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补阳药)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7-23 22:36:13

鹿茸的应用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神农本草经》云“鹿茸性味甘温,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不老。”首先指出本品强志生齿的功效,并明确了该品的性味,至今仍被人们所采纳。《名医别录》言其“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数利,泄精溺血。破瘀血在腹,散石淋痒(疑为痈字)肿,骨中热疽。”《药性论》谓“主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梦交溢自出;女子崩中漏血,炙末空心温酒服方寸匕。又主赤白带下。”两书对鹿茸的应用范围做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其中许多内容至今仍适宜于临床,且验之有效。

中医

中药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头上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花鹿茸气微腥,味微咸;马鹿茸气腥臭,味咸。以质嫩、油润者为佳。切薄片或研成细粉用。

本品性味甘、咸,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壮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的功效。

注意:1)使用本品宜从小剂量开始,缓缓增量,不宜1次骤用大剂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助火动血而致鼻衄。2)本品药性温热,故阴虚阳亢、胃火炽盛、外感热病,或高血压、肾炎、肝炎、肝功能不正常者忌用。3)临床有注射鹿茸精注射液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故用之当慎。

鹿茸的异名有斑龙珠,而今人很少用此名。根据药材来源有花鹿茸、马鹿茸、嫩鹿茸、关鹿茸之称;因取茸方法的不同,又有锯茸、砍茸、血茸片之名。此外,由于炮制加工的方式不同而有鹿茸片、鹿茸粉等名称。至于九女春、冲天室、鹿虫等名则鲜有用之。

《本草崇原》

鹿茸。气味甘温,无毒。主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发齿,不老。(《本经》以白胶入上品,鹿茸入中品,今定俱入上品。)

(鹿游处山林,孕六月而生,性喜食龟,能别良草,卧则口鼻对尾闾,以通督脉。凡含血之物,肉最易长,筋次之,骨最难长。故人年二十骨髓方坚,唯麋鹿之角,自生至坚,无两月之久,大者至二十余斤,计一日夜须生数两。凡骨之生无速于此,故能补骨血,益精髓。又,头者,诸阳之会,上钟于茸,故能助阳。凡用必须鹿茸,今麋鹿并用,不可不别。)

鹿性纯阳,息通督脉,茸乃骨精之余,从阴透顶,气味甘温,有火土相生之义。主治漏下恶血着,土气虚寒,则恶血下漏。鹿茸禀火气而温土,从阴出阳,下者举之,而恶血不漏矣。

寒热惊痫者,心为阳中之太阳,阳虚则寒热。心为君主而藏神,神虚则惊痫。鹿茸阳刚渐长,心神充足,而寒热惊痫自除矣。益气强志者,益肾脏之气,强肾藏之志也。生齿不老者,齿为骨之余,从其类而补之,则肾精日益,故不老。

现代药理

中药鹿茸主要含雌二醇,胆固醇,雌酮,卵磷脂,脑磷脂,神经磷脂,磷脂酰胆碱,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硫酸软骨素A,前列腺素等。还含蛋白质、多糖、氨基酸、脂肪酸及多种无机元素。

中药鹿茸具性激素样作用,能促进幼龄动物体重增长和子宫发育,显著增加未成年雄性动物(大、小鼠)的睾丸、前列腺、贮精囊等性腺重量的作用;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老年小鼠具有抗衰老作用;能促进造血功能;增强再生过程,促进伤口、骨折的愈合,有明显抗溃疡作用;可减轻心肌细胞损伤,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心肌能量供应及保护心肌细胞膜完整性并促进心肌功能恢复,抗心肌缺血,提高耐缺氧能力,加快急性失血性低血压的恢复。并有抗诱变,抗炎,保肝,酶抑制,抗肿瘤等作用。

时间:20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