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1月,时任太行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的张廷发,在邯郸战役胜利之际,率部对敌人发起追击。
跑着跑着,他觉得自己的腿麻了一下,但并没有在意。跟在他后面的卫生处长赶紧叫到住了他,说他的腿部中弹了,张廷发低头一看,才看见自己腿上流了很多血。
他被用担架抬到一户民宅进行治疗。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差,医生找不到子弹的具体位置。当时也没有麻药,就在腿两边各划开了一个口子,找了半天,子弹还是没有找到,最后只好又把伤口缝上了。
这粒子弹就这样留在了张廷发的腿部,一留就是65年。
刘邓首长得知张廷发受伤,便吩咐卫生部长钱信忠把他安排到了峰峰煤矿的一栋小洋楼疗养。好在这次中弹并没有伤筋动骨,在病情好的差不多的时候,张廷发收到了刘邓首长的最新命令:到6纵担任司令员。
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是一支刚刚成立的部队,司令员是王宏坤,政委是段君毅(未到职),副司令员是王近山和韦杰。部队下辖3个旅,旅长分别是石志本、秦基伟和向守志,另外还有一个纵队直属队,全纵加起来约有1.3万人。
据《张廷发回忆录》记载,在担任6纵参谋长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他终身难忘的事情。
那是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对山东和延安发起了重点进攻,晋冀鲁豫野战军为了减轻这两侧的压力,先后发起了陇海、定陶、巨野等大战役,极力想把敌人吸引到中间来。
那段时间,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得非常疲惫,民众的负担也很重。鄄城战役结束后,刘邓首长决定把部队带到濮阳以东好好休整一段时间。
在出发之前,邓政委在动员大会上号召大家:我们要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少用大车。但由于张廷发出差在外,他并没有听到邓政委的话,他回来之后,也没有人向他传达这个精神。
6纵从濮阳出发的时候,正好遭遇大洪水把道路淹了,汽车没有办法走,张廷发就动员部队雇了老百姓的7辆大车。
不久后,刘邓首长来到了6纵驻地,看到这么多大车非常不高兴,邓政委问张廷发:“之前讲了的事情,为什么不执行?”对张廷发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张廷发听到批评后非常不冷静,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还是越想越气,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动员来了大车,却还要挨批评,心里越想越不服气,一气之下就把饭桌给掀翻了,大叫着说自己“不干了!我回邯郸去。”
这时候的张廷发只有28岁,可谓血气方刚,年少气盛。一旁的王近山安慰了他一番,并告诉他:“走不得!现在是打仗,你这一走就是临阵脱逃,是要杀头的!”这么一来才劝住了张廷发。
之后邓政委也听说了这件事,见到张廷发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张廷发,兵骄将横!你横到我们头上来了。我们是这个战区的最高负责人,批评你一下,你还有意见!”
当时野战军司令部跟着6纵一起行军,但据张廷发回忆,在行军的途中,刘邓首长3天都没有理他,要他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3天之后,邓廷发自我觉悟后,主动找到了邓政委道歉。邓政委耐心地教育他说:“我们干事情,要有群众观点,不能单打一。我们活动的这个地方,国民党来,我们也来,人民负担很重,不堪其苦。我们要想方设法减轻人民的负担,保护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拥护,是我们能打胜仗的重要条件。破坏记录,脱离群众,这是自掘坟墓!”
小平同志确实水平高,张廷发后来写道:“这些话,对我真正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像千斤重锤敲击着我的心。这件事我牢记了一辈子,小平同志时刻关心群众疾苦的观点,深深地扎在了我的脑海中,对我后来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都起过重要作用。”
后来,张廷发当选政治局委员后,在一次书记处会议上,还向大家讲起过这件事给他带来的巨大影响。
张廷发是福建人,15岁参加红军,当时正是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张廷发性格刚猛,第一天上战场,第二天就因为作战勇猛被提拔成了班长。他当时所在的部队是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
抗战爆发后,张廷发所在的红31军被编入八路军129师,张廷发在386旅司令部先后担任参谋、作战股长(旅长陈赓),之后又调入385旅(旅长陈锡联)。据张廷发回忆,1941年夏天,129师师部召开了一次参谋工作会议,要各旅参谋长参加。当时385旅的参谋长曾绍山因为有事请了假,旅部就派了张廷发去参加。
在会议期间,师部有人来问,385旅的某个战役战斗详报是谁写的,张廷发回答是自己写的。几天之后,张廷发就接到了刘邓首长的命令,让他到师司令部担任作战科长。从这时起,张廷发就来到了刘邓首长身边工作。当时张廷发还不满24岁。
一年后,张廷发又被任命为太行军区参谋处长,负责司令部的日常行政事务。又一年后,张廷发就接到命令,去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接替皮定钧的司令员职务。1953年后,35岁的张廷发投身人民空军,把他一生的忠诚、信仰和担当都交给了祖国的蓝天。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