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乾隆平定准噶尔一役堪称浓墨重彩的篇章,然而这一伟大决策的背后,却是乾隆在朝堂之上的孤立无援与艰难抉择。
当时,整个朝堂之上弥漫着一股保守与质疑的氛围。乾隆提出对准噶尔出兵的计划,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掀起了惊涛骇浪。几乎满朝文武,尤其是被儒家思想禁锢严重的汉臣都对这一计划表示反对,巨大的压力如乌云般笼罩在乾隆的心头,而在这重重阴霾中,傅恒是唯一坚定站在乾隆身边支持他的人。
乾隆深知准噶尔局势的紧迫性,他在朝堂上苦口婆心地劝说着大臣们。彼时的准噶尔,正被瘟疫肆虐,整个部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国力极度衰弱。这对于清朝而言,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出击时机。乾隆以敏锐的战略眼光看到了这一点,他向大臣们阐述着出兵的必要性和有利因素。然而,以刘统勋为首的一众大臣却坚决反对,他们搬出了那些陈旧的论调。他们强调战争劳民伤财,西北地域广袤,即便征服,对于清朝而言也没有太多实际益处,反而可能会因为驻军和管理而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长途跋涉的出征对于士兵们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后勤补给线漫长而脆弱,这些问题都成为了大臣们反对出兵的理由。
面对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乾隆陷入了深深的无奈与愤怒之中。他对着大臣们痛心疾首地说道:“你们平日里总是嚷嚷着要为朕分忧,可如今朕欲有所作为,你们却百般掣肘。朕是天子,朕看到了这个机会,若是错过,必将后患无穷。朕意已决,此次不管你们是否支持,这仗朕都要打。但朕希望在朕出兵作战之时,你们莫要再聒噪,莫要扰乱军心。”乾隆的话语掷地有声,彰显出他作为帝王的坚定决心。
就这样,在这种复杂而艰难的情况下,最后一波清准战争拉开了帷幕。远在西北的兆惠,肩负着乾隆的期望与国家的使命。兆惠深知此次出征责任重大,他率领清军在广袤无垠的西北大地上奋勇作战。准噶尔虽然因瘟疫而衰弱,但他们依然顽强抵抗,战争的残酷程度超乎想象。清军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的敌人以及补给困难等重重挑战。然而,兆惠没有丝毫退缩,他精心指挥作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的军队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高超的战术素养,一次次击败准噶尔的抵抗。
在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后,清军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兆惠成功地将准噶尔彻底剿灭,这一胜利的消息传至京城,整个朝廷为之震动。乾隆更是欣喜若狂,兆惠的胜利对于他而言意义非凡。当兆惠班师回京之时,乾隆亲自为他牵马,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举动,彰显了兆惠在乾隆心中的重要地位。对于乾隆来说,兆惠的胜利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成功,更是稳固了他的统治地位。在那个封建王朝的时代,边疆的稳定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准噶尔的平定,消除了清朝西北边境长期以来的隐患,让清朝的版图进一步扩大,也让周边的国家和部族看到了清朝的强大实力,不敢轻易侵犯。同时,这一胜利也让乾隆在朝廷中的威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那些曾经反对出兵的大臣们也不得不折服于乾隆的远见卓识。而兆惠,这个屠灭准格尔全族的人,对于准格尔民族来说,是罪人,对于正史来说,也不宜宣扬,但他的功绩与乾隆的决策事实上铸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功在中华民族。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乾隆在决策过程中的艰难与果敢。他没有被大臣们的反对意见所左右,所以任何一项伟业永远是少数派乾刚独断的成果,伟人是孤独的不被理解的,因为他看的比同时代的人更远。
而兆惠等将领们在战场上的英勇奋战,这些将士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为这场胜利奠定了基础。这场战争的胜利,是清朝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