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重用过的5大汉臣,不仅善终且一个比一个厉害,他们都是谁?

念桃说历史 2024-07-18 01:23:15

大清王朝是我国历史中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时期,但它似乎并没有对这段历史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后期的闭关锁国和列强入侵都是千夫所指的事情,末年的腐败无能给整个中华民族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这并不影响清朝前期的繁荣。

时代的兴衰从来都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的建立,但它也曾有繁荣和辉煌的时刻,康雍乾盛世局面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是一次横跨三任帝王的盛世局面,康熙作为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二位皇帝,是局面的开创者,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他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是因为康熙除鳌拜,平定三藩,亲征噶尔丹,收复台湾,稳定了大清朝的局面,每一项都是能名垂千古的重要政绩。

而他之所以能够创下这样的丰功伟绩,自然也离不开贤臣的帮助,除了满人,康熙一生还重用五大汉臣,他们五个不仅善终,而且能力超群,一个比一个厉害。

先前的排斥与最终接受

清朝最初只是号称后金的少数民族女真部落,最早的时候游牧在草原的水草丰茂之地,和中原政权鲜有往来,但到明朝末年的时候,这种相对稳定的局面被打破了,明军出兵平定叛乱的时候误杀了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的爷爷和父亲。

因此他便决心带着仅存的铁骑复仇,在逐步完成了部落统一后伺机进攻中原,从这里就说明,清朝和明朝是存在世仇的,广泛来看就是对汉人的仇恨,虽然最终清朝是趁李自成起义入关并很快占据了中原,但对汉人的仇恨依旧存在。

这种仇恨是从努尔哈赤那一代开始流传下来的,甚至还专门设置辛者库这种机构来专门容纳汉人奴隶,一直到继位的皇太极,以及后续的顺治皇帝福临这种情况都未曾发生改变。

这种来自于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歧视是十分不利于清朝发展的,满族人虽然占据了中原,但地处边陲的他们从思想到制度,各方面都比不上汉人,但现在却在仇恨的加持下歧视汉人,拒绝汉人入朝当官,这无疑是固步自封的错误决定。

直到康熙皇帝登位之后才改变了这种现状,顺治皇帝在去世的时候曾留下四位辅政大臣来帮助年幼的康熙帝处理国家大事,但他们却成了康熙接手政治的阻碍,也让康熙从此有了接纳汉臣的决心。

鳌拜便是最好的例子,他手握天下兵权,利用先皇的宠爱在朝堂之上肆无忌惮,不但拉拢朝中其他官员结党营私,还私自囚禁大臣,完全将康熙不放在眼中,这让康熙十分不满意,以至于牺牲自己的婚姻联合索尼也无法抗衡鳌拜。

因为他发现无论是朝中还是鳌拜手下,绝大多数官员都是满族人,他们大都是最初所规定的旗人,八旗之间存在很多利益关系,并且十分复杂,这种情况更加有利于权力极大的鳌拜拉帮结派。

这也正是康熙皇帝为难的地方,他想通过朝臣制衡鳌拜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这些旗人不是惧怕鳌拜,就是早已被鳌拜所收买,最终康熙决定自己动手,私下训练一批强壮的摔跤能手。

最终利用上朝的时间对鳌拜出手,最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鳌拜抓住,最终把他打入死牢,这次事件让康熙皇帝心有余悸,为了避免下一个鳌拜之类的大臣出现,康熙决定积极学习汉族的制度,号召朝臣学习汉语。、

最重要的一点,康熙决定重用汉族八旗中的汉人官员,平等对待他们并授予和满族人相当的职位,来制衡朝中清朝官员权力过大的情况,期间产生了五位重要的汉族官员。

文臣张廷玉

康熙第一个重用的汉臣乃是“张廷玉”,此人在整个清朝都是十分出名存在,也被称为是一路高升的大臣。

张廷玉最为突出的才能,就是他的文笔,这也是清朝在沿用明朝的科举制度之后才体现出来的能力,他通过科举考中进士,这是古代举人的最高荣耀,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出色的文笔被康熙看中,很快就把张廷玉提拔留用在了自己身边,基本无人能比。

因为当时正处于满汉教融合的阶段,张廷玉恰好在其中充当完美的转换者,皇帝简短表达,张廷玉很快就能输出一篇精美绝伦的圣旨,从来没有出错,在皇帝面前的突出表现也让张廷玉步步高升,逐渐变得位高权重。

张廷玉出色的表现不仅在康熙时期发挥重要作用,后续的雍正时代也对他大加赞赏,被雍正皇帝称之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最终也是功成身退名垂千古。

疯狂升迁的陈廷敬

康熙重用的第二位汉臣叫陈廷敬,出生在山西的他早在顺治皇帝年间就已经考中进士,出身于官宦家族的他世代为官,他在顺治年间当官也算是顺理成章,和其他的家族不同,陈廷敬家族门风清净,尚检节约,为官清廉。

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之下,从很小的时候陈廷敬的才华就显现了出来,九岁就能吟诗作赋,有超乎常人的成熟,还有兼济天下的胸怀。

在康熙年间从政的时候,为了稳固朝政,对货币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了整顿钱法,陈廷敬亲自到钱币铸造局监督钱币制造的全过程,对整个过程进行了系统优化。

从史书记载中看,陈廷敬所提出的钱币优化措施节省了朝廷铸币中的铜用量,从总体上带动了清朝经济的发展。

除此之外,陈廷敬升迁到左御史之后继续着手于官吏的改革和法令的优化,例如提出廉政和节俭,加强巡抚的责任,担任刑部尚书的时候,又对最高审判司法机关进行了改良。

陈廷敬从顺治年间开始,经历了53年的政治生涯,期间总共升迁28次,对清朝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利在千秋的靳辅

康熙时期虽然实现了各个地方上的基本统一和安定,但有一种东西是无能为力的,那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从当时相关的文献记录之中不难看出,康熙时期是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而主要负责各大河流治理的就是汉臣靳辅。

清朝初年由于明末的战争,造成黄河,淮河,运河三大河流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比如从康熙继位到康熙16年,决口次数达到了十五次,河堤最长被冲垮将近一千米,最终康熙派遣安徽首辅靳辅前去治理水患。

靳辅是个十分有远见的官员,他强调“审其全局,河道,运道一体化”,对庞大的河道进行改流,建造引河以缓解灾情,在靳辅的管理下,这个浩大的工程从人力,到材料,到修建,几个环节环环相扣,五年时间河道就趋于平稳。

靳辅对河道的成功治理直接导致后续雍正和乾隆年间的洪涝自然灾害显著下降,康熙的正确用人为后代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要的武将施琅

在康熙所重用的汉臣之中,不仅有文官的存在,武将也人才济济,施琅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出生在明朝末年一个没落的富家之中,施琅在崇祯年间开始加入军队四处征战,随着作战能力的凸显,施琅在军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曾献计攻取厦门,此举以游击战为主,直接将清朝的统一进程向后推了二十年。

后来清军入关,在李光地的推荐之下,施琅开始为清朝效力,在康熙年间,施琅所负责的依然是自己的老本行,成为了福建水师提督,随后开始帮助皇帝收复台湾,于康熙二十年再次来到厦门,维护领土的完整,让施琅成为乾隆时期的又一个康熙名将。

大器晚成的于成龙

他是清朝康熙时期的第五大汉臣,来自山西的于成龙最初并没有那么顺畅的仕途,他进入官场的时候已经是不惑之年,到康熙23年的时候,于成龙担任福建按察使,后来又兼任江苏安徽两省的巡抚。

于成龙为官二十多年期间一直秉承着廉洁奉公的原则,比如洛城地区曾因为战争而饱受摧残,匪患严重盗贼横行,在很多官员都不敢赴任的时候只有于成龙敢于前往,甚至缩减自己的一日三餐,和当地百姓同甘共苦。

这里是于成龙当官的起点,即使后来调任到福建身居高位,于成龙也没有放弃自己廉洁为官的准则,凭借这一点,于成龙总是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当地的民情并做出及时的应对之策。

只可惜于成龙进入仕途较晚,二十多年鞠躬尽瘁,最终在职位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算是康熙时期为国为民的典范。

结语

这便是康熙时期的五大汉臣,他们有自己的长处,并且能够及时被康熙发现并为朝廷发挥自己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成就建立功业之后全都善终,也算是一大幸事。

参考文献

[1]赵文卓,楠木贤道,.康熙首次亲征噶尔丹期间的东路防御[J].中国档案,2023,(12):2.

[2]孙虎,.再论早期西套蒙古与清朝、噶尔丹之间的关系[J].西部蒙古论坛,2020,(02):8.

[3]陈文耀,.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女人的悲情意味[J].大众文艺,2014,(09):1.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