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绝境顿悟人生,究竟悟出了什么,让他成为和孔子齐名的圣人

哄动这史记 2024-02-19 03:49:34

文丨哄动一史

编辑丨哄动一史

他与孔子齐名,被奉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圣人;他明心悟道,开辟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巅峰!其“心学”在当时引领了一股社会思潮,乃至发展成一大学派,对后世产生影响。

他以超凡的智慧,多次在绝境中险象环生,以一介文人的身份定流寇,平叛乱,在贵州龙场的那一声石破天惊的呐喊,更是奏响了他成为五百年来“古今第一完人”的凯歌!

他提出“立德、立功、立言”,对出将入相毫无兴趣,却文能比肩孔圣,武能赛过卫青,完美地实现了少年时被父亲斥责好高骛远的“圣人”理想!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王阳明的一生。

出身奇特,年少立志

王阳明祖籍浙江余姚,家境富裕,诗书传家。父亲王华在王阳明出生九年后高中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在王阳明出生前,他的祖母便做了一个奇特的怪梦,梦见一位穿着深红衣服的仙人手中怀抱一个孩子,腾云驾雾,入坠她家,王阳明恰巧就在此时呱呱坠地。

祖父觉得颇为奇异,于是便给孙儿取名为“云”,将他降生之所也题名为“瑞云楼”。

王阳明五岁那年,尚不会开口言语,这让家人十分担忧。后来一个道士路过王家,留下一句“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便翩然离去,祖父遂根据《论语》中的“仁不能守之”的一句给他改名“守仁”,让人惊诧的是,更名不久后,王阳明立马开口说话!

少年时期的王阳明相当调皮,是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与“问题少年”。他喜欢同小伙伴玩行军打仗的游戏,游戏中善于排兵布阵,经常性地出奇制胜,让玩伴摸不着头脑。

除此之外,下象棋也让此时的王阳明如痴如醉,父亲见他如此不务正业,气得吹胡子瞪眼,有一次趁他睡觉之时,将他象棋扔进河里,为此,他在伤心之余,还特意作诗一首: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其实,王阳明并不是成日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相反,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超过同龄人的才华与哲思。有一次,他在私塾读书,便问先生道:“何为人生第一等大事?”先生说自然是刻苦攻读,博取功名。但王阳明却不以为然,他觉得第一等要事就是做圣人!

有一次,王华带着十二岁的王阳明外出会客,在一所山间小屋内,望着当空皓月,客人们便要小阳明以月为题,赋诗一首,王阳明沉思半晌,随后吟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可见,此时的王阳明已然有了极其深厚的思辨能力,这也为他日后在哲学上取得卓越成就打下了良好基础。

拜访名师,格竹成疾

叛逆的王阳明始终不会让父母省心,十七岁那年,遵循父母之命,他前往南昌与褚氏成婚,可就在成婚当晚,他却让花枝招展的新娘独守空房,自己跑到附近一所道观,与一名道士彻夜畅谈,讨论养生之术。

幸运的是,褚家并未因此责怪,仍是让新娘跟随王阳明回到夫家。随后,十八岁的王阳明便拜师娄凉,向他请教如何做到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当时,朱熹作为“理学”的开山鼻祖,在读书人心目中是神一般的存在,没有人对他的思想提出质疑或反对。

作为一个积极上进的进步青年,此时的王阳明当然将朱子之说奉为圭臬,如实照做。他曾经跑到一片竹林之中,安心冥想十余天,只为能寻找到那个人人期盼的、圣人才能有的“知”,可惜他为此不下万遍的穷物格理,依旧一无所获,为此还得了一场大病。这便是典故“阳明格竹”的由来。

在仕途上,王阳明并非一帆风顺,他轻松拿下乡试后,却在接下来的会试中两次名落孙山,当时,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相当欣赏,鼓励他好好努力,下回必定高中,已是状元的父亲王华也对他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而王阳明却说出了一句惊人之语:“世人皆以落榜为耻,而我却以落榜后懊恼为耻!”

但是三年后,二十八岁的王阳明还是会试二甲第七的成绩前往工部任职,五年后,又被朝廷授予兵部武选司主事。

当时正值大明第一荒唐天子朱厚照当政,朝政被宦官刘瑾一手把持,王阳明因在一份奏章中得罪刘瑾,而遭到刘瑾构陷,被贬谪贵州龙场,没想到,此次看似不幸的遭遇却成就了王阳明成为圣人的伟大梦想!

龙场悟道,知行合一

前往贵州的路漫长而艰难,其间,刘瑾还派出杀手,欲致王阳明于死地。机警的王阳明将衣物抛掷河内,制造溺亡假象,才躲过一劫。

但是,到达目的地后,周边险恶的环境大大超出了王阳明的预料。龙场位于贵州省修文县的一个山区当中,当时属于未被开化之地,气候潮湿,瘴气弥漫,再加上多民族相互杂居,物资相当匮乏,这对于一直生活在豪门大户的王阳明来说,无疑是座人间炼狱!

但王阳明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到,他亲自动手为自己搭建居所,清除荒草,又主动与当地居民沟通,日子才逐渐安稳下来。对于这段艰难经历,他曾赋诗道: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当所有艰险都被自己的坚韧所克服,回头再看,神马都是浮云!

在身处绝境,生活极其困苦的环境当中,王阳明一肩挑下所有的重担,自给自足,倒也逍遥自在。他给自己筑起一道石窟,每天在这里苦苦追问,朱夫子让我格物致知,可我孜孜以求地追寻圣人之道,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做圣人”上,但却因提了一点小建议便落魄到此等地步,天理何在?为此,他经常躺卧在一口石棺之中,以保持内心绝对的安静。

一天夜晚,风雨大作,电闪雷鸣。突然,一道闪电如锋利的宝剑,将王阳明躺卧的石棺劈开,静心躺卧棺中的王阳明瞬间睁开双眼,起身大喊:“我知晓了!我知晓了!心即是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顿悟:原来圣人之“知”完全在自己心里,每个人都可以做圣人,只要随心而动,找到内心的力量,找到“道”的存在,追求内心至善,认清自己,真实面对自己,便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

这便是对中国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龙场悟道”,至此,王阳明彻底脱胎换骨,不仅此后官运亨通,更重要的是,他利用所悟出来的道理,为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化解了数场危机,还从此开创了一大流派,成为孔夫子那样门徒众多的伟大圣人。

南赣戡乱,一举平“濠”

刘瑾被除后,王阳明得到了兵部尚书王琼的赏识,被擢升为左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当时,江西地界匪患丛生,甚是猖獗。

王阳明到任后,经过仔细观察,明白官匪勾结的现象十分普遍。为此,他将计就计,在揭穿官府差役的真面目后,又赦免了他们的罪过,以他们为内线,探取盗匪们的情报。

王阳明向来以用兵狡诈,出其不意著称。1517年,王阳明运用以退为进,一举连克盗匪营寨四十余个,七千多人或斩或俘。随后,他向朝廷要权要兵,朝廷一一答应后,王阳明以破寨八十多、杀俘六千多人的光荣战绩,戡平了为害地方数十年的匪乱,一时之间被世人奉若神明。

两年后的1519年,宁王朱宸濠起兵叛乱。当时,身在吉安的王阳明正欲南下福建。在勘定匪乱后,他已被朝廷收缴兵权。但情况紧急,他立即在吉安招募兵士,调集军粮,修造船只,准备与宁王大干一场。

当时,人人都知道,只要宁王顺江东下,南京必定守不住,所以王阳明再次玩起了一把“将计就计”,他先是散播消息说朝廷要攻打宁王老巢,然后给朱宸濠的伪臣写了一封书信,让他们劝宁王攻打南京,最后又将这个消息让宁王本人知晓,搞得朱宸濠犹疑不定,左右为难。

而王阳明正是趁着这个空挡,奇袭朱宸濠老巢南昌,让其不得不提师回援。此时,在王阳明的精心筹划下,已是粮草充实,士气高昂,遂与朱宸濠决战鄱阳湖,经过三天三夜的奋力拼杀,宁王朱宸濠一败涂地,这场持续三十五日的叛乱最终以王阳明的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

结语

武宗朱厚照因一场意外落水而一命呜呼,其后,世宗朱厚熜即位,对大明立下赫赫之功的王阳明才受到赏识与擢拔。

在为父亲丁忧期满后,王阳明被恢复了左都御史的官职,再次到两广地区勘定叛乱,叛贼们听闻王阳明大名,大多吓得或落荒而逃,或望风而降,在地势险峻的断藤峡,王阳明率领兵士更是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一举荡平叛军。

可是,在平乱后不久,年仅五十八岁的王阳明便因肺病长逝于江西青龙港的一叶小舟中。在他逝世后,阳明学便成为颇具影响的主流学说之一,就连整个东南亚地区都将阳明学佩服地五体投地,乃至时至今日,它的“知行合一”的思想仍对我们的人生产生积极意义,是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行动指南!

参考资料:

《明史》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