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工业化的壮丽征程中,毛主席当之无愧地堪称“中国工业化之父”。当我们惊叹于今日中国工业化的璀璨成就,当“中国制造”闪耀于世界舞台,光芒万丈之时,我们必须溯源而上,向毛主席致以最深沉的敬意与感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发展的坚实根基,是毛主席带领人民在艰难困苦中铸就而成。那一代人所承受的苦难,超越了常人的想象,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托起了我们如今幸福生活的蓝天,他们的无私付出,是我们迈向繁荣的基石。
遥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时,国家处于世界上最为贫穷落后的行列,经济困窘之状令人揪心。毛主席曾满含感慨地说道:彼时,我们虽能制造诸如桌子、椅子、茶碗、茶壶之类的简单生活用品,能种植粮食并将其加工成面粉,也具备造纸的能力,但面对现代化的工业产品,如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却只能望洋兴叹,无力制造。毛主席从血与火交织的残酷岁月中走来,他的目光如炬,深刻而敏锐地洞悉工业化对于国家的至关重要性。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用鲜血与泪水书写的沉痛警示录,它无情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若缺乏工业能力和先进的工业装备,必将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遭受侵略与凌辱,陷入无尽的苦难深渊。
然而,工业化之路,道阻且长,所需资金如浩瀚大海般庞大。我们是有着高尚道德准则的民族,无法像西方列强那般,通过血腥的掠夺来积累财富,只能依靠自身,如同精卫填海般,一点一滴地积攒工业化所需的资源。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荆棘之路,是先难后易的崎岖征程,是真正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伟大事业。若无伟大的胸襟,若缺失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根本无法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坚持前行。而毛主席,以其高瞻远瞩的领袖魅力和崇高威望,引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如同坚韧不拔的愚公,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数十年如一日。在他的带领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为中国工业化攒出了最为关键的第一桶金,从而为新中国工业化筑牢了坚如磐石的根基,如同在荒原之上打下了深深的桩基,为万丈高楼的拔地而起奠定了可能。
为何我们总感觉毛主席时代充满艰辛与贫困?那是因为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每一粒粮食、每一个水果都承载着人民的心血与期望,它们被精心节省下来,宛如珍贵的宝石,被用于换取发展工业所急需的机器设备。从 195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起,中国犹如一艘巨轮,扬起了工业化的伟大风帆,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征程。此后,奇迹接连诞生:我们有了制造汽车、坦克、飞机的能力。1956 年,那承载着民族希望的解放汽车成功下线,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如雄鹰展翅般诞生;1958 年,威武的五九式坦克和代表着先进制造技术的第一台数控机床相继问世,全国水泥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至 1800 余座。紧接着,成昆铁路如同钢铁巨龙般横卧大地,川藏公路似蜿蜒的玉带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鞍钢、武钢、包钢这三大钢铁基地相继崛起,如同工业的钢铁脊梁,撑起了国家发展的框架。而大庆油田的发现,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摆脱贫油国帽子的希望之路,让我们从此告别了依赖进口石油的历史。从数据上看,1952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 679 亿元,宛如一颗刚刚萌芽的幼苗,但到了 1978 年,已茁壮成长至 3645 亿元,短短 20 多年间,经济增长近 5 倍之多。曾经的中国,连铁钉、火柴这样的小商品都要依赖进口,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逐步建立起了独立且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一系列伟大创举,如同璀璨的星辰,镶嵌在毛主席时代的历史天空,熠熠生辉。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依然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最为伟大且举世瞩目的成就,便是以短短 70 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列强历经 300 年才达成的工业化进程。新中国之所以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傲然屹立,之所以能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昂首阔步地迈进,正是因为毛主席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我们打下了坚实无比的生产力基础。这一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所在,如同大地之基、江河之源,为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毛主席的功绩,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镌刻在历史长河中,永载史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永恒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