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之“岛屿与远山——郑伟强作品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由卢远良担任策展人,展出了泉州画院特聘画师郑伟强的近年来创作的作品49件。
开幕式上,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西苑中海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陈冠杉,学者周长林,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主任编辑王世同先后致辞,艺术家郑伟强致答谢词;随后中国油画学会学术委员会终身委员张祖英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李乃宙,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天民,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董雷、人事处处长刘博涵、财务处处长吴涛、交流合作部主任张楠、总务处处长任明辉、信息中心主任刘德峰、美术馆副馆长杜浩,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邱琳、陈散吟和《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金新,《中国美术报》副社长颜培大、副总编辑马子雷、运营总监李回源,以及张伯驹潘素基金会副秘书长汪菊梅和李丽、周英、杨文江、李聆、陈祥法、刘应、赖思明、洪祥灿、林丽凤、吴志忠、洪秋华、潘再枝、李小丽、林伟燕、陈朝晖、闵学军、黄参权、李涛、陈闽南、杨丽萍、尤仙子、李文鸣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报》副总编辑冯知军主持。
西苑中海书画院副院长陈冠杉致辞
徐涟表示,中国国家画院推出了“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这一扶持项目,该项目是中国国家画院策划的重要学术展览活动,旨在发掘、扶持和培养杰出的青年艺术人才,同时展现新时代画院美术创作队伍的活力与生机。
谈及对郑伟强作品的观感,徐涟坦言,郑伟强的作品展现出了扎实的油画基础,深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郑伟强的画作主题紧密围绕他的日常生活。他热爱自己所生活的惠安岛屿,这一环境成为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惠安岛屿的风光、惠安女的形象,以及与大海相关的船舶、码头和渔民等。他用鲜艳的红色来表现心中的那片富裕、富饶、有生命力和生机的海域。除了对家乡的深情描绘,郑伟强还有过支援边疆的写生、采风支教的经历。这些经历使得他的作品题材更加丰富多元。在与郑伟强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他不仅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坚持创作,还每天早晨很早出去寻找灵感和素材。郑伟强的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断探索的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郑伟强的生活状态和创作状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应有的状态。他单纯的生活状态和对艺术的探索精神使得他看起来年轻而有活力。当然,我们也希望他在未来的创作中能够继续精进自己的技术和思考,以创作出更多具有个人面貌和艺术个性的作品。我们也期待他能够把福建泉州惠安的独特文化积淀变成鲜明的艺术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并喜欢。我们相信,他有着成为一位真正优秀的艺术家的潜力和才华。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主任编辑王世同致辞
西苑中海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陈冠杉表示,感谢中国国家画院短时间内筹备了如此高质量展览,彰显专业与高效。祝贺郑伟强入选此次扶持项目,其作品展现了深厚的泉州历史文化底蕴,希望其深挖丝路文化,深化创作主题。
周长林十分欣赏郑伟强的作品,并对郑伟强的未来创作充满期待,在发言中他对郑伟强提出了新的创作要求,希望郑伟强未来能创作更多反映国家、乡村、工业、生活之美的作品,以美术作品形式传播国家形象。
王世同认为郑伟强的画作充满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从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郑伟强爱学习、思考、钻研和创新。建议他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找到独特的艺术符号。他的作品可以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主题进行创作,形成系列作品,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他的画作可以通过策划和推广,为国家形象传播作出贡献。
张祖英表示,在此次展览中,他首次见到了郑伟强及其丰富多样的作品,深感震撼。展览厅内琳琅满目的画作,既有对海岛生活、山川一脉的细腻描绘,也有他对自然风光的独特诠释,充分展现了郑伟强作为画家的勤奋与才情。张祖英特别欣赏郑伟强的那些基于自然生物的创作,以及他在创作过程中对画面进行的研究性开拓。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他的艺术功底,更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独特理解。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郑伟强的深入生活并不等同于简单地复制生活,而是需要将生活的表象转化为艺术形象。此外,“郑伟强的创造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创造力并非单纯依靠学识的积累,它更多的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包括对生活的感悟力、联想力、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及思辨力和应变力。在郑伟强的作品中,我能够看到他在深入生活、勤奋创作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艺术创造的奥秘。然而,我认为画家与艺术家是两个不同的层次。画家擅长绘画,但艺术家则更需具备对人类精神文明、社会问题以及艺术创造本身审美境界的深入思考。郑伟强在绘画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希望他能够更上一层楼,不仅成为一位优秀的画家,更能成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用他的作品去触动人心、引发思考,为艺术界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启迪。”
郑伟强表示,此次来到中国国家画院以及《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这一学术平台,展示艺术作品,对他来说,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我出生并成长于泉州惠安,一个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城市。那里的海风和乡土气息始终是我创作的灵感源泉。海水、渔船、鱼儿、礁石这些元素让我的作品融入了海洋的波澜壮阔与乡土的淳朴厚重。在我的画作中,我努力传达出那片海域的深邃与家乡的温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应泉州援疆指挥部之邀,参加了新疆昌吉市的美术交流活动。在那里,我创作了一系列以远山、牛群为主题的作品。这次交流活动让我深刻体验到了新疆的壮丽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这段经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并让我深刻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在我的画作中,除了家乡的海与船,我又融入了新疆的雄伟与广阔,使得我的艺术表达更加丰富多彩。今天,站在这里,我深感荣幸。展望未来,我将继续用心感悟生活,不忘初心,用我手中的画笔,在画布上勾勒出生命的色彩。我将通过线条和色彩,将我心中的所感所悟传递给每一位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