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实施诸葛亮隆中对北伐策略

小鸿哥看历史 2024-04-03 05:04:19

公元207年刘备因徐庶、司马徽等人推荐亲自去见诸葛亮。刘备见到诸葛亮就询问怎么才能让自己完成大业。诸葛亮立马把自己准备好的隆中对献上。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刘备第一步应跨有荆益,第二步发展实力,第三步则是待天下有变时两路进军北伐。有人认为隆中对最大的错误就是千里之遥二分兵力。对于此我个人是不赞同的。自古以来分兵比比皆是,怎么到隆中对就是错误。楚汉之争时刘邦不也千里之遥二分兵力。当时楚汉相峙于荥阳。刘邦回到关中重新集结人马。一个叫袁生的人向刘邦献策:楚汉在荥阳已经对峙数年,汉也因此受困。大王您率军从武关东出进军宛叶,项羽必然率军向南。这样荥阳的汉军也能暂时休整。当项羽得知刘邦进军宛叶马上率领大军南下。史记:项羽闻汉王在宛,果引兵南。袁生的计策还另派韩信率领一支军队攻打赵国、燕、齐,那时刘邦再率军北行至荥阳。这样楚军兵力分散,汉军也能得到休整,然后再攻打楚军我们就能取得胜利。而项羽得知韩信攻下赵、齐,立马让龙且率军北上。史记: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西晋灭吴就是数千里之遥六分兵力,水陆并进,多路齐发。

公元317年西晋因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而灭亡。司马睿得到衣冠南渡的世族和江东士族的支持在建康称帝。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当时东晋所能控制的疆域就是三国时东吴的旧境。公元346年东晋安西将军桓温、征虏将军周抚、辅国将军司马无忌、参军周楚、孙盛等人西伐成汉政权。当时东晋并没有回复,也认为桓温灭不了成汉。桓温给朝廷上一道奏疏就自行西征。晋书:永和二年,率众西伐。时康献太后临朝,温将发,上疏而行。朝廷以蜀险远,而温兵寡少,深入敌场,甚以为忧。桓温自行伐成汉,成功攻破成都。公元349年成汉残余势力战败,成汉政权彻底灭亡。桓温因此威望日盛。

这时东晋据有杨、荆、益、交四州,是可以实施降中对的天下有变两路进军的策略。也可以实施公元241年殷礼向孙权献上的四路进军的策略。殷礼的四路指的是:陇右、襄阳、寿春、青徐。公元349年后赵皇帝石虎去世,诸子争位互相攻伐。这就是隆中对所的两路进军的前提条件:天下有变。晋书:及石季龙死,温欲率众北征,先上疏求朝廷议水陆之宜,久不报。东晋朝廷不支持北伐,更重要的是不想让桓温功劳太大。但后赵内乱确实是个机会,加上一些大臣也企望恢复中原。于是任命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让殷浩主持北伐。桓温暂停了北伐。晋书:温即回军还镇。殷浩是会稽王司马昱扶植起来对抗桓温。桓温知道朝廷让殷浩北伐建功立业以制衡他,但他知道殷浩不堪将帅之任,所以也不担心。殷浩率军七万北伐虽然一度攻到洛阳,但都大败而回,因而罢黜流放。晋书:时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桓温虽然跟他不和,但认为是朝廷用人不当。应该任殷浩为尚书令这样的官职才合适。晋书:朝廷用才不当,以致有今日。就是说殷浩适合做股肱之臣,而不是爪牙之将。殷浩数次北伐不利,桓温趁机上书列举殷浩的罪行,请求将他黜免。司马昱不得已将殷浩贬为庶人。

公元353年呼延毒,张遇、刘珍、夏侯显、孔特、乔秉、胡阳赤等关中大族起兵反前秦政权,前凉也跟前秦交战。殷浩当时率军从淮南北伐,但不利。当时北方一分为二,前秦和前燕。这是一个大好时机。桓温决。北伐,这次东晋朝廷不好再反对了。公元254年桓温亲率四万人从荆州江陵北上,命梁州刺史司马勋率数万人出秦川。晋书:温遂统步骑四万发江陵,水军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步自淅川以征关中,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桓温的策略是荆益两路军夹击前秦首都长安,肯定是受到诸葛亮隆对和魏延子午谷夺谋的影响。但我认为人马太少,荆益两路北伐却只有七万人。桓温派将领攻上洛,俘虏前秦荆州刺史郭敬。进军青泥,再次破前秦军。前秦集结五万人阻拦桓温一路军,但失败了。前秦再派三万军于城外打游击,长安只剩下六千人老弱守城。晋书:健遣其子苌率雄、菁等众五万,距温于尧柳城、愁思堆。当时前秦军斩杀晋将应庭、刘泓等,晋军死伤千数。桓温亲自督军力战,一举击溃前秦军。同时前秦符雄所部跟晋军桓冲在白鹿原交战,符雄所部大败。这时晋军司马勋正率军通过子午谷,符雄于是率七千人前去阻击。前秦太子符苌等退屯城南,前秦大司马雷弱儿等率三万人跟前秦太子合兵阻拦桓温。前秦首都只有六千老弱守城。这时三辅郡县皆来降,桓温进军至长安东边的霸上时,关中郡县纷纷降晋。晋书:温督众力战,秦兵大败。关中百姓纷纷拿洒菜接待桓温。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跟隆中对预料的情况是一样的。三国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桓温虽然连胜数阵,但也有不小的损失。桓温所部只有四万人,前秦军队都集结于长安城下,秦丞相雄只得率七千去迎击司马勋和王擢。当时桓温部下薛珍温建议攻打长安,桓温没有听从。薛珍温率所部偏师进军,小胜前秦军。后来桓温退军,他才退。

司马勋一路数万人,还有响应的前谅军队。晋书:司马勋掠秦西鄙,凉秦州刺史王擢攻陈仓以应温。但司马勋一路于子午谷大败,王擢攻下陈仓,司马勋只得退往陈仓跟王擢会师。晋书:秦丞相雄帅骑七千袭司马勋于子午谷,破之,勋退屯女娲堡。这一路晋军和凉军不下五万人,却让七千人连续打败。真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呀。司马勋之前单独北伐时,五万人硬是让两万人吓跑了。晋书:三辅豪杰多杀守令以应勋,凡三十馀壁,众五万人.....赵主遵遣车骑将军王朗帅精骑二万以讨勋为名,因劫苞送邺。勋兵少,畏朗,不敢进。兵力是人都的两倍,这也算是少吗?只能说益州这一路所选非人。如果司马勋能趁前秦主力都在阻击桓温时,快速进军关中。跟桓温会师于长安城下,东西夹击前秦。司马勋误在通行子午谷时没有速进,前秦符雄当时是去阻击桓温不利才回西线。这么久的时间足够司马勋通行子午谷,再者子午谷险地怎能不加以防范。子午谷兵败,退守陈创。人马还是远多于前秦符雄所部,陈仓又是天险,反为所败。

桓温驻军霸上时,有个叫王猛前来求见。(后辅佐符坚统一北方)王猛一边跟桓温谈论天下事,一边抓虱子。桓温问: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回答:您不远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长安拿下,大家摸不清您的心思,所以不来。桓温当时沉默并没有回答。我觉得桓温在顾虑,胜了东晋只会更加顾忌他,败了东晋很有可能问责于他。先前桓温要求北伐,东晋不许。就是因为桓温灭成汉,声名大振。东晋明升暗降召桓温入朝任太尉,桓温就是不去。而司马昱让殷浩北伐,就是对其抑制。桓温要是败了,统领朝政的司马昱会放过他吗?而且此次桓温已经面临粮尽的危机。西路军司马勋所部又被击败。前秦坚辟清野,桓温无法得到粮草。前秦符雄在子午谷击败司马勋后,回师跟太子符苌、大司马雷弱儿等开始反击。双方在白鹿原激战,桓温损失万人。桓温进不能破前秦军,加上粮草将尽。于退军,豪强呼延毒带着一万一起退军。前秦军趁势追击,桓温又损失万人。前秦丞相符雄又率军攻打在陈仓司马勋、两人都跑了。晋书:秦丞相雄击司马勋、王擢于陈仓,勋奔汉中,擢奔略阳。

桓温这次两路进军北伐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桓温一路晋军人马太少,粮草不继。还有就是桓温以四万人面对的前秦军人马多于其,虽然连胜数阵。而司马勋根本没能支援他。却只让七千前秦军打败两次。东晋朝廷是不支持北伐的,更加不愿桓温立大功。灭成汉也经让桓温威望如日中天,所以桓温提议北伐时不让,反而让殷浩率军北伐。自然不会在后勤保障上大力支持。桓温只是四万人,东晋却无法供应粮草。桓温的失败在于进军霸上时没有速进攻打长安,主要还是桓温顾虑太多。东晋穆帝不过是十岁的孩童,掌管朝政的是会稽王司马昱。还有益州这一路统帅是司马勋,是宗室。自然也不会让桓温成就大功。桓温北伐是二月份,三月份大败前秦军五万人于尧柳城。四月份击败前秦丞相符雄于白鹿原,桓温驻守霸上。也就是说在近三个月时间里司马勋都没有实行子午谷奇谋以支援桓温。而秦丞相符雄是败于白鹿原后才率七千人去子午谷阻击司马勋的。当年魏延向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谋时是十天之内到达长安,即使魏延因为没有走过时间并非不准备。但也不用三个月吧,即使是走别的路也早到长安城下久矣。何况前秦军主力都去防御桓温了。魏略: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如果换成是蜀汉,我认为就不会像东晋这样。上下必然齐心协力北伐,在兵上也会多于桓温北伐。东晋其实是有多次收复中原的机会,因为中原多次动乱。这也许是世人看不上晋朝原因之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