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河医派大家:外科这十六个证,应当这样辨

从蓉谈健康 2024-07-05 18:36:34
论症十六则 ↓滑动查看全部↓ 简介:马省三(1780~1850)男,江苏省常州孟河人,为马氏荣成公七世孙,擅长外科。明末马荣成(本蒋姓),以婿入嗣太医马院判为裔,尽得其传,为孟河医派马氏之祖,故孟河马氏亦用蒋姓者以此。在19世纪初期,孟河马氏知名者有:马省三、马荷庵、马坦庵,均以医治疮疡见长。其中马省三声名最著,不仅擅长外科,也精通内科。其著作毁于太平之役。因为无子,复以女婿蒋汉儒(名玉山,马培之的父亲)为嗣,但是蒋汉儒在马培之13岁就亡,就教培之继承家学十余年。家传心法16则,为马培之补叙于《医略存真》中。 一. 治痈疽大症,须要活变,审定内因外感。 如外感者,虽红肿焮痛,断不可遽下刀插降,宜用轻清疏化之法,火毒退,肿自消,脓自出。 若用刀过早,不独有血无脓,而且火毒撑激,肿痛更甚,必致滋生他变。 二. 大症腐脱新生时,最易变动。 如脉来时大时小,为元气不续。 饮食较常两倍,为胃火熏灼,后必有变。 此二端伏于隐微,非细心不觉也,待至变时,则不及矣。 三. 发背对口,俱要疮口宽展,脓多易出,肿自消而腐亦脱。 若外口小,内腐难出而脓毒过多者,即经所谓肿而不溃因脾弱,溃而不敛为脓饶也,后亦不得收功。 四. 溃疡本忌见血,脓多而稠,间出鲜血,亦无妨碍。 惟只可偶见一二次,如脓稀而少,肿不退而血出多者,后必有变。 五. 治痈疽大症,第一要身体轻便。 症势虽大,步履转动如常者,十中可保七八。如症势尚轻,行动皆属勉强,后必有变。 六. 治大症大便不妨微溏,小水切不可短数。 如小解数而不多者,断难收功,脑疽尤忌,肺肾气败之兆也。 七. 治大症脉象,未溃前要洪大。 然洪大而重按空者亦忌,细小软弱不宜。 八. 痈疽大症溃脓之后,一夕忽见音低,此肾气先败,亦必有变。 九. 疔疮疮顶平塌,脉细小者,断不能作脓,必致内陷。 凡临大症,审定阴阳,用药必须应手,肿渐退脓渐多者顺。如肿不收,界不清者,亦难收功。 十. 腐脱后新肌不生,肉如板片,脉象大者,亦属不治。 十一. 治鹤膝须明阴中水亏火亏。 如膝盖肿热,系阴中水亏,与以附子、地黄,肿痛必不能退;只须纯阴调治自效,如知、柏、生地、龟板、鳖甲之类。 十二. 对口比发背难治,对口有真伪之别。 伪者乃外感风热,滞于血脉,在肌肉以上,最宜审辨,否则贻误非小。 十三. 湿热疮痍,年久不敛,或屡愈屡发者,疮甚时稍为清理,后即须调理脾胃,少佐利湿清热,自可断根。 盖湿生于脾,郁久不解,湿邪化热,以致疮痍外发。若脾气旺,则运行速,而湿不停,疮痍亦将自愈。 十四. 臁疮破沸,经久不敛, 世皆以为小恙,不知脓血久流,气血耗损,渐及本原。 必须知柏地黄汤,养阴祛湿,或加参、术佐之,长服可冀收口。 十五. 孕妇跌伤,胎动肚腹痛甚,甚至大小便闭塞不通,切不可遽行安胎。 必须先用破瘀行气法,多则两剂,或一剂,候痛止七八分,再与安胎方。 如见症即服安胎药,必致气血凝滞,变生他病,终于不救。 先服桃仁、红花、枳壳、青皮、香附、归尾、乌药,使气血流通,即服参、术安胎,此一定之理。 十六. 打伤眼睛,立即肿胀,痛不可忍者,须用四物加桃仁、红花、赤芍等。使瘀血消散,则肿收痛定。 否则血瘀,致生胬肉,而目损矣。 按 本文原载马培之著《医略存真》内,题为“先大父省三公论证十六则”。 马省三先生,乃培之之祖父,精通医理,尤精内外科,此论证十六则,皆数十年读书阅历之心得,尤切中时弊,对后学很有启发。
4 阅读: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