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自参考资料
原典中国近代思想史 第2冊 (洋務運動と変法運動) 西順蔵編. 岩波書店
『洋務運動の研究-一九世紀後半の中国における工業化と外交の革新についての考察』鈴木智夫、汲古書院
刘铭传(1836—1896),清末军事家、政治家,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刘出生于安徽省,清国淮军将领。刘铭传的童年十分贫困,11岁丧父,18岁辍学入匪。1856年,刘铭传的母亲去世,刘回乡组织团练乡勇。
据说刘曾经考虑过参加太平天国起义,但他最终没有这么做,同时采取中立立场,反对清军对太平天国起义的任何积极镇压。咸丰七年(1857年),刘铭传因拒绝上级讨伐太平天国的命令,曾短暂入狱,但很快被赦免。出狱后的刘铭传改变了初衷,他率部加入李鸿章的淮军,刘麾下的军队被称为“铭军”,奉命镇压太平天国。
同治三年(1864年),刘铭传率部攻打常州,俘获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刘因此功被任命为直隶提督。1867年,刘铭传又在尹隆河战役重创捻军,被朝廷封为一级男爵。然而,刘铭传到京任官后,与丁汝昌等其他官员的关系出现矛盾。为此刘铭传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修建了肥西书院等工程,并修复了祠堂。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爆发战争,刘铭传受清政府调派前往台湾驻防,多次挫败法军登陆行动,给法军造成很大打击。战争期间,台湾被法国远东舰队封锁,台湾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凸显。清政府意识到应加强对东南沿海的控制,于1885年10月将台湾从福建省中分离出来,独立建省,刘铭传被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
至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六年时间里,刘铭传在台湾修建各种防御设施、整顿军队,同时在台湾建设基础设施,为台湾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基础设施发展方面,刘铭传组织修建了台湾第一条铁路,铺设了台湾与福建之间的电报电缆,并设立了电报局、煤务局、铁路局等机构。但他的改革没有充分考虑到官僚腐败和财政资源问题,财政负担日益加重,腐败盛行。
1891年刘铭传回乡,邵友濂为其为继任者。1896年刘在家乡病逝,著有《刘壮肃公奏议》、《大潜山房诗稿》等著作。刘铭传逝世后,铭军由其侄子刘盛藻、刘盛休继承。但之后的铭军实力大不如前,在甲午战争中在辽东地区作战,被日军击败。
译自参考资料
原典中国近代思想史 第2冊 (洋務運動と変法運動) 西順蔵編. 岩波書店
『洋務運動の研究-一九世紀後半の中国における工業化と外交の革新についての考察』鈴木智夫、汲古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