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员—何克希,领导创建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长江有大中 2024-03-19 07:40:44

何克希,男,原名和成孝,曾用名何静斋、何国瑞、王耑、何静,四川省峨眉县(今峨眉山市)绥山镇南街人。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浙东抗日根据地创始者与领导者之一,开国少将。曾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何克希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率部深入江南敌后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后被派往浙东,任三北游击司令部司令员,并在1942年被任命为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员、浙东区党委委员,领导创建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何克希是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和深厚政治素养的将领,他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浙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位于浙江东部杭州湾两岸,沪杭甬(宁波)之间,东临东海,南达东阳、宁波公路一线,西跨浙赣路金萧线两侧,北达黄浦江东岸。

浙东抗日根据地包括四明、会稽、三北(指余姚、慈溪、镇海3县姚江以北地区)和浦东4个地区,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在抗战中,浙东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06年1月20日,何克希出生。原名和成孝,曾用名何静斋、何国瑞、王耑、何静,四川省峨眉县(今峨眉山市)绥山镇南街人。

何克希5岁入学,1919年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进入高中之后,深受学校进步教师王右木的思想影响,萌发了走革命道路的思想。

1923年高中毕业后,何克希一心想去北京报考大学。但阴差阳错报考进了四川军阀刘文辉创办的军官传习所。一年多后毕业尚未到期,即被派往夏仲实师先后任副官、参谋、工兵排长等职,继又转入刘文辉在成都新开办的军事政治学校学习。

何克希在进步教官的引导下,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特别是漆树芬的《在资本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中国》一书,对他影响尤为深刻。

1927年春,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四川军阀连续制造了成都的“二·一六”和重庆的“三·三一”惨案。军阀迫害袁诗荛、杨闇公烈士的罪行,激起何克希强烈的悲愤。在何克希升入高级班、参谋班学习时,结识了同班同学车耀先(共产党员,川西特委军委委员),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使他们一见如故,很快成了知己好友。何克希在车耀先的影响和教育下,积极参加读书会活动,学习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并于1929年经车耀先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夏,中共四川省委派何克希到重庆受训,学习军事知识。受训二周结业,按党组织的指示和安排去万县下川东特委工作,特委派何克希到忠州、丰都、石柱一带从事军事工作。

何克希经调查了解,身入匪巢,机智勇敢地除掉匪首,争取了一股300多人的土匪武装,组建成一支由我党领导的游击队,由何克希任司令。后来特委改派何克希任巡视员。到达县巡视工作时,参加县委,任军委书记。

1932年,何克希奉中共四川省委派遣到上海接受党中央的新任务。何克希到上海后,党中央先决定他去中央苏区,后因红四方面军要入川,就改派何克希和另一同志携带密电码回川,准备到红四方面军去。但何克希到达川北阆中县城保宁后,县委书记告知往红四方面军根据地去的路不通,何克希只好又回成都。后来何克希受命创办《川康新闻》报,任中校参谋兼报社社长。何克希以合法形式安排中共党员担任报社的正副总编和经理,在《川康新闻》报上刊登了反蒋、反刘湘的文章,以及一些进步文艺作品和关于工农群众运动情况的报导,宣传了进步思想。

1935年4月,因一次起义失败,何克希遭重金悬赏通缉,何父也因之牵连锒铛入狱。何克希去成都向省委车耀先请示,党组织介绍他去上海,通过丁华(又名帅昌书、帅如先,四川人,上海地下党“教联”负责人)找中共中央军委。到上海后,何克希有机会学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许多进步书籍,政治理论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为以后独立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上海党组织派何克希先后在难民收容所宣传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救亡工作;和高原一起办了两期短训班,何克希负责军事方面的讲课;到大江南北宣传抗日,组织武装。

1938年深秋,何克希到苏南茅山根据地,晋见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转达了上海党组织的意向,把这支部队交给新四军统一指挥。陈毅听后非常高兴,决定要何克希把队伍带到茅山,由陈毅亲自进行整编。整编后该部名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第三路军,以梅光迪为司令,何克希为副司令(实即政治委员)。在茅山整编的三个月中,何克希直接聆受了陈毅的言传身教,得到了很大的帮助。

1939年5月,陈毅派叶飞率“江抗”第二路军(老六团)东进,在武进与“江抗”第三路军会合,成立“江抗”总指挥部,由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与何克希任副总指挥。党内成立了东路工作委员会,叶飞和何克希分任正副书记。10月底,“江抗”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的一团、二团,何克希任二团政委。同年冬,挺进纵队全部奉调去苏北。

1940年4月,谭震林到东路地区主持江南全面工作以后,“江抗”东路司令部改称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指挥部,谭震林任司令员兼政委,何克希任副司令员。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3月间,新四军苏南主力移至路西地区,新四军第六师成立,师长谭震林,第三支队改编为第六师十八旅,何克希任六师副参谋长。不久何克希改任江南行政委员会主任兼江南保安司令。

1942年,陈毅把在华中局党校学习的何克希叫去,给他看了关于向毛泽东主席建议派他去浙东,会同谭启龙建立浙东区党委和领导浙东抗日部队的报告,以及毛泽东批示同意的电报。何克希接受任务后即南下,一行于7月间到达浙东,与谭启龙会合后即成立了浙东区党委,谭任书记,何克希任委员。并经浙东区党委研究决定成立三北游击司令部(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前身),何克希任司令(更名何静),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在统战工作中,何克希不避风险,不计个人安危,三次“单刀赴会”,晓以民族大义,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做了不少团结教育工作。

何克希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始者与领导者之一,何克希与浙东区党委和纵队司令部的全体领导成员一起,在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的统一领导下,在广大军民的支持下,为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发展浙东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壮大浙东党和人民的进步势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杰出贡献。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避免内战,争取国内和平,决定新四军主动撤出包括浙东在内的8个解放区。9月下旬,浙东区党委和浙东游击纵队奉命北撤。为了预防国民党军队在我军北撤途中截击,决定全体党政军人员分数路渡杭州湾北撤。何克希率所部至苏南青浦与谭启龙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后,继续北渡长江到达苏北涟水目的地。浙东游击纵队被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三旅和新四军独立旅,何克希任一纵三旅政委。

在解放战争期间,何克希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以及渡江等重大战役。

1948年10月济南战役后,国民党起义部队吴化文部改编为三十五军,何克希奉调担任军政委。何克希带领配备全军的师、团、营、连四级政工干部,负责整训与改造吴部的重任。经过几个月的耐心而又艰苦的教育改造工作,使该部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不久与鲁中南纵队合编,顺利投入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后,何克希随军部进入南京城。三十五军进占南京后,随即肃清残敌,军管南京。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及时粉碎了潜伏武装敌特的破坏活动,维护了社会秩序。

1949年10月,何克希调任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政委。1950年8月,华东军区组建华东装甲兵司令部,调何克希去任华东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何克希为装甲部队的建设竭尽全力,在训练中以身作则,和指战员一起研究战略战术,与大家同学习、同练武、同生活,带动全军上下,圆满完成军训任务。1953年,何克希又调任南京军事学院装甲系主任。何克希刻苦学习,边教边学,亲自讲课,写文章参加学术讨论,带领学员完成教学任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装甲兵指挥人员。

1955年9月,何克希被授予少将军衔。同时,还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国家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何克希主动请求转业到地方工作。

1956年11月,何克希奉调任国务院二机部部长助理兼办公厅主任。何克希在二机部工作期间,为建立国家核工业基地的勘址、定点、土建等开创工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一份贡献。

1963年9月,何克希调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后,何克希被派任农业部四清工作检查组副组长,参加四清运动。1964年底任全国政协第四届特邀委员。

1966年初,何克希调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1978年任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

1982年12月17日18时30分,何克希在杭州逝世,终年76岁 。按照何克希生前遗愿,他的骨灰撒在浙东四明山老根据地的四明湖中。老区人民为了永远纪念这位老司令,在四明湖畔竖立了何克希纪念碑。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