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王朝嘉庆帝和胡宗宪有一段对话,当时内阁首辅严嵩也在现场。当胡宗宪拿出辞职信的时候,自认为已修上仙境界的他,没有同意。
当转头向严嵩提问是否同意胡宗宪辞职的时候,严嵩说官员任免都是皇帝恩惠,而作为大臣无权置喙。嘉庆帝听到这句话很是不高兴,问其什么时候官员任免都是他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
而胡宗宪这时表现出了高乎常人的对答。严嵩推荐自己去浙江担任一方大员,是希望自己把浙江治理好,而现在浙江不仅生民困苦、灾害频发、倭寇骚扰,把一个国家赋税主要征收地治理的不如人意,所以辜负了严嵩,辜负了皇帝,选择辞职。
而嘉庆帝不仅在权术方面精通天下,而且在用人的选择上也是有他超高的智慧的。对胡宗宪,他说了两条,一是能识大体顾大局,而是实心用事。表明了皇帝对大臣的态度,证明了胡宗宪还是有能力的人,而且精力用在了治理上,是嘉庆帝欣赏的人。
从上面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几点。
一是人才成长是双向奔赴的遴选。达到一定目的是选择人选的标准,而对能力和人品的考察伴随选择到选定的整个过程。但在这当中,嘉庆帝也说了,官员任免不是他一个人说了就好,其它内阁成员也参与其中,这里就说到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一个平台,一个台阶,一个机遇,如果没有这些,再有能力的人也会慢慢埋没,这一点可以套用一句话:如果有缘,我在人群中看见了你;如果无缘,你早已混在看不见的人群里。正因为严嵩的推荐,嘉庆帝的慧眼识珠,胡宗宪才脱颖而出,成为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二是人选的能力是关键。胡宗宪作为封疆大吏的治理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徽文化发源地的徽州养育了他,寒窗苦读,饱腹经纶,征战沙场,戍守海疆,在他的治理中体现了公允恤民、忠国用事的爱国情怀和优良品质,成为嘉庆帝落在东南沿海的一步好棋,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放心的人放在放心的岗位上,做到到君臣同心,上下一体,民愿所向。
三是贯穿全过程的自我剖析。嘉庆帝和胡宗宪等人的对话,其实还充分体现了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剖析自我中,其实也就是不断更新认知,提升熟悉程度的过程。从小孩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需要一个过程,而方向的确定性首当其中,嘉庆帝负责的是这一块,通过他的了解,认识到了胡宗宪“识大体顾大局、实心用事”,接下来就是不同意胡宗宪辞职的理由——可堪重用。历史也告诉我们,胡宗宪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能力而且充满民族精神、国家情怀的地方大员。胡宗宪其实也在不停的剖析自己,由于严世蕃等一批贪官污吏的不知满足,人为的将浙江这片富庶的土地搞得乌烟瘴气,导致胡宗宪之下的浙江尽然连百姓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沿海抗倭的将士也是苦不堪言,所以他选择了辞职。而严嵩等一批庙堂高官,一边应付嘉庆帝修仙,一边作为替死鬼处理嘉庆帝不方便直接出面的事,而在这过程中,给了这些高官贪腐的机会,所以严嵩等一批高官居庙堂之高,但却没有胡宗宪一心为国的精神和实战。
通过历史故事,我们看当今的社会,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要有自身能力的强大,有机会的时候主动出击,展示自己,报效国家,没有机遇的时候,也可以教书育人,修炼身心。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各不相同,但是机遇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在这节奏加快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充实自己,充满自信,没有一个人简简单单就能成功,每个人的未来抓在自己手中,我们只有不断努力,追求进步,才会体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