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的航海事业逐步发展,我们从国外购买战舰,进行研究,生产出属于自己的舰队,说起中国的航海事业,世界人民对郑和的了解程度不亚于哥伦比亚等航海家。
但在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后,明朝却没有继续发展水军的力量,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下西洋的高光时刻郑和下西洋,让更多的欧洲国家看到了东方文明——明朝的繁荣,同样也引来很多西方国家的教会人员,前来中国传教,从当年明朝每年迎接外来使者的开支就可以看出,这个东方国家在西方的威望。
明朝的威名远扬,七下西洋的壮举,拉近各国之间的交流,如此大规模的舰队,让中国的海军事业发展达到了巅峰时刻。
明朝永乐年间,郑和奉命率领队伍进行下西洋远游,对于当时世界局势来说,郑和的此次出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也是航海事业最早的一次行动。
我们知道哥伦比亚的环球航行,是从1942年开始的,但是郑和探索海洋的时间是1940年,比哥伦比亚更早。
历史的记载中,郑和下西洋的足迹最远到了红海地区,当年的麦哲伦和哥伦布等西方的航海家们,他们走过的足迹,都无法和郑和相媲美。
如此一来,也可以说哥伦比亚的环球航行是受到郑和下西洋的启迪,但这一说法也无法查证了。
同时我国历史记载中,对海军的记录很少,更多的是有关水师的记录,就像大家熟知的北洋水师。
这里要说一下,水师的管辖范围更小一些,只是限制在内陆的江河湖海之间的军舰部队,而部队远距离的航海行动,才叫军事航海。
我国历史上出海最远的是三宝舰队,严格来说,它更是护航舰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应该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舰队,一直在东洋、南洋掌控着海上霸权的军舰。
而朱棣早年从传教士手中获得的世界地图,也让他想要看外面的世界的想法更强烈,这也是朱棣一直支持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而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沿海地区的土地受到海水的侵蚀,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很多田地无法耕种,尤其是北方,远离海边,更是靠天、靠地吃饭,对于航海的事情,可谓是“天方夜谭”的事情。
出海,更是相当危险的事情,随时都会命丧海上,为了扩大眼界,该付出的也要付出。
找人变成了宣扬国威但朱棣最初的想法也并不是想要进行航海事业。
朱棣一生最后悔的事情应该就是发动了叛乱夺取皇位的事情,由于先皇定下的规矩,不能对亲人下手,虽然没有直接面对朱允炆,但是也导致自己的侄子下落不明。
寻找朱允炆成为了朱棣的一件大事,有传言说先帝逃到了海外,所以在历史的记载中,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最先目的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但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开始,明朝的势力因为这段航程渐渐壮大,很好的促成了短暂的“世界民族大融合”的盛世,永乐八年开始,从国外来明的外来使者随处可见。
朱棣登基后,没几年,就编写了《永乐大典》,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朱棣在位时期的大明,达到了顶峰时刻。
国家强大了,周边小国就开始蠢蠢欲动,在百姓生活安定的情况下,宣扬国威在此时是最好的武器,郑和成为了这一媒介。
外国的大使来到大明和当地的官员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不仅促进了国家之间的沟通,还给当时的南洋和西洋国家带去了经济上的优惠。
虽然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就下了规矩,没有朝廷的批文,禁止下海与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是永乐盛世时期,国库充盈,而且朱棣也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专程派遣郑和去寻找。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事关重大,也必须有所花销,下西洋的任务在当时也只是辅助任务,对于海上贸易的开展,并没有过多的注重,但是令大家没想到,最后这件事情变成了下西洋的重举。
但是反对的声音也层出不穷!
多方阻挡明朝自郑和之后,就再没有发展远洋海军事业,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没有足够的国力来支撑郑和外出。
如此赔本的买卖,能坚持多久呢?也就遭到了朝廷重臣的反对,虽然国库充盈,但是古代的朝贡制度中,远道而来的国家对中央进行朝贡,我国的回礼价值反而高于朝贡的东西。
大臣们认为,外来人员带来的都是些我们不用的东西,却换走了中央如此多的回礼,这笔账怎么算都是赔本的,所以之后的郑和舰队再想要开辟海上航运事业,是十分的艰难。
其次,从永乐年之后,明朝的势力明显减弱,国家也开始走下坡路,对于郑和的舰队来说,朝廷每年都要预留出来一笔相当大的支持,像吞金兽一样,不断的吸金的郑和团队,换成是哪个朝代都受不了。
当初光想着宣扬国威,郑和的船队出行,带着中国丝绸、瓷器、珠宝,返航带的东西也都是些西方的小玩意儿,进入中国的领土,最后这些东西大都进了朝廷的口袋。
对于百姓来说,他们没有感受到西方外来东西带来的便利,宫廷生活越来越丰富,大众市场却没有新鲜的东西入驻,不成对等的事情,就是再过几年也还是会消散的。
也有带回来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和航海的支出不成正比,重要的是每一次的出行,都要带大量的士兵,他们都是从百姓中抽调出来的,天生对水充满恐惧的老百姓,怎么可能支持这件事情,最后也遭到了百姓的大力抵制。
如果从发展的眼光看,郑和的团队算的上是一支国家先遣队。
领导人的远见决定了国家的高度中国人的传统守旧的思想,也决定了最后的“闭国”。
农民出身朱元璋,靠着几十年的奋斗,打下、稳固了江山,他的统治,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这也让朱元璋认为自己为子孙后代打下的江山,已经足够大了,后代只要守好了,就算什么都不干,至少相安无事的生活几十年是没问题的。
因此在《皇明祖训》中,告诫后代必不进行海外贸易,这一举措,可谓是从政治手段上限制了中国海外扩张的想法。
朱棣时期延续了朱元璋的治国政策,将大明王朝带领向鼎盛,已经拥有海军1350艘战舰,如此庞大的团队,在海上更应该是占据有利地位。
拥有最先进航海技术的明朝海军,在海上的势力逐年壮大,如果和欧洲等国的航海进行比拼,成功脱颖是没有悬念的。
只可惜,他们之后,明朝剩余的几个皇帝,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功绩可谈。
更是在1433年,明朝的皇帝突然下令禁止再造远洋帆船,实际看来,就是在抵制郑和的船队,时间一长,航船长时间的曝晒,也都烂掉了,航海图也就被焚毁了,接下来,明朝开启了闭关自守之路,同时与海外开始了隔绝。
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对此事很不理解,拥有如此顶配的海军,怎么就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呢?
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归根结底,最主要还是财政的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强大的经济做支柱,怎能进行下一步的活动。
决定放弃远航是当时最迅速的节流方式。
当年朱棣在攻打南安的时候,留下了很多不利的因素,但他在位期间,通过自己的能力以及威望,政治经济稳定,很多问题没有暴露出来,可惜的是,他之后上位的几个皇帝,都是短暂执政。
朱棣在位的后期,大量的开支,已经让朝廷重负了,等到他的子孙接管江山社稷时,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缩减支出。
朱棣去世后,太子朱高炽登基,但是还没来得及处理朝政的事情,一年之后就病逝了,还没有锻炼出来的朱瞻基即位,朝政的事情还没有理顺,哪有闲心思去思考外出航海的事情。
朱瞻基首要处理国内的事情,对于航海的事,也就只允许了一次,但是之后继位的皇帝,对于航海的事情几乎是只字不提,甚至最后直接下令禁止了郑和的远航活动。
从郑和之后,再没有听到过有关于中国的任何航海记录,甚至自此之后,从明朝的合后期开始,中国也开始了关起门,过自己的小日子。
这也导致中国近代长达百年的屈辱,这是令人痛心的一件事情,造成整个无法再次下西洋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认为已经不重要了。
这样一看,政府在做出这样的决定,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看来停止远航,也是必然的选择。
郑和舰队与西方对比郑和舰队的规模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当年麦哲伦航行只准备了五艘船只,哥伦比亚的船队更是少得可怜,只有3艘船。
中国航海的目的从寻人变成了和平开展海上贸易,但是西方的文化决定了他们的航海事业要比中国的更进步,他们更注重的是利益最大化,西方通过海上贸易的收入来扩大船队、扩大收益,为了下一步更好的、更远的航行。
如此循环下去,利益源源不断的进入,才能发展航海事业;而郑和的舰队,一次性就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说通俗一点就是,出行期间没有稳固的收入,“光吐不吃”是没有办法支撑下去的。
这也造就了郑和舰队的昙花一现。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的明朝不光想着宣扬国威,我们也像西方列强一样,进行海上贸易,在西方建立自己的贸易地、殖民地,也许现在的中国就占据了世界的海上霸权第一大国的位置,就没有西方列强任何事情,也许中国的历史就会因此改变,
美国的历史学家也曾说过:近代历史上,没有一种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先进、更优越。
原本可以占据优势的中国,从15世纪开始,中国人的保守思想,逐步严重,当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后,明朝政府立即下令禁止建造远洋帆船的事情。
更是放弃了多年打造的海上贸易通道,完全地将自己和西方其他国家隔绝开来。
之后的中国,在海上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甚至海军的势力也一蹶不振,由于早些年,郑和下西洋第一次去到的就是日本,曾经的日本受到了明朝的压制,反抗的日本怎能不对中国下手,中国的沿海地区,就成了最薄弱的地方。
尤其是长江口岸,更是遭到倭寇的重击,中国从当初的进攻方变成了防守方,甚至当外来的船只到达沿海地区,我国都没有一支像样的海军来进行抵抗。
西方海上势力的发展中国停滞不前,但是西方国家通过郑和下西洋的事情,看到了上机。
欧洲地区,经常需要长距离进行交换,地形也多是零散的水陆交替形式,这样就需要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当时的欧洲拥有大炮,这样就可以控制海上贸易的路线,也就因此有了接下来的侵略各国之路的征程。
所以16世纪,所谓的西班牙、葡萄牙的探险值,实际上通过武力更好的获得海上政权,他们携带着大炮和长枪进行了政治经济的变革,这与郑和下西洋的方式可不相同。
获得财富的同时吸引了更多国家加入霸权的行列,亚洲、非洲以及美洲的很多地方都成为了他们霸权的地方。
而中国的明朝,在经济上都是自由贸易,政治生活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因此不用考虑其他的事情,这样一来,前进的动力也就放缓了。
也造就了中国的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中国与海外其他国家的本子就不一样,并非是一个侵略的国家。
总结:无论出于怎样的原因,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勇往直前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把自己封锁起来,像“皇帝的新装”一样,这样只能让自己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