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回忆名将高敬亭之死:他不该杀,中央发电叫不杀,他们不听

历史详说员 2024-06-17 07:50:11

1939年6月20日,32岁的高敬亭被执行了枪决。

就在这几天之后,中央回电指示:对高(敬亭)采取一些过渡办法,利用目前机会由军部派遣一得力干部到四支队工作,以帮助四支队之改造与整理。

中央还指示说,已经做好了调高敬亭到延安学习的相应准备。此时的中央并不知道高敬亭已经牺牲了。

谈起高敬亭的遭遇和结局,后来接替高敬亭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开国大将徐海东曾感慨地说道:“杀高敬亭是非常错误的,高敬亭同志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把鄂豫皖苏区的红旗扛了下来,是有功的。他的问题主要是思想问题,是认识问题,但绝不是反革命的问题。”

在1945年“七大”摘开期间,毛主席曾和新四军的一位代表进行过一次谈话,毛主席问他:那个高敬亭,不杀头可不可以?对方回答:应该可以。

建国初期,毛主席有一次去皖中视察视察工作,当他来到高敬亭当年长期工作的安庆时,安庆地委书记向毛主席汇报说:直到今天,高敬亭同志在安庆还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还时常提起他。毛主席听后沉重地说道:“高敬亭不该杀,中央发电叫不杀,他们不听,还是杀了。”

1975年10月,高敬亭的女儿高凤英给病中的毛主席写信,请求组织重新审查高敬亭的问题,毛主席看到来信后非常关注,当即指示时任中办主任的汪东兴去调查此案。

经过一个月的调查,汪东兴向中央递交了调查报告,毛主席在这份报告上批示道:“请军委讨论一次,我意此案处理不当,其责任主要是项英。”

1980年,党中央为高敬亭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李先念、徐向前、谭震林、粟裕、肖望东,张劲夫、程子华、郭述申以及高敬亭曾经的部下万海峰上将等等都赶来参加,送别这位老战友。

高敬亭何许人也?他的死为什么引发了人们长达30余年的讨论?

高敬亭出生于1907年,论年龄,他比徐海东大将小7岁。他在21岁参加红军,22岁入党,逐渐成长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员战将。

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率领四方面军主力部队离开了鄂豫皖,留下红25军在沈泽民、徐海东、吴焕先等人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战斗。1934年11月,程子华奉命从中央苏区来到鄂豫皖,指示红25军实行战略转移,于是红25军也离开了鄂豫皖。

红25军在离开鄂豫皖前,留下了红25军75师在高敬亭的领导下继续战斗。

当时蒋介石调集10万多兵力对鄂豫皖继续围剿,但高敬亭率领部队坚持了三年,不仅如此,他还把鄂豫皖零星的武装斗争组织了起来,成立红28军。

高敬亭所领导的红28军,是当时南方八省诸多游击部队中唯一一支成建制保持的队伍,后来新四军成立,红28军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由高敬亭担任支队长,其余三个支队的支队长分别为陈毅、张鼎丞和张云逸。而在这四个支队中,又以高敬亭的第四支队实力最为强大,下辖三个主力团和一个手枪团。

红28军和第四支队都可谓大名鼎鼎,据记载,1937年12月,高敬亭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去见周总理和王明时,周总理向王明介绍说:“这位就是闻名于大别山的游击专家高敬亭同志。”短短一句话,就说出了高敬亭不一样的分量。

第四支队还是打响新四军对日抗战第一枪的部队,由他们打响的七里坪伏击战,比粟裕大将指挥和领导的韦岗大捷要早一个多月,为此,高敬亭曾收到蒋介石的通电嘉奖。而且,七里坪伏击战后几个月的时间里,第四支队又先后进行了60余次战斗,取得了歼灭日、伪军1400多人的光辉成绩。

但与此同时,高敬亭身上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浮现,这也是后来悲剧发生的原因。高敬亭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3年,劳苦功高,但是由于长期和中央分离,他在思想和工作上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现象。

首先是被编入新四军后,他和中央派到第四支队的同志发生了不少的摩擦。由于长期单打独斗惯了,高敬亭变得有些不服从领导,甚至认为这些外来的干部同志到第四支队就是来“夺权”的。并且,他对上级东进敌后抗日的命令也表现得非常消极。

其次,高敬亭作为四方面军的老人,在过去的日子里,他是在张国焘的路线下成长起来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他难免延续了不少张国焘时期的错误路线,而他又没有和许世友等人一样在延安得到中央的帮助和教育,所以思想一时间没有及时地调整过来。

第三,高敬亭对鄂豫皖和红军是很有感情的,也是一位立场非常坚定的同志,他来到新四军后,多次提出希望回到大别山,恢复从前的根据地,壮大部队,这完全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值得赞赏的。

但是,当时长江局并不这样认为,当时在王明的把持下,“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声音一度占据了主流,对于高敬亭坚持保留大别山根据的提议,王明曾批评呵斥他为“不服从统一战线,消极抗日”,乃至发出了“不许在大别山留一兵一卒”的命令。

王明下令部队主动撤出根据地,还派出上万名党员和干部去帮助桂系部队去改造基层组织,高敬亭对此当然是非常不满,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放着我们自己的部队和根据地不去发展,而要帮助过去作战的敌人发展他们的部队。

1939年1月,项英给中央发电说:“高敬亭仍现地收编土匪,自行扩大部队……”说高敬亭是不服从命令的“山大王”,如果现在不及时处理,以后谁也管不了他了。

如果说上面这个三个原因还只是模棱两可,不够致命的话,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就足以成为高敬亭之死的导火索了。

第一件事,高敬亭在第四支队有两位部下,一个名叫杨克志,一个名叫曹玉福,他们曾是高敬亭的秘书和警卫员,是高敬亭一手提拔起来的。结果他们卷了部队的财物投靠了国民党,在部队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御下不严,监督教育不到位,高敬亭在这件事中应该说还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第二件事还是和张国焘有关。1938年4月初,张国焘趁着扫祭黄帝陵的机会离开了陕甘宁,投靠了国民党,成了革命的叛徒。在投靠蒋介石后,张国焘被安排进了军统,蒋介石给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策反”一些他当年在四方面军的旧部。

张国焘叛逃距离高敬亭之死只有2个多月的时间,从这个时间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联系。

高敬亭所犯的一些错误确实可以说比较严重,但他功勋卓著,有着耀眼的成绩,不管怎么说,把他进行枪决都是一种欠妥的处理方式,相比之下,中央要求新四军把高敬亭送到延安参加学习,补一补从前的课,无疑是一种更加合理的办法。但可惜的是,在收到这份电报之前的几天,高敬亭就已经牺牲了。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8 阅读: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