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的芜湖,别称江城、鸠兹、中江,是一个具有上千年建城史的鱼米之乡,历史上与长沙、九江、无锡并称为全国“四大米市”。
本组图片出自《美以美中国相册》,由美国传教士所拍摄,再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古城芜湖的城乡景象。
港口
芜湖素有“皖南门户,长江巨埠“之美誉。清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将芜湖列为四大通商口岸之一。图为停泊在港口桅杆林立的木船,远处是中江塔。
海关船
芜湖码头附近的海关船,下层办公,上层休闲,可以看到有不少身穿白色制服的工作人员。芜湖海关由税务司署、内班、外班组成。从1877年到1935年,历任的二十八位税务司长官均为洋人。
砸石子
江岸边上,许多妇女正坐在地上干活,她们顶着头巾,手里拿着铁锤,一下接着一下将石块砸成小石子。这些石子将用作加固外滩堤岸及铺设路面的材料。
小街
一条寂静的小街,穿过芜湖卫理公会教堂门前。街道很窄,前方有一座两层的木楼,是一户人家的住所。巷子里可以看到几个当地百姓活动的身影。
街景
芜湖城内的另一处街景,路边建有一座名为“辟邪墙”的照壁,一大群的山羊挤在照壁下,颇有些乡村田园味道。一名男子推着水车从照壁前通过,前方有一个打着遮阳伞的男子。
赭山
赭山地处芜湖市中心,因山上土石呈殷红色而得名。图中的宝塔名叫赭山塔,山坡上的寺庙为广济寺,山顶上的一排西洋建筑是当时的教会男校。
学校
芜湖美以美公会日校总部所在地,看房屋的结构应该是由一座民居改造的,四方的院落里种着几株树木。一些在这里上课的孩子聚集在教室门前,好奇地观看洋人照相。
女生
芜湖女子学校的女生宿舍,几名年龄不等的小姑娘站在宿舍门前。当时在芜湖有不同教派设立的学校,这些学校除去教授一些常规的文化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的教义内容。
城墙内外
芜湖城墙建于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历时三个月便建成了。1932年,古城墙被陆续拆除。图为旧时城墙内外两边的景象,墙体只剩下外侧一堵砖墙,城外有一些依墙而建的茅草小屋,地上茅草丛生,甚是荒凉。
弋矶山
弋矶山上,正在使用连枷抽打谷物脱粒的农夫。弋矶山又名驿矶山,坐落于长江东岸边。1888年,美以美公会在山上建起一座西式医院,弋矶山也因此而闻名全国。
土地庙
前往乡村一条土路边的土地庙,造型精致小巧。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是民间自发建造供奉土地神的小型建筑,也是旧时在全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庙宇、
田园风光
芜湖城外的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村外是一口小小的池塘,有几名男子戴着草帽,站在岸边垂钓。远处的绿荫下,一座座的村舍若隐若现。
龙骨水车
通往村庄的道路边,是一条绕村而过的小河,河边放着一架龙骨水车。这架水车似乎出了故障,一名男子正在调试。
稻田边
龙骨水车又名翻车、踏车,大约始于东汉,三国时发明家马钧曾对其进行了改进。这是当年芜湖乡间就为常见的一种汲水灌溉农具。
踩水车
龙骨水车因动力来源不同,分为脚踏和畜力牵引两种。没有牲口情况下,只能靠人力踩踏,虽然累,但几个人一起干,可以一边劳动,一边聊天。
耕作
一名农夫驾着水牛正在水田里耕作。两名男子站在不远处的一架水车旁,笑嘻嘻地看着摄影师拍照,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也出现在镜头中了。
盖房
那时候村舍基本上都是草屋,土坯砌墙,茅草铺顶,造价比较便宜,但坚固程度和砖墙瓦屋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长江
站在弋矶山江岸边看傍晚时分的长江,夕阳正缓缓落下,几条大帆船正乘风破浪,向远方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