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借来的3.8万起步资金到身家超过400亿,郭广昌仅仅只用了21年。21年里,他让自己的财富雪球般快速增长,缔造了一个庞大的财富帝国。
“财富就像蘑菇,最适合在僻静处野蛮生长。”
野蛮生长背后,是一次次险中求胜。
凭借缔造的财富帝国、创造的无数商业神话,郭广昌无论是从能力上、意愿上,都被称之为“中国版巴菲特”。
他执掌的复星集团有十多家上市公司,数百家“子孙公司”,一众商业大佬都是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
外界人曾评价复星集团就是“一艘航母”,业务板块扩展至各个领域,包括医药、地产、金融、媒体等,投资数额高达上千亿元。
作为这艘“巨舰”的掌舵人,郭广昌一度隐居幕后,鲜少抛头露面。
一、至关重要的1992年1992年,是郭广昌创业史上最重要的时间点之一。
其实这一年不仅是郭广昌创业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全中国的重要转折点,就在这一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讲话。
此次讲话重申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
郭广昌敏锐捕捉到中国社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决定放弃去美国留学,后来他回忆起这段经历,说:“以我的个性并不适合做官,做老师又怕误人子弟,小平南巡之后,说可以做企业。”
虽是自嘲,却能看出他独到的眼光。
既然要做企业,总得定个行业、开个公司,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钱!
从复旦大学刚毕业的他,拉着朋友梁信军、同学汪群斌、恋人谈剑、范伟,五个人东拼西凑3.8万元一起创业,创办了广信科技咨询公司,也就是复星国际的前身。
组成的“五人复星系”关系还有些“复杂”,包含室友、老乡、同学、同事、恋人等各种关系,复杂却相对纯粹。
其创办的公司简单来说,就是咨询公司。
不过又有多少企业会相信一个由五个年轻人创办的小公司?在那个改革春风吹遍华夏大地的时代,还真有一股“英雄不问出处”的兼容性。就在广信创办第二年,就接到台湾元祖食品的合同。
元祖食品进入上海,想找专业咨询公司出谋划策,广信过五关斩六将拿下合同。
五个年轻人本就是复旦大学高材生,一番折腾后,提供的策划还真被元祖食品接受,单单一笔咨询费就高达30万。
尝到甜头的郭广昌并没有乘胜追击,先是将广信改名为复星,之后又退出市场调查业务,转而主攻房地产销售、生物医学。
自此,复星成为上海第一批房地产销售公司之一。
20世纪末的上海,房子并不好卖,没有专门的售楼处,一般人也没有形成“买房投资、保值”的观念。
房地产销售方式五花八门,甚至有房地产商直接在工地挂个牌子就开始卖,好像大街上卖大白菜一样,郭广昌并不愿这样做。
他想,楼盘要与众不同,销售方式也需要别出心裁。
本身复星接手代理的第一个楼盘就为“留学家庭”设计,平时少人问津,结合此前打算留学的经历,他准备搞“地推”——找相关机构要到留学人员的家庭地址,然而挨家挨户去做宣传。
本来滞销的楼盘不久门庭若市,靠着为这一个楼盘做代理,复星就赚了一千万。靠着做市场调研、房地产销售积累的“第一桶金”,复星将宝压在了基因工程检测产品开发上,这也源于“五人复星系”中有三个人毕业于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学。
生物医药板块,一直是复星业务中的“明星业务”。
不过郭广昌其实并不了解生物制药,他自己是复旦哲学系毕业,这就不得不提到“五人复星系”。
在复兴多元化产业中,“五人复星系”都能独当一面,郭广昌是整个企业集团的灵魂,梁信军负责投资和信息产业、汪群斌负责实业、范伟专管房地产、谈剑则担任集团监事长。梁信军将五人比喻为“五根手指头”,少一根都不行。
虽说郭广昌不了解生物制药,汪群斌等人还是利用天然优势潜心研究,研发出一种新的基因诊断产品。
产品研发出来后,他利用之前摸索出来的市场经验搭建了一套销售网络,将之前积累的全部资本几乎“押宝”在生物制药上。
产品推向市场后,赚到了复星第一个1亿元。
这次尝到甜头后,郭广昌选择乘胜追击,继续在生物医药产业深耕,自此医药成为复星主力产业之一。
二、资本运作高手从3.8万元到1亿元,其实并不容易。
初创的复星面对的是一无所有的尴尬境地,无人才、无市场、无资金,活脱脱一个“三无企业”。
即便之后靠着几单市场调查赚到了钱,复星前途依旧渺茫。不过郭广昌是充满信心的,特别是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研发出来后,他和汪群斌没日没夜坐着绿皮火车到全国推销,建立销售网。
跑全国的过程是艰难的,结果是好的,产品被人接受,订单一天天增加。自此,复星正式进入生物医药领域。
1998年7月,郭广昌携改制后的复星实业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复星是上海首家上市的民营企业。后来郭广昌回忆起这段往事,不免感慨:
“我绝不会想到复星会成为上海首家上市的民营企业。”
当时上海市政府和计划委的领导对复星评价很高,为支持这批年轻人、为支持上海本地科技民营企业,给了复星上市的机会。
上市之后,复星迎来产业高速发展的阶段。
郭广昌从不掩饰自己的“野心”,想要将产业和资本对接,恰逢此时国企大面积亏损、债务重组的大背景下,让复星有能力参与到国企改制的历史进程。
短短十年时间,复星从一个实业公司转变为有产业基础的投资集团,触角遍及零售业、房地产、钢铁、证券业。
风光背后,同样隐藏着诸多不易。
作为一个投资集团,最重要的是什么?资金。似乎复星医药上市之后,依靠实业+资本,问题被完美解决。
事实在2004年之前,复星都保持高速扩张,可从2004年到2007年,复星明显放缓了扩张步伐,究其原因有两点。
1、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融资和上市成本几乎一样。
2、中国银行体系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支持投资型企业,银行业不支持并购。
基于这两点,复星资金问题始终得不到妥善处理。原本高速发展的复星痛定思痛,决心打开资金渠道。
2007年,复星国际在香港上市。
这是郭广昌携复星国际首次踏入国际资本市场,将视野放在全球,此举不单单是为了打开资金渠道,更为了“走出去”。
在郭广昌看来,要想在全球发展,就必须了解中国;要在在中国发展,就必须了解中国。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非常国际化。只有同时拥有中国和全球市场,才能拥有独木杨帆的竞争力。
所以,郭广昌提出了全球化战略。
不同于一般的国际化路径,复星并不追求单纯的收购、控股某个国际一流企业,而是与国际一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用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
核心就在于将海外优质的品牌、产品“引回来”,而不是低买高卖,玩资本游戏。复星这种新的生意模式,走得并不容易。
相较于国际大型投资集团,复星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弱了一筹,而复星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反向整合全球资源,帮国际一流企业在中国获得快速增长。不过作为投资集团,资金始终是掣肘集团发展的一大问题,郭广昌面临两大选择。
1、自由资金
2、第三方资金
作为一位有野心的的“投资家”,他曾毫不避讳的表示“自己学巴菲特”,自然也想打造属于他的资本帝国,建立以保险为核心的综合金融集团。
2007年开始,郭广昌正式涉入保险业。据他后来透露,复星千亿资产中,有超过30%以上的资产都来源于保险。
有了“保险业”保驾护航,复星投旅游、消费、收购医院,产业涉及方方面面,看似没有任何章法,实际就围绕两方面。
1、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投资不同产业。
2、中国人生活方式提升所带来的提升,投资相关产业。
“所谓中国动力,表面是经济,根本是人。”
正是牢牢抓住这一核心,郭广昌才能掌舵复星集团这艘千亿资本巨舰,才能在短短21年时间,让自己的财富如滚雪球一般增长。
三、充满传奇的崛起之路“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去做。”
投资,是企业迭代升级后的必然选择。
郭广昌做过一个规划,关于复星长远发展的规划。
第一阶段:1992年到2010年,这阶段他将复星定义为一个有产业基础的投资集团。不难发现,此阶段的复星对外投资基本都靠自有资金。
第二阶段:2010年到2015年,更多引入股权性质的资金。
第三阶段:2015年到如今,打造比较大的保险浮存金规模。
早在2015年的复星股东大会上,郭广昌就建设性的提出了复星面对新时代需要做出的改变和战略目标。
1、打造一个以保险为核心的综合金融。
2、做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有全球整合能力的集团。
从郭广昌提出的战略目标和复星发展现状不难看出,复星对标的正是哈撒韦公司,这也完全符合他一贯的野心:建立一个中国的“巴菲特式公司”。
郭广昌本人也被称之为“中国巴菲特”。
源于他充满传奇的崛起之路,他的一言一行也被外界关注,包括但却不局限于商业,还包括个人生活方面。
事业上取得成功,婚姻上则相对有些曲折。
郭广昌第一任妻子正是“五人复星系”之一——谈剑,两人是同校校友,校园时期确定恋爱关系,之后一起创业、打拼。
那笔3.8万启动资金中,谈剑个人出资1万元。
同学、同事、恋人,再到夫妻,两人一路风风雨雨,看着复星一天天壮大,生活越来越好,不过始终有个问题困扰着两人:孩子。
结婚多年,两人始终没有孩子,也尝试过很多方法,均无一奏效。外界对此揣测纷纷,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
风风雨雨这些年,两人其实并不在意外界议论,且两人一直将重心放在复星发展上。然而感情终究会随着岁月被磨平棱角,原本相爱的两人走到了“相敬如宾”的地步,只剩下对彼此的感激。
到这一步,婚姻便再难维系。
离婚成了必然,只能祝各自安好。离婚后的郭广昌和《东方午新闻》美女主持人王津元结婚,婚后育有两女一子。
至于谈剑?离婚并未改变和郭广昌的合作关系。从某种意义来说,“复星”就是郭广昌和谈剑的孩子,复星离不开他们,他们也舍不得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