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赵孟頫《洛神赋》高清全文大图,可做字帖!

向松玩转文化 2024-12-03 13:56:46

赵孟頫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创作了此幅《洛神赋》,当时他47岁,其书法风格已经成熟.该作品是他为好友盛逸民所写.

赵孟頫曾多次书写《洛神赋》,传世版本较多,其中保存完整的精品共两幅,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馆.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赶赴北京,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礼敬。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逐渐隐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楷草书俱佳,以楷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评价其书法“因熟而俗”。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前人得到古碑帖数行,专心学习,便能闻名于世。何况《兰亭集序》是王右军(王羲之)满意的书法。如果不停地学习,怎么会担心书法胜不过别人。”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天津博物馆所藏的《洛神赋》纵29.2厘米、横193厘米,正文共68行、近1000字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纵29cm,横220.9cm,全卷共80行,末署款“子昂”.

这里放大展示如下,欢迎书友收藏、临摹:

艺术特色

圆转流美:用笔圆润,线条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一般,毫无滞涩之感。例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等字,笔画的起承转合间尽显圆润之美,仿佛赋予了文字灵动的生命力 。

提按分明:提按的交替敏感而鲜明,有的笔画沉重而稳当,如“之”字的捺画,沉稳有力,力透纸背;有的则如流星轻轻划过,如“若”字的撇画,轻盈舒展 。

中侧并用:行笔多取中锋,绞转、翻笔处中侧并用,运笔灵活,腕力充盈,使笔画变化丰富,富有立体感.

行中兼楷:字体在行书的流畅中兼具楷书的端庄稳重,结构谨严,端正匀称。既不失行书的灵动潇洒,又有楷书的规整严谨,如“余从京域,言归东藩”等句,每个字的结构都恰到好处,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 。

因字赋形:根据每个字的特点进行结构安排,欹正得宜,自然生动。同时,字与字之间通过牵丝引带相互呼应,使整幅作品更加连贯流畅.

气韵生动:深得“二王”遗意:充分吸收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髓,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展现出妍美洒脱之风致,具有晋人书法的韵味和风采。

自成一体: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又呈现出自身的艺术特色,如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 。

疏密得当:布局密中有疏,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空间安排合理,既不过于紧密显得局促,也不过于疏松而失去连贯性,使整幅作品看起来和谐统一 。

后世评价

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后人。其父赵与訔(音吟)喜好文物赏鉴,为他成长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青年时期,赵孟頫往来于湖州、杭州一带,与钱选等人诗文唱和、品赏书画,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观念与创作风格。

  赵孟頫为矫正宋人书风轻肆躁露的流弊,遂以“师古”为号召,力主书学魏晋唐人,追求“尽善尽美”的艺术旨趣,身体力行,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以及唐宋名家书作中汲取优长,融会贯通,形成点画精美、结构端稳、神态安详的面目。

  赵孟頫为反对南宋院体绘画影响下的纤弱俗艳,同样提出了“作画贵有古意”的“师古”主张。其早年山水曾追摹六朝、隋唐画风,多青绿设色,古意盎然。后在继承董源、巨然与李成、郭熙的基础上,将两派山水技法加以省减变化。经其改造的董、巨风格,直接开启了“元四家”的画风,成为明清文人画的主流。花鸟传宋人画法,工写相兼,生动传神。特别是竹石幽兰类君子画,远承文同、苏轼,近宗赵孟坚,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创作,开启了文人画的新时代。

  以古为源,融古为己,化古为新,终使赵孟頫成为不仅独步当代,而且是古今鲜有的艺术大师。

后人评价其“真如游龙入云端”,该作精致典雅,用笔潇洒精熟,比“神龙本”《兰亭序》更具美感,卷中流露出华贵高雅之气.

元人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赞赏道:“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

从书法技巧和审美水平来看,此作无一笔不合古法,无一笔有懈怠之处,字字精致工丽,气韵清雅出尘,是学习书法者提高用笔、结字技巧和审美水平的绝佳范本.

欢迎书友临摹、分享练习心得。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