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角度看乡村振兴投资,为何非得用农业项目补贴形式投资呢?

清风挽明月 2024-09-08 18:56:31

这个话题不好写,也不知道怎么写合适,容易得罪人,虽说人家不在意咱们这种“小卡拉米”,但总是会得罪部分人。可看到了一些不太合理的现象又忍不住想说,你不说我不说,大家都不说,没人敢说话了,这种环境并不好。

曾经与多个驻村工作第一书记、村干部和很多农民朋友聊天,大家都不明白这么一件事。现在乡村振兴投资非常巨大,有的村动辄是上千万,少的村也有几百万,可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投资这么大,农民不买账,因为并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体感都不强。这些投资都是通过农业项目补贴的方式投资到了农村,这些巨额的投资金额给农村带来了表面的变化,但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增加。曾经写过“每年投入万亿资金,为什么农村经济起色不大呢?”网友们讨论很激烈。

今天更深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乡村振兴中有些项目是必须的,比如交通、住房、饮水等等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关乎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改善;但有些项目应该多听村民和基层干部的意见,比如一些农业种养项目和农业设施建设项目。实际操作中,虽是“村两委”首先申报项目,可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如意,最终导致很多农业项目钱花了,没有效果,老百姓看笑话。

比如西部某村,曾经发展了几百亩药材,种植业主就建议申报烘烤设备,“村两委”听了他的建议,实际上他已经活动通了,村里也仅仅是配合,村里没有专业设计的人才,问了很多人才申报了相关设备、设施的数据,结果到了审核单位,东一改西一改,变样了。等项目实施完毕,种植业主说条件不符合不能用,村里不敢签接受的字。结果就是几百万的资金用了,没有发挥任何实质效果,如果追责村干部还要承担责任。

再比如中部某村,申报蔬菜大棚,原计划是建设温室大棚,对于现代种植更有利一些,因此村里就按照温室大棚的标准进行申报;还是到了审核单位,领导的意志觉得温室大棚不行,改成单体大棚,投资金额不变。最终就是花了100多万搞了一个项目,如果从做生意的角度看,这100多万要回本可能需要一二十年。

从一线农业生产者的角度看,真的不明白为什么都必须搞项目才是乡村振兴。假如,将这些项目投资的资金划拨到村集体合作社,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启动金,规定资金使用方法,明确监督程序,发挥农民的自主性,也许农村集体经济就不是现在的模样了。而搞农业项目,“村两委”只有权参与第一步,项目申报,后续进程几乎没有发言权;农民更是毫无参与感,甚至大多数农民村里有什么项目根本就不知道。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群众都抱怨”的现象了,乡村振兴农民才是主体,如今是主体都不知道在干什么,一个村几百万上千万的资金已经花出去了,农民意见不大就怪了。对于现在的状况,有人说出了真相,“只有通过项目的形式,权力部门才能有话语权,才能获得利益,如果直接交给村集体合作社,就没他们什么事了。”大家觉得呢,是不是这么回事?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