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非遗:小关公议高跷传承140余年,用心留住“武高跷”的精彩

龙腾津沽 2024-10-30 23:07:57

小关公议高跷,是我市为数不多的武高跷,作为我市河北区的市级非遗项目,其阵容强大、行当齐全、技艺高超、会规严明,曾享誉津门。小关公议高跷老会的会长王志泉是这项非遗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如今已经86岁的他,仍在为小关公议高跷老会的传承与发展操劳奔波。

日前,记者走进河北区望海楼街金兆园小区,小关公议高跷老会的牌子和几名练功的孩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每周日上午,我们都在这里练习,虽然目前面临很多困难,但我不能让传承了140多年、7代人的小关公议高跷在我手里断了代。”王志泉说。

说起小关公议高跷老会的历史,王志泉如数家珍。他介绍,小关公议高跷老会始创于清朝同治年间,由原伍善水会、公善高跷会合并起名为“小关大场伍善同议高跷会”。与红桥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属同时代老会,有拜帖为证,后又改名为“小关大场湧善高跷会”。1945年才定名为“小关公议高跷老会”,并一直沿用至今。

王志泉说:“我们这是武高跷,以水浒故事为版本进行创作,从一百单八将中选出十八个角色,按照戏剧扮相、姿态进行表演。技法上,以天津特有的独派练法‘锣鼓老三点’为特点,由踩街及场地表演两部分组成。作为天津市少有的武高跷,小关公议高跷动作幅度大、有难度。比如,传统动作抢背、四门叉、过人、蝎子爬、蛤蟆蹲、背剑、探海、铁板桥等,涉及翻滚、劈叉动作,表演起来很是惊险,需要精准的技艺。”

作为第七代传承人,王志泉打小就喜欢这项技艺,“我13岁开始跟着我父亲学习。他对我要求非常严厉格,我也刻苦练习,比较擅长的是腿子功,如四门摔叉、箭步、坐蹲、蝎子爬、探海、背剑、抢背等高难动作。”

在他这几年的努力下,有几名青少年在坚持练习。记者在现场看到,正练习的李博洋、赵雨晨、胡艺腾、邓皓轩动作非常娴熟。王志泉还指导孩子们如何在角色表演上接近人物和剧情,做到“戏中有人,人中有戏”,使表演更加生动。

(据10月30日今晚报 记者 刘桂芳 文并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