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时期至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艺术形象有什么蜕变呢?

沃克笔下的世界观 2024-12-13 13:50:03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每个历史时期的人们对社会和科学及自然的认识各有不同,视觉艺术形象也随之呈现着不同的特征,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历史与文化,传递着特定的时代讯息,体现着不同时代不同创作者的艺术气质,践行着不同的艺术创作目的。

关于艺术目的与人类实践功利及科学理论的区别,黑格尔曾提出:“艺术兴趣和欲望的实践兴趣之所以不同,在于艺术兴趣让它的对象自由独立存在,而欲望却要把它转化为适合自己的用途。”

布鲁德尔则注重真实表达艺术形象的造型关系,强调:“务必用感觉和本质的融合,来正确掌握对象在形态上的要领,并表现出实质上的造型关系”。

考察人类文化艺术中的艺术形象之演变,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工业革命前的西方艺术发展经历了史前原始时期、古典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相应西方艺术形象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从“神性”、“神化”、“圣像化”到“人性”的蜕变过程。

原始时期的艺术形象:“神灵”的化身

原始时期,西方艺术创造出于生存与劳动的本能,一切艺术活动都是围绕着生存与劳作而发生的,并围绕着制作劳动工具的发展而发展。

例如旧石器时代西班牙的洞窟壁画,母系社会时期的圆雕,新石器时代的非洲岩雕,古埃及壁画等,均向我们展示了原始时期艺术形象粗旷、古拙、单纯、简洁的原始魅力。

西方原始时期的艺术形象多是对原始的、自然的形态进行提炼后,转化为艺术形象,如西方原始艺术形象中出现的一些螺旋纹、云纹、植物装饰、动物狩猎场景等。

他们最大限度地对艺术形象进行洗炼,因而艺术形象趋于单纯,同时艺术形象的本质特征更为凸显,艺术形象之间的总体关系也较为醒目。

原始时期艺术形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最初的原始艺术形象表现为图腾形象或某种神灵的化身,如原始时期原始美术中的“图腾”,被象征为某种神灵,原始人类希望借助这种图腾的表达,能够实现人与神的交流;

第二,以捕猎为主题的艺术形象,根据考古发现,群体狩猎图是原始时期最常见的视觉艺术形象;第三,围绕女性生育的艺术形象题材,对女性生育繁殖器官进行夸大性、神性的艺术塑造。

古典时期的艺术形象:“神”化

按照西方艺术史的划分,从新石器时期至中世纪时期的这一时间阶段的艺术,在西方国家被称为古典艺术。

西方古典艺术主要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艺术。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泛神论是普遍存在的,如古希腊崇拜的是奥林匹斯十二大神,古埃及的太阳神“雷”、风神“休”、天空之神“努特”等。

中国在《艺文类聚》卷一《三五历记》记载有中美洲的玛雅人笃信宗教、相信灵魂不会消失、相信万物有灵。

罗马历史学家提图斯·李维曾经对罗马的起源有描述道:罗马城是由英雄罗穆卢斯建立的,他和他的孪生兄弟瑞摩斯是希腊女神阿佛洛狄特后裔。

母狼哺育了双胞胎兄弟瑞摩斯和罗穆卢斯。所以,古典时期的神庙、雕塑、艺术、文学都围绕着人格“神”化形象来展开的。如雅典娜神庙、阿波罗神像、《米洛斯的维纳斯》、《执面纱的妇女》、《荷马史诗》等。

古希腊时期的德膜克里特、亚里士多得都强调艺术起源之“摹仿说”,“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界的一种模仿,这种古典思想奠定了西方哲学家与艺术家的基本艺术表现的基调。

“摹仿说”强调艺术应该对生活进行真实的写照,极为重视艺术形象的形“似”与形“象”,也就是说艺术形象源于自然和生活的真实性。古典时期的艺术形象是在“模仿”的基础上,经过“神”化而得来。尤其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已经达到“神”化臻善臻美的境界。

雕塑家罗丹曾评价道:“一位伟大的雕塑家,一位菲狄亚斯,在人体轮廓的壮丽节奏中,能够看到神的智慧散布在整个自然界里的静穆和谐:单是一般躯体,十分匀称、稳定、健美而由神化而来的躯体,就能暗示地支配世界全能的理性”。这样的艺术形象的真实已经接近物质“神化”的真实了。

中世纪的艺术形象:“圣像”化

中世纪 (Middle Ages) ,即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476年) 到东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1453年) 的这段历史时期,是欧洲艺术史上一个典型的基督教盛行的时期,受到基督教较大影响的地区主要是西欧。

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中世纪”一词是由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开始使用的。

由于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末期确立了国教地位,在中世纪,西方的所有文化领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都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这对西方艺术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变革,这一时期任何的宗教都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具体表现在从诸神合尊为一神,即基督耶稣。

当摩西遵循耶和华的神谕带领以色列百姓出埃及之后,在西奈山上,耶和华传给摩西一块石板,这就是“摩西十诫”,“十诫”中第一条记载:“神吩咐这一切的话,说:‘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因此,这一时期神的形象也从希腊罗马时期的奥林匹斯诸神集中在基督耶稣身上。

至于耶和华的另一条诫令:“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中世纪的人们似乎并不介意,因为他们生活在新约时代,并陷入一种狂热的人物艺术形象塑造之中,他们在完成耶稣吩咐的另一使命“传福音”,主要是取材于《圣经》故事,人物形象也是围绕着《圣经》里的人物而展开。

如《创世纪》、《伊甸园》、《出埃及》、《过红海》、《天使报喜》、《耶稣诞生》、《基督受难与升天》、《使徒行传》等。

对于中世纪的文盲阶层来说,图画是最好的说教,哪怕在建筑上也是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雕刻、镶嵌画、壁画的形式来装饰教堂。

就耶稣形象的塑造而言,中世纪的雕塑继承了希腊罗马时代的技艺,得以逼真再现。

而平面视觉艺术中油画、壁画等,鉴于材料的限制,壁画则以马赛克的形式。

又因限于希腊罗马时代油画与壁画技法的不成熟,此时的艺术形象无论是耶稣亦或是国王、王后、士兵等,都很难达到雕塑再现的水准,艺术形象的塑造大多呈不饱满形态,立体感不强,从而带有强烈的平面视觉感,这一任务的完成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但中世纪的艺术家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个问题,他们更多的是采用一种象征的手法来表现《圣经》中的故事。

但“摩西十诫”中的“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在726-843年间演变为反圣像之争,这是一场掺杂着神权与王权争夺性质的斗争。

自726年“崇拜偶像法令”被皇帝利奥为三世颁布禁止为开端,至843年幼帝米海尔三世统治时期,反对破坏圣像的“尼西亚法规”被摄政皇后提奥多拉颁布为止,持续了100多年,最终在双方慢慢达成共识下和解但这一剧烈的斗争却导致了大量的艺术被毁坏。

而十世纪以后流行一时的罗马式艺术与建筑更是圣像制作的黄金时代,以这种艺术表现为主旨的统一性历时近2000年之久,这在西方艺术史上是罕见的。

这一时期的艺术形象是神圣的,艺术家、文学家以虔诚的心态表达了对上帝的爱戴。

如但丁的《神曲》表现出天堂的庄严与光辉,充满上帝的光和爱,欢乐和爱,生前行善的人们正享受着永远的天堂幸福。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形象:“人性”化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乃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形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古典主义时期奥林匹斯诸神的塑造方式、基督神与人性三个方面的统一是促使改变的主要思维来源。

他们在遵循希腊三哲的“摹仿说”下,真实再现了基督形象,因此古典神性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更加完美体现。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很聪明地将希腊诸神的塑造方式转嫁到基督神性的塑造上,在追求世俗的观念下,将基督、圣母掺入更多的人性光环。于是基督及其他题材故事都被赋予了完美的古典神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歌颂人体美,虽然具体的艺术形式依然是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和雕塑,但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却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即是艺术形象以普通人的场景为主,将“神”拉到了地上,圣母便成为人间理想女性的化身。

在拉斐尔的《人间圣母》绘画中,神的光环已经逐渐消失,透露出的更多是母性的温柔与慈爱。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则已经完全褪去了神的光环。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技巧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艺术家完全掌握在二维空间上真实再现三维空间的技巧,可以自由描绘任何物体,从此开始了写实绘画的传统。

在模仿论哲学理念的指导下,以真实再现自然及其本质为目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最终形成了德国18世纪著名考古学家和艺术家温克尔曼所说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高贵风格。

北方地区尼德兰周边国家的人们,信奉简朴的基督教,属于清教徒,所以尼德兰地区的艺术家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和南方意大利的天主教的理念并不相同,尼德兰地区的艺术形象摒弃了奢华装饰风格以此来荣耀神灵。

尼德兰北方画家的艺术形象更加接地气,农民、村妇、新娘、渔夫、悠闲的田园牧歌、挤奶、劳作、农田、读信、祷告等普通日常景观形象经常出现在画面中,同南方意大利艺术形象的的高贵、奢华形成鲜明对比。

建筑风格在11、12世纪时才被打破,艺术家似乎对这种表现形式有点厌倦了,他们在追求新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首先发生在建筑教堂,是以尼德兰为代表的北方人的风格,而不是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南方人的风格。

哥特式建筑以其强烈的视觉个性展现在世界各地的多数教堂,那高耸入云的尖顶似乎是通向上帝天堂之路。

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文艺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除了宗教人物外,世俗中的王宫贵族也开始出现在画面中,在绘画中仍然沿袭这种高贵风格。

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到19世纪前叶,在安格尔新古典主义影响下,学院派坚守着“高贵”传统。但此时已经是危机四伏、摇摇欲坠了。在此前后,一种“变形”的古典主义悄然发生,人物形象被刻意拉长或扭曲,但并没有持续多久。

结语

在西方的艺术作品中,所有的艺术语言都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这些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均来自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直接反映创作主体、所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

艺术创作者在艺术形象中融入了爱、憎、悲、欢的浓烈情感,处处渗透着创作者对生活与社会的思考和评价,艺术形象同样凝聚着艺术创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闪耀着艺术创造的光辉,并震撼着欣赏者,是情感性和思想性的高度融合。

由原始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艺术作品,正印证着“神性”、“神化”、“神圣”、“人性”的西方艺术形象的蜕变。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