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遇到朱元璋:皇权相权大pk,胡惟庸终究是错付了

满船清梦历史 2024-09-17 13:30:48

在接连斗倒了刘伯温、处理了杨宪、挤走汪广洋之后,胡惟庸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我小胡终于来到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了!

恩师啊,我终究没有辜负你的期望啊,老胡家的列祖列宗们,我给你们长脸了!

胡惟庸是个能人,也是个天才,在既无军功又不是铁杆心腹的情况下,凭借自身的努力能坐上丞相这个位置,可想而知有多么不容易。

朱元璋对这位新任丞相也是十分的看好,具体就是:大胆任用,主动放权给胡惟庸,同时还在多个场合表达了自己对胡惟庸的高度信任。而胡惟庸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把朝政管理的井井有条,让老朱充分的感受到他这个好助手带来的舒适。

权力所带来的欲望是无穷的,胡惟庸也不例外。

丞相的位置上待久了,他感受到文武百官对他的巴结和尊崇,他十分享受这个感觉,虽然不知道他有没有想“取老朱而代之”的想法,但他的行动似乎验证了这个想法。

第一步:我的能力可以当皇上?

丞相无非就是分权的,分的那份权自然是皇帝的,这个时候的胡惟庸难免就会有一种错觉:我也算半个皇帝了!(事实就是半个皇帝)

要知道在秦汉时期,那丞相的地位十分高,就连皇上和丞相在外面碰到面,彼此都要下来行礼,甚至丞相可以驳回皇帝批示过得奏章。虽然后期的历代皇帝对“相权”都进行各种手段的削弱,但其实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丞相还是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佬。

胡惟庸也深知这一点,尤其是在工作的时候他发现:许多奏章自己审批过了就施行了,官员的任免我有很大的决定权,基本上朝中的事务我都可以决断,既然如此,还要皇上干什么?

满眼看去,朝中的大臣大部分都是自己的亲信或者站队自己的人,胡惟庸似乎产生了一种错觉:我有很大的资本可以和皇权对抗了!

既然这样,那就开始吧!

第二步:主动出击,给自己打牢根基

如果要想跟皇权抗衡甚至取而代之,胡惟庸知道仅凭自己的地位和力量是绝对不够的,如果哪天失败了自己可就真的完了,我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我只有拉更多的人来到我的队伍,这样才能确保我的安全。

胡惟庸还是很了解朱元璋的。

说做就做,胡惟庸认准了这个想法后就开始在朝中大肆招揽盟友,他瞄准的盟友基本都是开国功臣或在重要岗位上任职的官员,他考虑的很清楚:我和这么多人都在一条船上,你朱元璋难不成还会全处理了不成?

在胡惟庸看来,他还要拉拢一个足够重量级的人加入到自己的阵营才可确保足够的安全,这个人就是韩国公——李善长。

一来因为李善长的威望和地位摆在那。李善长除了是开国大功臣,而且在朝中的亲信和党羽众多,他还是太子的老师,淮西集团的第二号人物(第一是朱元璋),有了李善长给自己撑腰,胡惟庸的号召力会更强,他坚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自己的队伍。

二来李善长有免死铁券,而且还是两张。这个东西在当时看来简直是个大宝贝,不知道胡惟庸是不是想让李善长分一张,但至少在当时来看,免死铁券有足够的作用。

可李善长那是什么人啊?人精中的人精,他可深知朱元璋的手段和狡诈,当年那些大枭雄陈友谅和张士诚都不是对手,何况一个小小的胡惟庸呢?所以在胡惟庸找到他的时候被直接拒绝了!

我只想安享晚年,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架不住胡惟庸的一再恳求,李善长的这句话虽然并未表明立场,但也释放出一定的信号,至少在胡惟庸看来,自己的昔日恩师已经和自己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了!

朱元璋:我只需略微出手!

就在胡惟庸刚刚筑牢自己的防线的时候,朱元璋的进攻就开始了!

朱元璋你来吧,你能奈我何?满朝都是我的亲信!

有勇气,有亮剑精神是一种好事,可胡惟庸压根儿连亮剑的机会都没有。老朱一出手就让胡惟庸发现自己构造多年的防线犹如一张薄纸,他的亲信,心腹和同党甚至开始主动弹劾他,以求立功。

或许直到此时他才明白自己始终是个小丑,他在朱元璋面前甚至没有任何反抗的机会。

他唯一的成果就是替老朱查出来许多不忠之人,或许这也是老朱为什么一直没有动他的原因。此时他也终于明白,当初之所以能打败刘伯温,能挤走注广洋,并不见自己有多能耐,是站在他身后的是朱无璋。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