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造车版图大洗牌,青岛还在争最后的机会

青记爱观察 2024-04-13 18:12:38

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再次迎来大的洗牌。

根据各地公布的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深圳取代西安,首次登顶“全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上海位列第二,西安下滑到第三位。

从上海到西安,再到深圳,“新能源第一城”三年三度易主,这一转变,也折射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格局的转变——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车企,已成长为全球龙头。

“三强”之后,第四到第十区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同样背靠比亚迪生产基地的合肥和郑州,新能源汽车产量迎来大爆发;“新势力”和传统新能源车企齐头并进的常州和广州,产量也实现翻番。

最“失意”的是柳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一年内减少近20万辆,排位从全国第四下滑到第九。

新能源汽车“创富”神话还在持续,下一个企业与城市互相成就的故事,或将在山东上演。

2022年底,比亚迪济南起步区产业园一期投产,2023年,该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了24万辆。根据计划,产业园二期将于2024年底前投入使用。产能进一步释放后,济南或将成为“十强”的有力争夺者。

相比之下,起步更早、汽车产业更强的青岛,却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屡屡折戟。

2021年,青岛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7.9万辆,全国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青岛造”。

可惜的是,“出道即高光”的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相继遭遇“烂尾”的奇瑞混改、北汽停产、高合困局等糟心事……在全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快的最近两年,青岛渐渐失去了存在感。

在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存量肉搏战的大背景下,青岛最后的机会在哪里呢?

我们先来看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

经过几轮洗牌之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五大势力。

特斯拉是独一档的存在,大本营在上海。

比亚迪则是为数不多能和特斯拉掰手腕的中国车企,加上吉利、奇瑞和长城等中国传统企业也在大力转向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吉利增长势头迅猛。

华为与车企合作共赢的生态模式也是独一档的存在。

理想、蔚来、小鹏等,再加上小米,构成了中国造车新势力代表。

除此之外,还有一股最容易被忽略的、也没太有存在感的势力,就是一汽、上汽、广汽、东风、长安等几大汽车集团的新能源汽车转型。

这其中,新能源转型相对成功的是广汽集团,旗下新能源品牌广汽埃安和高端豪华品牌车型昊铂已在业内具备一定影响力,但网约车市场占比较高的埃安也面临后劲不足的危险。

此前曾传言与高合有接触的长安集团,旗下则有深蓝、阿维塔等新能源汽车品牌。

此外,东风旗下的岚图、上汽旗下智己等,也在暗暗发力。

相对来说,一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新能源转型,只能仰仗于红旗和奔腾两个品牌,并没有独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今年2月17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一汽集团盐城分公司年产7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以下简称“一汽集团盐城项目”)拟进行审查的公示。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一汽集团也许会考虑借助盐城基地的落地,推出一个隶属于一汽奔腾的新品牌。这一猜测的依据包括,同属一汽集团的红旗已经明确划分出了“红旗金葵花”、“红旗新能源”和“红旗节能车”三大子品牌。

经济观察报援引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的分析认为,一汽集团有必要推出一个新能源新品牌。

而同样位于盐城的悦达起亚工厂,则是高合汽车的生产车间。

下一步,一汽的新能源汽车布局或将迎来比较大的动作。

对于青岛来说,当前的机会可能就是,如何引入强力的战略资源方尽快盘活高合。

1

具体看2023年全国各市新能源汽车产量。

深圳以178.6万辆的成绩登顶全国第一,产量较2022年的87.47万辆增长了一倍多,增势十分迅猛。

上海位列全国第二,产量同样突破了100万辆大关,达到128.68万辆。

2022年产量登顶全国第一的西安遭遇“滑铁卢”,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98.38万辆,较2022年的101.55万辆出现下滑,排名下降到全国第三。

深圳、上海、西安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三强,其产业发展脉络不尽相同。

深圳和西安主要是靠比亚迪的拉动;上海则是特斯拉的大本营,是特斯拉在中国唯一的生产基地。

从近年的表现看,2020年和2021年,上海一直是全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2021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63.2万辆,比同期深圳(29.95万辆)和西安(26.9万辆)的总和还要多。

2022年以来,西安和深圳加速崛起,新能源汽车产量先后登顶全国第一。

从三市产业布局看,深圳占据了比亚迪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拥有从研发到芯片、电池、零部件、整车制造的全链条优势;西安侧重制造,比亚迪西安基地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上海则继续发力特斯拉项目。2023年4月,特斯拉首个海外储能超级工厂项目落地上海,该储能超级工厂将规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可达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计划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三强之后,合肥(74万辆)、长沙(72.69万辆)、常州(67.8万辆)、广州(65万辆)、重庆(50.03万辆)、柳州(47.7万辆)、郑州(32万辆)排名全国第四到第十。

合肥和郑州堪称最大“黑马”。

数据显示,合肥和郑州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192.55%、358.45%,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由2022年的25.5万辆猛增到74.6万辆,郑州由6.98万辆猛增到32万辆。

合肥和郑州同样是比亚迪的重要布局,两市比亚迪生产基地规划产能都超过了100万辆,一期项目已分别于2022年6月、2023年4月投产。

此外,广州、常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也实现了100%左右的增长,产量翻倍。

柳州产量则出现大幅下滑,由2022年的66.7万辆下降到47.7万辆。

柳州的失速,很大程度是由其偏低端的产业布局决定的。

柳州新能源汽车主要以通用五菱新能源生产的五菱宏光mini为主,即俗称“老头乐”。当行业向高端发展、下沉赛道越来越拥挤,柳州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不再。

2

深入分析“十强”城市,大致可分为背靠比亚迪的城市、背靠“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的城市。

比如深圳、西安、郑州、合肥、长沙、常州等,都有比亚迪大项目布局。

并且,这些城市中除了西安,其余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都实现了大幅增长,增幅在“十强”城市中排名靠前。

这也契合了比亚迪近两年的高速扩张轨迹。

2022年3月起,比亚迪停止生产燃油车,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开启狂奔,深圳、合肥、郑州、常州、西安、长沙等生产基地密集投产扩产,自身登顶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之冠的同时,也大大带动了各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比如比亚迪的大本营深圳,坐拥比亚迪全球研发总部以及龙岗、坪山、大鹏、深汕四大园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活力十足。

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效果图

信息显示,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已连续三年超过100%,目前,深圳的新能源汽车占全球产量1/8。

回顾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之路,与比亚迪深度绑定、“共同繁荣”是核心。

这其中的标志性事件,是深圳对比亚迪开放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

2009年,深圳入选全国“十城千辆”行动试点城市,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方面先行先试。接着,2010年,深圳巴士集团与比亚迪合资成立全球首家商业化运作的纯电动出租车公司,为出租车纯电动化探路。

之后,到2015年,深圳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注册登记数量第一的城市;2021年1月1日起,深圳网约车实现100%纯电动化。目前,深圳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仍全国领先。

国家的政策红利,深圳的支持推广,加上比亚迪等企业的超前布局,这些都让深圳站上了新能源汽车最前沿。

今年7月,比亚迪深汕产业园二期即将投产,叠加去年底全面投产的一期产能,比亚迪深汕产业园总产能将达到1100亿元。

接下来的两年,比亚迪在深圳的产能还将进一步释放。深圳“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之位,将更加稳固。

除了深圳,比亚迪和西安也有很深的渊源。

从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拿到了轿车生产资质进入整车制造行业,再到2014年9月西安新能源汽车基地投产,在比亚迪发展的重大节点,西安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不过,过于依赖比亚迪,使得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短板也比较明显。

一方面,随着比亚迪郑州、合肥、济南等生产基地陆续投产,一定程度上分流了西安生产基地产能,导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下滑。

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比亚迪西安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99.5万辆、91万辆,产量出现下滑,同时期,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也由101.55万辆下降到98.38万辆。

另一方面,由于比亚迪西安生产基地主要生产宋PLUS DM等部分新能源车型,而热门车型元PLUS、海豚等,产能多来自长沙、常州、深圳等生产基地,西安基地市场竞争力也不足。

比亚迪西安生产基地

意识到这一问题,西安也在积极拓展合作版图,将目光转向了吉利等厂商。

2017年7月,吉利控股集团与西安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吉利超级智能黑灯工厂项目落户西安。

据报道,目前西安吉利工厂已成为吉利汽车旗下面积最大、投资总额最多的工厂,该工厂占地2260亩,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年产能36万辆。

但从产能利用率看,西安吉利工厂主要生产星越L车型,依据现有数据推算,工厂2023年产量预计在7万辆以内,产能利用率仅有19%左右。

3

合肥、常州、广州、重庆等城市,则是“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的布局重镇。

理想于2016年落户常州,2019年11月,理想常州制造基地开始量产首款产品理想ONE,至2023年12月,理想完成了第60万辆整车交付,成为首家交付达成60万辆的新势力企业。

据乘联会数据,理想2023年实现销量37.73万辆,较上年大增178.86%,增幅高居全国TOP10新能源汽车厂商之首。

据了解,在2023年底理想北京绿色智能制造基地投产之前,常州基地一直是理想全国唯一的制造基地,生产理想所有车型。

为推动汽车就近配套,2022年8月,理想在常州落户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降本增效并提高供应链保障能力。

就近配套叠加工厂智能化升级,理想常州制造基地仅80秒即可下线一台车,甚至最快可以冲刺72秒。这意味着,理想常州工厂最快的速度已和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Model3的生产效率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理想常州制造基地

蔚来于2014年落户合肥,2016年开始与江淮汽车合作。

通过江淮汽车代工,蔚来得以快速杀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从第10万辆到第30万辆整车下线,蔚来一直领跑新势力企业。

随着蔚来持续做大、加速向高端市场布局,蔚来与江淮“分家”也成为必然。

2023年12月,蔚来以31.6亿元总价从江淮汽车收购F1工厂、F2工厂的生产设备和资产,自此,蔚来摆脱“代工”帽子,实现独立生产制造。

据了解,蔚来F1工厂和F2工厂可生产蔚来现有所有车型,两座工厂年产能都可达到30万辆。此外,根据公开报道,蔚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正在扩产,项目规划年产能100万辆。照此推算,蔚来在合肥的产能最高将达到160万辆。

广州汽车制造业根基深厚,不仅拥有小鹏、广汽埃安等新势力企业,如广汽丰田等车企,也在加速向新能源转型。

其中,小鹏汽车于2014年在广州成立,其首个生产基地位于肇庆,于2020年5月投产。

2023年2月,小鹏汽车广州智能网联智造基地投产,年产能12万辆,主要生产G9等车型。

广汽埃安第二智造中心于2022年10月正式竣工投产,年产能从20万辆提升至40万辆。

与其他主打C端市场的新势力车企不同,背靠广汽集团的广汽埃安,主打网约车等B端市场。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能源网约车新车74万辆,其中广汽埃安便贡献了21.9万辆,占比最高。

当网约车市场趋向饱和,高度依赖网约车支撑的广汽埃安,也急需打开新的增长点。

与广州类似,重庆作为长安汽车的大本营,同样有着不错的汽车制造基础。

在长安汽车向新能源转型下,重庆落地了长安汽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长安渝北新工厂等项目,并培育出了赛力斯、阿维塔等新势力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赛力斯、阿维塔背后都有华为的身影。

其中,阿维塔为长安汽车与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打造,已推出阿维塔11、阿维塔12等车型。

赛力斯于2021年起与华为深度合作,由赛力斯主导硬件生产、华为主导软件开发,已合作推出赛力斯华为智选SF5、AITO 问界等车型。

今年1月,赛力斯与华为数字能源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动部件产品、新能源汽车平台技术开发与应用、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建设与运营、新能源汽车国际化等领域展开全面战略合作。

4

进入2024年,随着小米汽车发布,各新能源品牌内卷之战更加惨烈。

上汽集团旗下的智己汽车在4月8日举行的L6发布会上,对小米汽车种种“暗讽”,甚至出现参数标注错误等事实性错误,最终换来小米集中火力反击,自身也陷入“网暴”之中。

这也是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内卷战的一个缩影。

根据乘联会最新发布的3月零售销量排名,各车企排位再迎来大洗牌。

最惊艳的当属和华为深度绑定的赛力斯汽车。1-3月,赛力斯销量同比大增近600%,达到8.24万辆,跻身第6。

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13.75万辆,首次超越特斯拉,跻身第二。

长城汽车、奇瑞汽车等传统车企也有不错的表现,跻身销量前十。

广汽埃安产量大幅下滑16.99%,排名从第3跌落到第8。

当新能源汽车进入下半场,互联网巨头入局,从电动化到智能化,行业迭代更新速度再提速。

除了小米,今年华为造车同样大动作不断。

与赛力斯合作打造“问界”、与奇瑞合作打造“智界”后,华为“第三界”也即将揭开面纱。

3月13日,工信部发布第381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其中就包含由华为与北汽蓝谷联合打造的全新智选车型享界S9,生产地为位于北京大兴采育镇的北汽工厂。

接着,3月15日,华为智慧出行部与长城汽车达成合作,完成了HUAWEI HiCar 4.0产品在多款车型系统上的开发及适配工作。

江淮×华为智选车超级工厂项目也进入了公示阶段。据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日前公示,该工厂投资39.805亿元,预计年产量20万辆,将开发江淮汽车全新的新能源专属DE平台、华为智能技术赋能的X6平台。

积极拥抱传统制造大企业,也成为“新势力”共同的发力方向。

比如蔚来,与江淮“分家”后,于4月10日与美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自动化、数字化、低碳可持续园区及智慧物流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行业智能制造典范。

零跑汽车3月21日官宣,与宝钢股份正式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将深化双方在车身及电机等领域的材料供应与研发,促进零跑在欧盟及中东等海外市场的布局规划。

小鹏汽车2月29日与大众汽车集团共同宣布,双方签订平台与软件战略技术合作联合开发协议,将加速两款B级纯电动汽车的联合研发,为此后更广泛、深入的战略合作奠定基础。

留给青岛最后的上车机会真的不多了。

1 阅读:2600
评论列表
  • 2024-04-14 08:30

    眼下确实得出现一个朱元璋式的车企来一统车界,, 绝命老迪靠倚天剑打合资,雷无忌靠屠龙刀搅风云,, 造的不是有绿牌命、得蓝牌病的病夫車就是边跑边趴的马車,需要一个懂车的属性的来一稳车界。。

  • 2024-04-14 17:47

    这些早晚要完蛋 还新能源呢 过渡期产品

  • 2024-04-15 07:01

    有些车企油车还没完事明白,造个新能源还卖死贵[哈哈笑]

  • 2024-04-14 13:40

    没产业链优势还扣扣搜搜的想发展啥

  • 2024-04-14 15:15

    放屁吧,竟然没有武汉

    whoareyou 回复:
    武汉还真排不上号,你说说武汉有什么新能源汽车厂,产,销量大的
  • 2024-04-14 21:30

    都不懂车,不买华为汽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