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趣谈管理:如何在薪酬上体现出管理者的长期价值?

钦泽练八段锦 2024-05-26 01:36:25

无论什么样的薪酬设计,都需要与价值对等,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岗位价值、绩效表现、个人能力来进行价值评价,然而对于管理者,薪酬的设计却没这么简单。

问题1:管理者的收入与价值为何总是错乱?

很多企业建立了薪酬体系,将管理岗位分级并划分相应的薪酬区间,表面上看似乎科学合理,然而却常常失灵,我们来看两个场景。

场景一:内部提拔。企业常常声称以能力为导向,但实际上还是会论资排辈,新晋级的管理者收入总是偏低。能力很强、很有冲劲的新人,收入比不上能力一般、不思进取的老人,似乎已成了企业的“惯例”,大家都知道不合理,但似乎又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因此大家默认了这种“公平”。至于刚被提拔的新人,他得到了好处——既有了管理头衔又增加了收入,因此也没太感觉到不公平。

场景二:外部引进。企业从外部引进成熟人才,出于外部竞争性和表达诚意的考虑,会提供明显高于内部的薪酬水平,因而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大家会认为在其他企业的经历不代表到本企业就有价值,觉得应该先证明价值再提高收入。在这种心态下,大家会将各种小事放大,从很多小处“证明”这人的价值与收入不匹配。但企业在引进人才时也有难处,因为不提供有竞争性的薪酬,对方压根就不会过来,也就是说很难先要对方证明价值再提高收入。

可见,企业并非总是能够使收入与价值对等,不是说没有这种认识和机制,而是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干扰,因而特事特办。问题是这种“特事”有点多,反倒使“常态”退居其次,于是企业想方设法打补丁,久而久之就背离了原本认识挺到位的价值导向。

问题2:管理者的考核要与月收入挂钩吗?

企业实施绩效考核的目的,最主要的目的固然是进行目标管理,让大家向着企业需要的方向努力;还有一个目的是评价大家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因此往往会将考核结果与收入挂钩,最常用的方法是从工资中分出一部分绩效工资,用这部分与考核挂钩。

看似合理,用在管理者身上却经不住推敲。

首先,管理者都是企业中相对优秀的人,其能力和业绩都经受过考验,也就是话说管理者的总体表现还是相对稳定的,他们肯定比大多数普通员工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因此没有必要通过日常的考核进行敲打,更何况绩效工资一般也就占工资的20-30%,绩效系数上下浮动又只有20-30%,考核结果对工资的影响其实不高,但却有可能让管理者对考核产生抵触心理,实在得不偿失。

其次,管理者代表的是团队,因此对管理者考核的也是团队绩效,比如分公司总经理考核的是分公司的总体绩效,部门负责人考核的是部门绩效。如果管理者真的能够独当一面,以一己之力背负团队的绩效,让其个人承担团队绩效结果自然没有问题,但试问企业中这样的合格管理者能有多少呢?而且团队绩效的改变需要时间,并不能短期就有成效,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管理者还是从前任手中接过指挥棒,更不可能马上做出改变。部门换了管理者,绩效好是因为前任打下的基础还是新任的努力?绩效不好是因为前任没打好基础还是新任无能?是不是很复杂,能指望绩效考核反映真相并解决问题吗?

再次,绩效管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目标管理体系,管理者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或者说管理者应当成为主动推进者、监督者,裁判,而不是因为成为被考核者而变得消极甚至对抗。有很多绩效指标的源头在管理者自己手中,比如说工作出错,部门负责人用来考核部门内个人是可以的,但如果将其纳入部门考核,部门负责人还会客观统计、主动暴露这些出错吗?再比如IT部门、审计部门,外人很少能了解他们具体在做些什么,更不知道他们为把工作做好做了哪些努力,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出来的考核指标合理吗?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让管理者参与管理、提高管理的积极主动性更重要。因此与这个目的相违背的做法就需要重新审视并修正,而不要固守惯性思维。

问题3:管理者的价值有更好的评价方法吗?

企业对管理者都会寄予厚望,并提出了很多要求:

工作有长期规划并主动推进个人综合能力有持续提升团队整体工作状态良好,价值观正向能培养出优秀人才能不断完善规范、改善工作方法

不幸的是,大多数企业的绩效考核关注的只是几个KPI,最多加上一些重点工作,并不能通过考核识别出管理者在上述工作中有多努力,更不能起到督促和激励作用。

为什么绩效考核与绩效目标会脱节呢?其实是视角的问题,绩效考核关注的是短期绩效,而上面列举的那些要求几乎都是中长期目标。不同的视角,自然形成不同的导向。中长期目标需要时间来实现,常常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效果,因此肯定不能用短期考核的方法。

这就引出一个命题:管理者的价值更多体现为长期价值。

在传统考核方式下,由于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考核结果不客观、组织间考核强度不平衡等问题的存在,绩效考核结果排名、与收入挂钩都会打击管理者的积极性。为了防范、对付个别庸才而出台的管理举措,却往往打击了人才的积极性,这是企业中常犯的错误。另外,当绩效考核成为指挥棒,多数管理者就会倾向于只做与考核有关的事,结果就是大家会越来越只关注短期绩效,或者干脆只是应付考核。

如果对管理者换一种方法会如何呢?首先对其所负责团队的短期绩效要有一定的“容忍”,不用急着与管理者收入挂钩;其次拉长与管理者收入挂钩的考核周期,比如半年度、年度,可以更好地看到管理者针对中长期目标所做努力的效果。用这种方法评价的内容,就是管理者的长期价值。

对策1:建立能力导向的管理序列

我们往往针对专业人员建立职级职等,比如广为人知的华为的“五级双通道”,就是设立了技术人员的专业序列,将技术人员分级并确定相应的任职资格,同时薪酬水平也与之想配套。专业序列的特点是以能力分级、资历仅作为参考、淡化岗位。

在双通道中,专业序列是一个通道,管理序列则是另一个通道,然而管理序列更多是指行政等级,因而基本上还是基于岗位进行分级。对于管理者来说,强调行政等级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管理的汇报、监控、评价、授权等都是基于行政等级,我们也不提倡跨级汇报和越级管理,这是管理有序化的需要。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管理者的能力有很大的差别,这里尤其强调的是管理能力,因而绩效表现也有很大差别。而且组织扁平化也是大势所趋,企业中会分化出更多的部门、更多的业务单元,同级的管理者明显增加,能力差异也会更大。还有的企业会成立若干独立性更强的事业部、子公司,建立两级管控体系,即简单化的单体公司管理加上总部的管控,来替代日益复杂的多业务单元混合管理,这也会使得同级管理者变得更多。

我们需要建立新的能力导向的管理序列,将薪酬幅度拉得更宽,甚至可以建立独立的管理序列的薪级薪档表,就可以使得管理者的薪酬有更大的弹性,以适应更多样的管理者构成。比如同样是部门负责人,可以分成三级,刚晋级者为初级,能力远高于同级者为高级,针对不同级别者可以提不同的要求,这样就为长期价值评价留下了很好的接口。

对策2:用长期激励激发长期价值

企业既然希望管理者更多地创造长期价值,就需要在考核、薪酬上进行调整,简单地说就是:主动为先,长期目标,价值累加。

主动为先是指首先要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主动承担管理职责,强化工作分配者、计划制定者、工作监督者、绩效考核者的身份,能够没有负担地、客观地发现和反映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团队绩效的提升。动辄通过考核扣分、扣钱,显然与此相违背。

长期目标是指要引导管理者学会做长期规划,并分解落实下去。公司有三年目标,各部门也要有三年目标,这叫“大目标”,然后分解出阶段节点目标,这叫“小目标”,年度对管理者的考核应以小目标为主,而不是以日常工作、短期目标为主,这就是长期目标导向。

价值累加是指长期价值不能等到3-5年到期后再去评价,而要在过程中对小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将各次评价结果记录下来。节点评价出的价值不一定要立即在收入上兑现,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累加,等到大目标节点到来时再进行兑现。通过价值累加,可以筛选出持续努力的管理者,也可以对管理者的长期价值做出更客观的评价,再加上长期激励的设计,可以使管理者获得可观的长期激励。

总结:很多企业中的管理者缺乏管理能力,并且主要角色仍然是业务骨干,因此企业往往习惯于像管理普通员工一样管理这些管理者,即严格考核、强调短期价值。然而管理者始终有别于普通员工,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需要为企业创造长期价值,这也是管理者最大的价值所在。一旦我们将管理者的考核、薪酬思路拉到长期价值上面,很多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作者:陈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