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DF-41,官宣“洲际导弹飞向太平洋高清照”,型号可以确认了

巅峰高地讲堂 2024-09-26 09:05:32

时隔44年,中国再次向浩瀚的太平洋发射了一枚洲际弹道导弹,消息一出不仅极大程度振奋了士气民心,也让世界感知到新世纪新时代的中国力量。

人们在振奋之余也有感于此次重磅发射的信息透明度,9月25日8时44分,洲际导弹发射升空,时间仅间隔一个多小时,国防部就第一时间发布了权威消息,确认导弹准确命中预设靶场落区。

不过呢,44年前,DF-5洲际导弹的“一弹震全球”都有专门的纪录宣传片,44年后的我们会不会有更为出彩的宣传手段?

44年前,为DF-5全射程发射试验拍摄的纪录片画面。

果不其然,军媒“中国军号”在发射次日天还没完全大亮的拂晓时刻,突然发布了此次洲际导弹全射程发射任务的高清照片,可以说如此高的透明度,同样也是史无前例。

此次洲际导弹全射程发射任务的弹着点靠近南太平洋法属海外领地,根据测算实际射程接近1.2万公里,大大超过了44年前首次洲际导弹试射的9089公里。

根据这一射程,大家都在猜测,究竟使用的是哪款洲际导弹,毕竟咱家不止一款,能打到这一射程,并排除井式发射的型号就有两款,即DF-31AG与DF-41。

看到史无前例的国产洲际导弹实弹发射高清照,大家都很兴奋,普遍认为,这枚导弹就是大名鼎鼎的DF-41,但是呢,还是别着急下结论。

先来研究研究这些高清照:

首先可以看到,发射阵地周围简直就是一片野地,充分展示了新一代陆基机动部署式洲际弹道导弹强大的无依托发射能力。

无依托发射能力的玄机就在于发射筒,洲际导弹发射与运载火箭发射一样,都属于追求高精度弹道数据的航天发射,后者有定位精确且措施完善的发射塔架保障,陆基机动部署的洲际导弹如何确保自身的发射条件呢?

关键就在于运输起竖发射车的保障能力,其中涉及到精确定位的关键结构就是发射筒,早期DF-31与DF-21的发射筒起竖后都是与地面通过液压顶进行刚性接触,地形适应能力较差,需要预先对发射阵地进行相关准备工作。

从左至右:DF15B、DF16、DF31A、DF21D、DF26,应用无依托发射技术的是最右两款。

而新一代诸如DF-21D、DF-26、DF-31AG、DF-41则均应用了可延伸底部的发射筒,也被称为“先进悬垂发射筒与自适应延伸橡胶底座技术”。

DF-31AG的橡胶底座清晰可见

有了这种技术,导弹发射车不论是开到乡间土路,还是小河滩,只要能找到一小块相对平整的地方,导弹竖起来经过必要的测量就能实现临机发射。

如果是早期DF-31、DF-21那种发射车就很难适应承压能力较低的野外地面,要知道导弹弹射出筒时,地面需要承接数十吨到数百吨的巨大反作用力,这个力道接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导弹的打击精度。

因此,这些早期型号导弹就需要在导弹洞库附近预先设置由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发射场坪,并预先测量好相关发射数据,同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一时期对陆基机动导弹运输发射车的越野机动能力要求不高,只需要有公路机动能力即可。

DF-26实弹发射,可以看到预先构筑的发射场坪。

有了悬垂发射筒与自适应延伸橡胶底座技术就不同了,发射筒底部带有橡胶底座的延伸筒套在发射筒上,导弹起竖后,延伸筒与地面自适应接触,导弹发射后,就像汽车安全气囊的快速充气一样,在燃气的作用下,延伸筒瞬间膨胀充气,进而形成一个保护性的囊体,导弹弹射出筒的巨大反作用力就会被这个囊体吸收,同时延伸筒可以随着地面的下陷进行自适应延伸。

自适应无依托发射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处理好导弹起飞时的巨大反作用力与发射筒自身的稳定性,解决好这两个问题,那就是想怎么发射就怎么发射了。

也正是因为强大的无依托发射能力,可以看到从DF-21D开始,新一代东风快递都用上了具有高通过越野性能的多轴高机动运输起竖发射车。

DF-31A的运输发射车还是普通的公路机动型

DF-31AG就是高机动越野型运输发射车了

再看我们的高清发射照,伴随着导弹点火尾焰的还有一股偏黑色的烟雾,这就是显著的冷发射特征。

冷发射指的是,导弹在离开发射筒之前发动机不点火,依靠外推力离开发射筒,像东风导弹冷发射的外推力通常来自发射筒内的燃气发生器,由其产生的高压气体将导弹弹射到空中,进而在空中点火起飞。

冷发射可以使导弹获得一定的初始速度,降低了导弹燃料的装填量,不仅利好导弹小型化设计,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导弹尾焰的导流排导,而如果是热发射,随着导弹规模的不断升级,所需要的导弹尾焰排导设计就越复杂,通常不是陆基机动式导弹可以解决。

不论是从技术的先进程度,还是应用规模,我国东风导弹的野外无依托发射能力都已经居于世界前列水平,并显著高于美军。

飞向太平洋的洲际导弹

DF-41

再来看发射图中这枚粗壮的新型导弹,究竟是DF-41,还是DF-31AG呢?虽然这枚导弹更粗壮,弹体直径大于早些年公开过的DF-31,但是其战斗部的双锥体设计,及其气动外形都与DF-31一脉相承,而更粗壮的弹体也符合DF-31AG射程大幅提升的性能预期。

十几年前,官宣公开的DF-31战斗部。

话又说来,杀鸡焉能用牛刀,能用DF-31AG解决的事,又何必出动DF-41,我们只不过是要展示一下跨越浩瀚太平洋的跨洲际打击能力,让世人知道并信服我们的这种能力,用DF-31AG都能达到这样的威慑效果,那么,暂时深藏不露的DF-41的战略打击能力就可想而知了。

6 阅读:318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