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左)与王家琰先生(右)合影
编者按:本文是为《安徽书法艺术掇英丛书 · 人物卷》撰写的文稿,特别分期连载,这里刊出的是文章的第四部分,以飨读者。我们相信,王家琰先生的艺术成长之路,会带给大家以有益的启迪。
王世国/文
四、书风大变,卓然成家
1976年,王家琰先生入选在日本举办的“现代中国书道展”的行书作品
此前,他三十年临池习书,继承魏晋书法传统,练就了过硬的笔墨技巧,书法端正妍媚,秀逸多姿,才气咄咄逼人,使他得以早早成名。不过,比起其它艺术,中国书法与汉字,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它不仅需要天赋和娴熟的技艺,更需要书家个人的修为学养,需要广博的胸襟见识,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
1978年,王家琰先生的行书诗轴
所以,在眼界大开,见识大增之后,王家琰对书法艺术有新的理解和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开始上下求索,逐渐舍弃了妍媚的外貌,变得不秀雅、不漂亮,甚至不工整。他曾对笔者说:“书法家不能过早形成自己的风格,要光景常新。” ⑥
1989年,王家琰先生行草五言联
然而,一位青年书法家的成长和创新、求变之路难有坦途,艺术探索的道路充满艰辛。那时,人们还沉醉于他先前秀逸风格的欢喜中,而对他书法新风格的探索和转变一时难以接受;安徽书坛也有人妒嫉他年纪轻轻就早成大名,借此加以否定,甚至多方排挤他。
这一时期的王家琰心中满是苦闷、彷徨。不过,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一定坚持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不从流俗;他的创作不是为了讨人欢心,而是自己个性和性情的表达。
1993年,王家琰先生行书作品
这一时期,慕名向王家琰求书的单位和个人络绎不绝。应请索时,每一件作品他都认真书写,绝不马虎应酬。他是把每一次应请索都当作艺术创作。若非命题,他常常是书写同一内容和同一形制的作品。笔者曾问他为何如此?他说:“这样反复书写同一内容、同一形制的作品,才能在笔法墨法、结字造型和章法上不断领悟和完善,用笔用墨才能达到精熟,创作体会更深,收获更大。”⑦
2001年,王家琰先生行草中堂
由此可见他用心良苦。他曾说:“书画艺术家不能图热闹,更不能到处出风头,到处吹嘘。真正的艺术家是要靠作品来说话的,没有好作品,你吹得再大、叫得再响、擦得再亮,一切都归于零。”⑧他知行合一,不断努力,书艺风格渐趋成熟。
2002年,王家琰先生行草诗轴
六十岁以后,王家琰终于书法大成。他摆脱了此前妍媚漂亮的“二王”“董派”书法风貌,变得虬曲沉涩,浑厚雄强,将他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推向了更高境界,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当代书法大家。启功在认真看了王家琰的书法作品后,赞道:“有邓石如的力量!”谢稚柳亦称:“奔放豪纵!”⑨张学群也如此评价:“王家琰的书法风格融形、神、意、趣、文、质于一体,崇尚的是大道,体现的是大美,彰显的是大境。”⑩
2006年,王家琰先生行草扇面
注释:
⑥ 王世国《我的书法启蒙老师王家琰》,2023年11月29日《书法报》
⑦ 王世国《当代书法评鉴》,岭南美术出版社2020版,第153至155页
⑧ 张学群《我眼中的王家琰老师》,2022年3月20日《合肥晚报》
⑨ 王贤友《王家琰:书画并重一大家》,2012年4月《收藏与投资》
⑩ 张学群《我眼中的王家琰老师》,2022年3月20日《合肥晚报》
————————————————————————————————————
2008年,王家琰先生为笔者拙著《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再版题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