趣幽默的深刻印象。当时有不少媒体都报道称,赫鲁晓夫抢了艾森豪威尔的风头。
那之间,在美国人民心中,苏联和赫鲁晓夫就是十恶不赦的敌人。但经过短短的露面,赫鲁晓夫在美国的形象迅速回暖,不少人都愕然意识到,政府口中所谓的“苏联的威胁”是否真的那么严重。受此影响,美国国内逐渐掀起了反对“大规模报复计划”的声音。
值得一提的是,赫鲁晓夫之所以会突然访美,其实是受美国邀请。同年7月时,时任副总统的尼克松就已经访问了莫斯科,以便为美苏商讨柏林危机等要事做预热。
就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尼克松在美国落地时,赫鲁晓夫第一眼就看到了他乘坐的波音707客机,由于这款飞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客机之一,而苏联还没能自主研发出一架大型豪华客机。所以,赫鲁晓夫就觉得,美国是来自己眼前炫耀秀肌肉的,内心十分不满。
尼克松走后,愤懑不平的赫鲁晓夫立即下令,要求在2个月内造出比波音707更好更豪的飞机,自己访美时一定不能被比下去。到了去美国的时候,尽管图-114D客机“粗制滥造”的螺旋桨上都有小裂缝,但赫鲁晓夫还是坚持登了机。甚至于,因为图-114D的客梯都没配好,赫鲁晓夫最终不得不利用逃生梯滑下飞机。
下面说回正题。除了源于赫鲁晓夫访美所引发的反战号召外,艾森豪威尔当时还面临着两个阻碍。首先,越南战争已经打响,相较于冒着两败俱伤、舆论谴责的危险,主动发起大规模核战;介入越南战争,以实现亚太战略,显然更加重要。
其次,1959年末时,距离总统换届选举也就只剩一年时间。而在1947年时,美国宪法就修正规定,总统最多只能连任两届。换而言之,艾森豪威尔马上就要下台了,他不可能真的发动核战争,然后将烂摊子丢给下届总统走人。
当然,也不排除核打击计划,真的是艾森豪威尔未雨绸缪之举这种可能。或者说,为了避免柏林危机继续发酵,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艾森豪威尔1959年时是真心想缓和美苏关系。
无论是主动放弃,还是迫于外界压力,艾森豪威尔最终终止并掩盖了这项,一旦发动便将毁灭半个地球的核打击计划。
回顾这起人类史上的大危机,只能说美国果然有非常强的被害妄想症,其也真的是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最大搅屎棍。
本期历史文社就到这里,看完不要忘记转赞评加关注哦,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