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都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早前由于清廷闭关锁国、盲目自大而积弱,战争之辱使国人认识到必须振奋图强。兼之,战后列强不仅继续耀武扬威,而且把大量洋货,如洋纱、洋布、洋油、洋食品以至洋钉、洋针线等,输入倾销,抢夺我国市场。
时任粤督的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推手,光绪十四年(1888)他倡议创办广州机器织布纺纱局,并选定河南大基头为厂址。随即向美国订购织布机1000台及纺纱机械设备。翠年(1889),又提出创办炼铁(钢)厂,选厂址于广州河南凤凰岗,并向英国订购炼铁炉两座及炼钢炉和轧板、抽条、制铁路钢轨等机械。
晚清重臣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朝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讲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39代孙(元代张养浩的16代孙)。道光十七年(1837)八月初三(公历1837年9月2日)出生于贵州兴义府(当时其父张瑛任兴义知府),少时在贵州兴义府署(今安龙)长大。其人博闻强识,文才出众,年方十一,即为贵州全省学童之冠,作《半山亭记》,名噪一时。
当时,慈禧太后很需要一个曾国藩式的人来辅助她,通过推翻东乡惨案、力阻崇厚卖国、扳回午门冤案等系列重大事件,慈禧越来越看好张之洞。因为她从张之洞的身上,看到了一个人的影子,那就是曾国藩。
广州河南马涌和瑶头各村的“水利重要性”
晚清重臣张之洞曾向皇帝同慈禧太后建言“整治马涌”
同年(1889),又向上奏议整治江岸、马涌等以消水患。
其奏议云:
广州省城南临珠江,亦称省河。承西、北两江之下游,历年以来省河北岸官地,民间逐渐侵占填筑,与水争地。淤停日多,每逢异涨,西关、南关一带,均苦水患。
奏议又云:
盖自洋人在省城外西南隅,当白鹅潭之口建筑沙面广造洋楼,不特地势高整界分明,而石堤陡峻,江流湍急,力能刷沙,致淤沙停积多在上下游水缓之点。其沙面以上以下,沿河一带私占民地,屋宇参差,瓦砾芜秽,杂投淤积,无人禁阻,潮退以后,皆成泥滩。近年地方豪族,往往明月张胆填筑河身,盖造房屋,动辄斜入河心数十丈,若不亟为禁断……河身日窄,三十年后为惠何可胜言。
奏议又表示:
臣数年以来,蒿目民难,博采众议。……惟有在省河北岸坚筑长堤,整齐划一,增损均有所不能侵占,填筑之弊不禁自绝。再于沙面南岸斜对之洲头咀地方,适当西、北江顶冲之处另开一河,以分水势,由鸡鸭滘、驻马涌、瑶头诸村过省城之东五里至鸭墩关以下,始归入省河北支正流。复将南岸鳌洲江面最窄素号阻水之处。开掘宽通。使上游江水之来既分其流,复去其鲠,从容畅行。西关、南关繁富之区自无水患。
“广州古运河海珠马涌”瑶头段
曾係历代官方漕运嘅重要支流又称“运粮河”
前行便到永兴街集市‘鸡鸭滘’、名乡龙导尾
张之洞有句名言:“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人争名,三不与无谓人争气。意思是,俗人见利忘义,做事无底线,他一定会为“利”出卖你,或牺牲你;文人贪名忘情,做人易虚伪,他一定会为“名”打压你、记恨你;无谓人熙熙攘攘,不过是过客,与之争气是自己愚蠢,怨不得别人”。
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其弟子张继熙曾讲:“公常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对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称赞,“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台湾学者苏云峰更是高度评价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湖北教育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张之洞的领导,而张之洞,对教育改革的贡献,并不限于湖北一地,而是具有全国性意义。
马涌瑶头乡段,每年端午举行扒龙舟传统活动
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正是由于张之洞的贡献,而使中国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在督鄂期间,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湖北教育通过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城向州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