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县历史悠久的包厂四夹弦

李豫爱文史 2024-09-02 22:44:39

原阳县包厂村四夹弦剧团始建于1787年,当时的组建人为聂宝初、聂宝光。二人系豫剧团出身,迫于生计在讨饭行乞时为养家糊口组建了包厂村四夹弦剧团。当时的剧团只是在农闲的时间拉着四胡说说唱唱,讨饭糊口,后又发展成几个人“摆地摊式”演唱,演出剧目多为生活小戏。

角色只有生、旦、丑,化妆极为简单,也没有专用戏装,旦角用红绸子或红布扎个绣球挂在胸前,生、丑角用彩绸束于腰间就开始演唱。到清末时包厂村的四夹弦已有了自己的独立舞台,但仍是以养家糊口讨饭为生。

1948年原阳解放后,包厂乡四夹弦获得了新生,由当地政府出面组织演出活动,并从资金上给予扶持,一度成为半职业团体。

四夹弦的音乐唱腔属于多系统的板腔体,与二夹弦有同有异,揉进了京腔、豫剧、越调、曲剧等戏曲音韵,独成风格。演唱时真嗓与假嗓相结合运用,一般是真嗓吐字,假嗓运腔,音乐清新,音调柔和。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板、三板、撵子、攒子、山坡羊、垛子、呱嗒嘴、大板北词、二板北词、连北词、迷子、娃娃等。

四夹弦是民间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它的主要特点是善于柔情,重唱功,不重做工与武打,一段戏多则一百多句,少则也有四五十句,发音柔和,音调甜美,花腔多且委婉动听,越唱越紧,越听越过瘾,能使人沉醉其中,原来没有什么固定的表演程序,几乎没有武打戏,姑娘小姐戏多,旦行占河南剧种之首。建国后,又借鉴吸收了兄弟剧种的表演程式,行当逐渐健全起来,有了明确的行当分工,武打艺术也登上了四夹弦舞台。

四夹弦过去一直是官府豪绅看不起的剧种,演出节目不是才子佳人谈情说爱,就是夫妻之间的家庭纠葛,历史戏、袍带戏寥寥无几。

建国后,他们联合本县的师寨镇四夹弦剧团和韩庄村四夹弦剧团竭尽全力改变本剧种的三小面貌,乐队由原来的八人增加到十八人,唱腔板式在不脱离本剧种特色的基础上,又揉进了吕剧、黄梅戏及地方民歌的部分唱腔,还引进了京剧、豫剧的锣鼓经和伴奏曲牌,使四夹弦的音乐唱腔刚柔并济,既有柔情又有激情,演出剧目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

四夹弦的伴奏乐器分硬乐和软乐两种,硬乐以手板、便鼓为首,另有大锣、二锣、釵、战鼓;软乐以四夹弦(也称四弦)为主乐,另有横笛、二胡、笙、琵琶、三弦、唢呐等。主乐四夹弦由一根弦杆、一弦筒、一弦弓、四弦轴、四根琴弦构成,弦弓上的马尾分穿于琴弦之中。道具有刀、枪、剑、弓、鞭、铲和各类戏服、战袍、蟒袍、玉带、帽、靴、马鞭、令牌等。

目前该团的负责人为李俊杰,系九代传人。代表剧目有《打金枝》《仙人配》《东回龙》《太阳碑》等近30曲,常年活跃在原阳和周边县乡区,颇受群众欢迎。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