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东南沿海的泉州市,有种古老的传统音乐、原称弦管,当今叫泉州南音。1985年在泉州成立的“中国南音学会”,以赵沨为会长的老一辈音乐学家在观摩调研后,认为它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具有“古、多、广、强、美”等突出的优点。
《泉州弦管史话》
这就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并从2002年起启动申报活动,直至2009年,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申报成功后,如何履行该组织制订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便成为一个难度很大的全新的课题。
一、深奥复杂的南音古谱实现数字化之所以是个难题,是缘于泉州南音是非物质的,其遗产散布在本地城乡和海内外广大地区。
遗产的核心内容则是曲目。据研究其源头应是晋、唐、宋等代的中原移民先后带来的音乐,与泉州当地的古语方音融为一体,民间喜闻乐见,再经日积月累,才形成“词山曲海”之称。
可惜历代的官方似乎都不管不问,以致不见有可供稽考的历史档案,或官方审定的类似教科书的规范曲谱。端赖历代的弦管乐人一靠口口相传,二靠手抄曲谱得以世代传承下来,并随着闽南人自宋元以来外出谋生,带到中国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地,于是萌生一个“南音文化圈”。
台南南声团回原乡与泉州南音传承中心合奏曲目
这个“南音文化圈”的再活跃起来,始于1977年,是由新加坡泉籍华侨丁马成先生首倡的“亚细亚南音大会唱”(后称国际南音大会唱)带动的,泉州市接着自1981年以来相继举办了13届,再加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中国台湾等,先后共举办了近30届。每届都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团体四五百人参加,连续三五天的互相交流吹拉弹唱,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古乐复兴新气象。
南音大会唱带动了海内外民间老馆阁社团的复活,也吸引了城乡各地许多新的爱好者,尤其是泉州市自1990年起推动南音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因而急需教材和大量的曲谱,但可用的曲谱奇缺。原因在于弦管曲谱深奥复杂,其谱字“乂工六思一”(乂读音近且qie)对应“宫商角徵羽”五个表音简明汉字,加上琵琶指法、撩拍符号等的纵横交错,密密麻麻,有人视为“天书”,历来只能靠口传和手抄。
个别幸存的刊本极少,只有三种明中叶闽北刊行的弦管曲谱,原先国内荡然无存,幸为英国牛津大学龙彼得教授1960年代从剑桥大学图书馆和德国萨克森州图书馆发现拷贝过来,经调研著述于1992年先在台湾出版英文版的《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其后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与其合作,1995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的同名书,2003年又再出版一本中文点校版的《明刊戏曲弦管选集》。这三种明刊弦管曲谱,当是世上孤本,为泉州的弦管史从明代架通至晋唐古乐的渊源。
《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英文版
这本简称为《明刊三种》刊本中的272首曲词相当可观,类似五代的《曲子词》《花间集》,不附工尺谱及琵琶指法符号,又不同于“敦煌古谱”只有乐音符号而无曲词。直到清咸丰年间,才有鹭江会文堂刊行的《文焕堂指谱》及民初林鸿编的《泉南指谱重编》,分别是木版、石版印刷,印量有限,存量更少,而且不适宜通用。
即使印刷业进入铅印时代,都因为无这类字模,无法承印。所以近几十年间,只能靠刻蜡版油印,效率低下,既不能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也进不了中小学课堂。
时势强烈呼唤弦管曲谱的生产与供应,要尽快与时俱进,研发创新。1995年,出身于弦管世家的中学音乐教师吴世忠,正在编写一本弦管曲谱书稿时,因需要用工乂谱与五线谱对照,只能靠手工书写和描绘,感到极其繁琐,费工费时,于是穷则思变、突发奇想:能不能用电脑录入编排?
工乂谱、五线谱、简谱三谱并排的《山不在高》
他找到同校的青年电脑教师李文胜,探讨这种可能性后,终于开始合作,吴世忠负责整理南音曲谱,先后做了大量的曲谱符号的分类梳理工作;李文胜负责软件设计,将工乂谱符号编码造字,接着设计一个曲谱编辑器,经反复调试,终于实现了工乂谱能够顺利地录入电脑,经巧妙地编辑排版,打印输出。
当时,吴世忠到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以下简称“泉州戏研社”)找上笔者,介绍这个研发和苦于缺少经费,我们感到事关系大,随即挤出一点经费予以支持。
1996年,这个研发初获成功,首次用电脑编辑工乂谱、打印出十多首工整的曲目、令人眼睛一亮、看到希望。当年10月,泉州举办第三届国际南戏学术研究会,我们特地安排吴世忠在大会上发布这个消息,展示其用电脑制作的弦管工乂谱,立即引起与会者和到会采访的媒体人的极大兴趣,过后,从中央到地方多家媒体都作了报道,鲤城区科技局还特地拨出一笔终费,供他们添置设备。
随后,吴、李两人信心满满进一步攻关,又上了一个台阶,成功地把弦管工乂谱同步转译为五线谱。
《泉州南音工乂谱与视唱》
1998年冬,笔者同吴世忠带着近百首工乂谱同五线谱并排的“指、谱、曲”的打印稿去北京,征询原国家教委艺术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南音学会会长赵沨和多位老音乐家及出版界的意见,都得到他们高度的赞许与鼓励。
不幸的是,吴世忠从北京回来后才过了三个多月,就因心脏病突发溘然去世,时年56岁,令人痛惜。这项开发,随即面临半途而废的危险。
此刻,我社同仁实在于心不忍,只好一方面鼓励李文胜继续完善电脑软件制作,另一方面则请北京一位音乐编辑,共同进行书稿的编辑和合成工作。其后,笔者还专程到新加坡,商请湘灵音乐社的合作与出版经费的支持。
2000年开初,一本由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与新加坡湘灵音乐社合编的、吴世忠、李文胜首创的工乂谱五线谱并排的《南音名曲选》,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南音名曲选》
当年5月,这本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乔建中所长,在北京主持举行首发式,出席首发式座谈的赵沨先生和几十位音乐家,一致高度评价这个开发,认为是为中国古老的音乐文化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开了先河,意义非凡。
赵沨在序中写道“……研制了南音工尺(乂)谱直接翻译为五线谱的电脑软件,并编辑《南音名曲选》一书,这是一项极具开拓意义的基础研究,对后人根据乐谱进行南音各项学科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此后,在泉州南音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背景下,有的教师认为弦管工乂谱配上五线谱,大大便于解读,但有的老师对五线谱还不是太熟悉,希望能有工乂谱配上五线谱再加上简谱的曲谱。这就需要进一步研发。
《新谱式弦管曲选编》
这项任务又由李文胜负责,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完成。为此泉州戏研社又于2006年编成一部“工乂谱、五线谱、简谱三谱并排”的《新谱式弦管曲选编》,也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在这期间,国家文化部为此项创新颁发了证书。泉州市教育局、文化局决定合编一本南音教材,就由戏研社用这个软件编排,2009年正式出版了《泉州南音基础教程》,印了15000册,分送各中小学校,大受欢迎
近二十年来,泉州戏研社就是用吴世忠、李文胜首创这套软件,为本社、晋江市、泉州师院以及老年大学排版制作的多种曲谱有30多部,包括《南音名曲选》《南音教程》《泉州弦管名曲选编》及《续编》《泉州弦管指谱大全》和晋江市的《弦管指谱大全》、八卷本《弦管古曲选集》及两种《弦管过支套曲选集》等等。可以说,当今需要的多种弦管曲谱,都基本出版齐全,可以满足需要。
应该庆幸有了电脑和这套软件的问世,才使得古老的弦管曲谱,告别手抄和木版、石版及刻蜡版油印的历史,可用现代技术制作印刷,有了精致的载体,大为生色,纷纷为新老弦友和中小学所采用,也为重要图书馆所收藏。
《弦管古曲选集》
同时,有了五线谱、简谱与工乂谱并排对照的曲谱,使得来泉州访问的外国音乐家,看了全新的曲谱,随即能念出弦管曲的主旋来。还有几位国内作曲家,为了汲取南音优美的旋律,都因取得了三种谱对照的曲谱而感到大有助益。这段历程,可以说为弦管古谱的数字化打下了基础。
二、古老曲谱跟上智能化的步伐。
上述弦管古谱实现数字化之后,还有个问题:即弦管曲谱虽然有了精致的印刷品,但它只是纸质的无声的。工谱又只是记录旋律骨干音,而读音、润腔、做韵,还得有经验的老师来“念嘴”(口传身授)。
同时,弦管曲词用地道的泉腔闽南方言古音写成,有文读、白读和蓝青官话之分。但这些纸质平面的曲谱静悄悄,不能发声,非得请有经验的弦管先生念嘴口传不可,但当今有资格念嘴口传的老先生并不多,更不是随时都可以请到的,这是弦管传承中又一个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泉州弦管曲词总汇》
当时我们受到电子书的启发,再请李文胜研发能发声的曲谱。他又经不懈的努力,终于在曲谱数字化的基础上,研发出一种智能曲谱。
这种智能曲谱录入电脑中,用鼠标点击“播放”,声谱随即同步出现,当唱到哪个字,那个字就由黑色变为红色。如果不想听整首曲子,只想听其中的一句或一段,就只需点击某一个字,音乐就从该处开始响起,随心所欲,很是方便。
在南音教学中,老师也可以选用名家演唱的音频制作的智能曲谱投影播放,让学生视听,进而模仿跟着唱。对其中重要段落或乐句,需要反复练唱的,都可以“点唱”,并一再反复,这等于请名家亲临课堂“念嘴”,替代老师亲口示范的劳累。学生在看谱面听名家传唱时,便能从中听出曲词中方言俗字的读音,以及分辨文读、白读及蓝青官话的不同发音。
《泉州南音基础教程》
同时,针对某些生僻的令人费解的方言字,我们还特地在谱面上在该字的右侧,附加个括号作了简注,以期让学生唱念达到“字正音明”的效果,从而加深学习和欣赏古曲的乐趣。
随后,我们又考虑到如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互联网终端就跟着人随时随地移动。从互联网下载智能曲谱于手机中,就可以随时随地听南音,无疑更为方便。这种设想非常美妙,但难题是要开发手机版的智能曲谱软件。
此事又经过李文胜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功到自然成,首先试制了多首智能曲谱,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中的乐谱来点唱。这个全新的功能展示给多位研究者欣赏,无不认为古老的弦管音乐也可插上智能的翅膀!
三、从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到网络化快捷传输弦管曲。
2017年,我们得知南音能录存下的,是始于黑胶唱片发明之初,便先后搜购了1907年以来幸存的老唱片三百多张,经清洗翻录做成音频,同时配上智能曲谱,编为一本独特的有声的书——《听见南音历史的声音》,原计划把翻录老唱片140首曲的音频曲谱刻入10多张光盘,插在书后,供读者自行播放。
《听见南音历史的声音》
后来感到这一做法显得累赘,而且不太方便。正在困惑之中,笔者突然联想到二维码,便决定把老唱片翻录的智能曲谱,全都转码生成二维码,而后分别编排在每首曲名的右侧付印。
同时,又考虑到二维码只是一个与互联网的链接器,必须有个网站,于是立即申办了“泉州南音记录工程网站”。有了这个网站,便将“南音记录工程”初期所取得的成果“指、谱、曲”共有500首曲,全部传上网。同时把全部曲目的二维码图,分类合编为一本小册子,印送泉州第十二届南音国际大会唱的参与者和其他爱好者。
收到这本小册的人,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便可随时选择视听网中的任何一首曲子。因此众人交口称赞“很方便、很新奇!”
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又是南音“申遗”成功10周年。全市正在筹办“第十三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以资庆祝,而我们正在赶编《泉州明代百首有声弦管曲》和第四版南音二维码小手册时,我们又想到,当今懂得用手机上网的人士相当普及,如果让爱好者把“泉州南音网”的网址也留存在手机中,就可以随时随地上“泉州南音网”随意听曲和查阅图文资料,不用再找小手册来扫码,岂不是更为方便?
《泉州明代百首有声弦管曲》
于是我们在第四版小手册上,特地加上“手机上泉州南音网方法”专页介绍。有的南音传承人捷足先登,一上课传授学生,便不用再抄写或打印曲谱,只需让学生用各自的手机上泉州南音网选出要学的曲目,或视谱或听唱,事半功倍,人人叫好。
还有不少网友弦友想听心仪名家的唱腔,一上网〔搜索〕,立竿见影,兴奋之余,便一再把“泉州南音网”的主页转发给同好,一传十、十传百,因而上网访问的人数与日俱增。
据两次从服务器抽查,访问“泉州南音网”的,国内遍布各省区;国外五大洲有30多个国家与地区,平均每天记录都在万条以上,并有日益增多的趋势。而且网中的曲目只添不减,与日俱增,图文资料也丰富多彩,日益形成为南音资源数据库,更无异于是个无边界的公共文化平台。因而网友称赞泉州南音网是“免费听南音的超市,不关门的南音图书馆”。
郑国权先生讲授《为保护“非遗”寻找历史凭证——泉州弦管戏曲明清孤本的发现与出版的意义》
总的说,一种千年古乐,历经二三十年的研发,终于告别刻蜡版油印到数字化起步再到智能化,最终实现了无远不至的网络化,让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方便地供全人类爱好者在音乐生活中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