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千寒易散,一湿难除。如果湿气化热以后那就更难了,因为湿和热如油如面,难解难分,用药上既要用燥湿的热药,也要用清热的寒凉药。所以体内有了湿热,有些人反反复复除不尽,在我看来除了湿热本身难清理,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肝气郁结了。
中医上,脾胃是湿气产生的源头,这是脾胃虚弱以后运化不动水液,变成身体无法利用的废水,这就是湿气。一旦身体有了湿气,人就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身困体重,头晕昏沉,大便稀软等,湿气堆积在体内时间久了又会化热,从而出现头面出油、大便黏腻不爽,潮热出汗,口渴,口中有异味,小便浑浊,舌苔黄腻等。
一般来说,湿热有湿重热轻,湿轻热重以及湿热并重三种,常用清湿热的方子像三仁汤、清胃散、二妙散、八正散、龙胆泻肝汤等,但如果你用了这些清利湿热的药后,湿热总是反反复复清不完,断不了根。那这种时候你就要考虑肝的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肝主一身气机,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如果肝气运行不通畅,气就淤堵在一个地方,气有余便是火,肝郁化火之后,还会不断克伐脾胃,导致脾虚生湿,湿气与肝火结合,又是湿热,这就是你湿热总是清不完的问题所在。
而且很多人体内有了湿热,往往为了省事就去吃成药,但这些成药没有那种既能疏肝还能清湿热的,不像中药汤方可以去辨证加减。所以看起来对症的药你吃了一大堆,病却没好几分。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首先你要尽量选择中药汤方去调理,然后可以在健脾祛湿的基础上,像茯苓、白术、薏苡仁、苍术等这类燥湿化湿的药,然后再搭配一些疏肝行气类的药,比如像枳实、柴胡、香附、厚朴等,最后再根据热邪的轻重加入黄连、黄柏这样寒凉的清热药,等于疏肝、健脾全有兼顾,这样就能做到湿热一扫而光。
分享仅供参考,不做诊疗依据,如有不适,请线下医院及时就医。
说了等于没说
中医好历害一扫而光.中医四大圣人的孙思邈在巜大医精诚》说德不近佛不可为医.但是在明知药有效并且吃的越多效果越大情况。而非要限量(目前沒有一本中医书有說明吃多少会出现什么样毒反).做着明明可以一天治好旦并要治个十天半月.這就是所谓中医四大圣人所标榜的近佛。当然这不算什么.科技水平低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今天中医们还振振有词,自以为是的了不起。中医5000年历史。上亿名中医从业人员没有一位能说出自己如何定药量(包括四大圣人)。药决定能不能治病。而药量更是关系着病人多久能治好。病人需要承受多久的病痛还不夠重要吗。为了标榜中医写着药量又说药量是中医之秘。当是又说不出药量如何来.说临床的.但是中医临床只是表示用这个方子治过病最多证明次个方子有效。而证明不了这个方子的药量达到最大值𡿨已经考虑了有效和有毒〉因为中医沒有一次记录过服用后有什么反应。你怎么证明你考慮过有毒性.西医临床是決定药能不能继续上市。而不是确定药量。西医药量由药企決定。西医生只有选择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