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4,39(1) : 70-73.
本文作者:刘文宇 周铖 邹梅珍 路小欢 代佳豪 袁野 王征 王国斌
遗传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colorectal cancer,HCRC)占所有结直肠癌患者的5%~6%,这其中又以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y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多见。近年来临床上HCRC比例上升,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并且趋于年轻化,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现象。临床医师应熟悉并掌握HCRC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及时发现潜在或高危患者,对确诊家系进行科学管理,早诊断、早治疗。然而,HCRC在临床上仍存在诸多棘手问题,如漏诊、误诊、手术方式与时机选择以及家系管理等。本文主要对HCRC中LS和FAP的患癌风险、漏诊、误诊、手术选择及家系管理进行归纳总结,以提供临床医师进行诊疗参考。
一、HCRC相关的肿瘤发生风险高
1.LS患癌的风险:LS是由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PMS2及EPCAM等发生胚系突变引起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缺失或失活,错配修复系统失控,导致微卫星(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不稳定的一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LS患者可累及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与其相关的肿瘤包括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尿路上皮癌,膀胱癌、胃癌、小肠癌、胰腺癌、胆管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脑癌等,其中结直肠癌的患癌风险最高,LS患者一生罹患结直肠癌的概率可达40%~80%,到80岁时根据突变基因不同,累积风险分别是MLH1(46%~61%)、MSH2(33%~52%)、MSH6(10%~44%)、PMS2(8.7%~20%),一般风险人群一生发病率为4.2%。
LS是最常见的HCRC,占所有结直肠癌的2%~4%,按中国2016年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数40.8万估算,2016年新发8 160~16 320例。一项Meta研究发现147个LS家族(6 342人)中确诊结直肠癌628例,其中68.3%的男性患者和56.6%的女性患者在50岁之前诊断出结直肠癌,其发病年龄远低于一般风险人群。其次,在女性LS患者中,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也高,为25%~60%,80岁的累积风险分别为MLH1(34%~54%)、MSH2(21%~57%)、MSH6(16%~49%)、PMS2(13%~26%),一般风险人群一生发病率仅为3.1%。LS相关的其他癌症发病率与一般风险人群相比都要高。
2. FAP:FAP是一种较易癌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5号染色体上的APC基因胚系突变引起,FAP引起的结直肠癌占全部结直肠癌的1%。根据临床表现(主要是息肉的数目)和基因突变类型的不同,FAP可分为经典型FAP(classic FAP,CFAP)和衰减型FAP(attenuated FAP,AFAP)。FAP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结肠和直肠内充满成百上千枚息肉,CFAP是肠道中出现>100枚腺瘤性息肉,根据息肉数目又可以分为中间型CFAP(息肉数目100~999枚)和密集型CFAP(息肉数目>999枚);AFAP的息肉数目较少,多数是10~99枚。FAP患者息肉多半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出现,平均发病年龄为15岁,并且随着年龄增大,息肉数量和大小也增加,同时息肉癌变风险也增加,如未经外科手术或内镜下预防性息肉切除就会进展为结直肠癌,CFAP患者发生恶变的平均年龄仅为39岁,50岁时发生结直肠癌的概率达到100%;由于AFAP的息肉数目少而稀疏,息肉出现较晚,发展为结直肠癌的平均年龄为57岁,50岁时癌变率较低为60%,到80岁时接近70%。
FAP是累及全身的多系统遗传综合征,结直肠外疾病的总发生率达到70%,如十二指肠腺瘤、硬纤维瘤(desmoid tumor,DT)、先天性视网膜色素肥大、十二指肠腺癌、甲状腺肿瘤、肝母细胞瘤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十二指肠腺瘤和DT。FAP患者十二指肠腺瘤终身累积发生率可达100%,腺瘤多发、无蒂,如不处理将会向腺癌发展,壶腹部十二指肠腺癌发生率达3%~12%,是FAP患者接受预防性结直肠切除后主要死亡原因之一。DT是一种病理提示良性但伴有局部浸润的间质性肿瘤的罕见病,普通人群发病率为2.4~4.3/100万,但在FAP患者中发生率可达4%~27%,是FAP患者接受预防性结直肠癌切除的又一死亡原因。
二、HCRC的漏诊和误诊
相比于国外,我国对HCRC研究较少,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中国人群诊疗标准和临床指南,大部分参考国外指南,由于国内外人种之间存在差异,同时国内没有普及HCRC胚系基因突变的检测,很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
1.HCRC的漏诊:临床上使用的Amsterdam Ⅱ诊断标准和新修订的Bethesda指南诊断率不高,也存在漏诊的现象。Vasen等研究表明,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中,Amsterdam Ⅱ标准检测突变敏感度为41%,Bethesda指南检测突变敏感度为89%;使用Amsterdam标准存在59%突变携带者漏诊,使用修订后的Bethesda指南也有11%的突变携带者漏诊。
在我国,临床上会对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标本进行MMR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确定是否存在MMR蛋白表达缺失。Moreira等对1 395例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检查显示为错配修复蛋白功能完整(mismatch repair proficient,pMMR)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MMR基因胚系突变检测,发现12例MMR基因胚系突变。即pMMR患者基因检测也可出现MMR基因胚系突变,如果按照LS的普筛策略,那么这部分患者将会被漏诊。因此,对临床表现高度怀疑LS的患者,即使免疫组化检查表现为pMMR,也要考虑进行MMR基因胚系突变检测来降低漏诊。在一项病例报道中,患者2年前全结肠弥漫性息肉(多达上千枚),加上乙状结肠溃疡灶病理活检提示中分化腺癌,诊断为FAP。2年后又出现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LS肠外表现),对其进行APC和MMR基因胚系突变检测,发现APC和MLH1基因发生突变,即该患者同时患有FAP和LS。此前APC和MMR基因同时发生突变仅有6例报道,在我国尚属首例。APC和MMR基因同时突变者罕见,容易造成漏诊。
2.HCRC的误诊:HCRC也容易发生误诊。Cao等研究表明该家系同时符合AFAP和LS的临床特征,先证者发现结直肠癌及腺瘤性息肉,由于LS为非息肉性疾病,则临床诊断为AFAP。进行胚系突变检测,未发现APC、MLH1和MSH2胚系突变,但发现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high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H),结合以往MSI-H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该家系图谱,最后考虑为其他MMR基因突变导致的LS。符合Amsterdam标准,肿瘤组织显示MMR蛋白缺失,无MMR基因胚系突变的患者称之为Lynch样综合征。Castillejo等对225例Lynch样综合征患者进行MUTYH基因检测,发现7例MUTYH双等位基因突变,鉴于此作者提出了一种防止MUTYH相关性息肉病(MUTYH associated polyposis,MAP)漏诊的筛查策略,即对于Lynch样综合征患者,若存在1~10个腺瘤性息肉或KRAS基因突变,则进行MUTYH胚系突变检测,如发现双等位基因突变,则诊断为MAP。胚系基因突变检测是明确HCRC的诊断标准,要减少漏诊和误诊,就要扩大基因突变检测筛查范围。
三、HCRC的手术选择
1.LS的手术治疗:LS患者出现结直肠癌时首选手术治疗,其术式主要包括全结肠切除术(total colectomy,TC)+回肠直肠吻合术(ileorectal anastomosis,IRA)+直肠监测,节段结肠切除术(segmental colectomy,SC)和每1~2年肠镜检查,全结直肠切除术(total proctocolectomy,TPC)+回肠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结肠次全切除术(subtotal colectomy,STC)+回肠乙状结肠吻合术(ileal sigmoid anastomosis,ISA)等,最佳手术方式需要个性化考虑。
LS患者术后异时性癌多发生在剩余的结直肠,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项回顾性研究共纳入383例LS患者,50例接受TC+IRA手术(中位随访时间9年)未发生异时性癌,332例接受SC手术(中位随访时间10年)中出现74例(22%)异时性癌;每扩大10 cm肠道切除,异时性癌发生率降低31%,表明SC手术发生异时性癌风险高,扩大肠段切除可降低异时性癌发生率。Heneghan等研究发现,尽管SC手术后异时性癌发生率高于TC,但两者的总体生存率并没有差别。Pylvänäinen等指出93%的异时性结直肠癌在发现时处在早期阶段,并没有出现淋巴和远处转移,因此对患者的生存预后影响较小。
2. FAP的手术治疗:FAP患者以肠道遍布腺瘤性息肉为特征,恶变率高,治疗方式多采取手术治疗,防止结直肠癌发生。术式包括TC+IRA、TPC+IPAA、TPC+末端回肠永久造口术(end ileostomy,EI)等。手术方式和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包括腺瘤的数目和部位、术后并发症与再发风险、患者生活质量要求等。
APC基因突变位点不同,对FAP手术方式的选择也会有影响。一项研究将475例FAP患者按APC基因突变位点不同分为3组,分别为AFAP组、CFAP(中间型)组和CFAP(密集型)组。所有患者都进行IRA手术。术后3组患者2次直肠切除分别为AFAP(7%)、CFAP中间型(37%)、CFAP密集型(53%),可见对于AFAP患者采取IRA手术,术后直肠再发风险低。这与目前的观点类似,直肠息肉数目<20个的fap患者考虑选择ira,而直肠息肉数目>20个患者则考虑IPAA,以此降低2次直肠手术的风险。因此可以通过胚系基因检测,根据APC突变位点的不同来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
FAP患者术后容易出现DT,该并发症是FAP患者第二大死亡原因。DT的发生和创伤密切相关,80%的DT患者发生在结直肠预防性手术切除术后的4~5年内。对于FAP患者,DT和手术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方面,几乎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手术来预防结直肠癌;另一方面,研究显示手术是DT形成最常见的触发因素。与IRA相比,IPAA术后是否有更高的DT风险仍存在争议。一项Meta分析指出,在1 072例FAP患者中,491例接受IPAA治疗,581例接受IRA治疗,IPAA术后DT发生率为11.8%(58/491),IRA术后为9.5%(55/581),表明两种手术的DT风险并无差别。
四、家系管理
遗传性结直肠癌家系管理至关重要,相比于普通人群,其原发癌和伴发癌发病率都较高,只有进行规范的随访监测,才能达到早诊、早治。
1.LS随访监测:LS家系管理,针对家庭成员监测及随访按家族MMR致病性突变是否已知分为两类:(1)若家族致病性突变已知,则推荐一级亲属行MMR胚系基因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阳性,或未行MMR基因检测,则每1~2年进行肠镜检查;若检测结果为阴性,则同结直肠癌普通人群筛查。(2)若家族致病性突变未知,推荐一级亲属行MMR胚系基因突变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每1~2年进行肠镜检查;若未行基因检测或未发现MMR基因突变,则根据风险评估针对家庭或个人进行针对性监测。
不同MMR胚系突变携带者的具体监测随访略有不同,可分为两类:(1)对MLH1、MSH2、EPCAM基因突变携带者:20~25岁开始,每1~2年行结肠镜检查。若家族中结直肠癌初发年龄<25岁,则筛查初始年龄较其提前2~5年。(2)对msh6、pms2突变携带者:30~35岁开始,每1~2年行结肠镜检查。若家族中结直肠癌初发年龄<30岁,则筛查初始年龄较其提前2~5年。一项研究指出,ls患者随访的依从性分别为结肠镜检查81.5%,胃十二指肠内镜检查71.3%,尿液检查57.7%,ca125检查72.6%,子宫内膜活检36.8%,可以看出患者对肠镜检查的依从性相对较高,而对肠外检查的依从性差,这将导致ls的肠外肿瘤的检出率下降。 2.fap随访监测:fap患者家系管理,针对家庭成员监测及随访按家族apc基因是否突变分为3类:(1)apc基因突变,cfap则推荐从10~15岁开始,每12个月做1次结肠镜检查(首选)。一旦发现息肉,建议外科干预。afap结肠镜检查则开始于青少年晚期,然后每1~2年进行1次。若有息肉则切除。(2)apc基因未检测(推荐进行apc基因检测),存在cfap家族史,10~15岁开始每年1次结肠镜检查,直到24岁。若未发现息肉,24~34岁的人群每2年检查1次,34~44岁的人群每3年检查1次,44岁以上的人群每3~5年检查1次。存在afap家族史,18~20岁开始,每1~2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如未发现息肉,每隔2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持续终身。(3)apc基因未突变:筛查同结直肠癌一般风险人群。fap患者上消化道肿瘤发生率高,而这是接受预防性肠切除术后的主要死因,但目前对其随访不够重视。一项对102例fap患者上消化道腺瘤前瞻性研究显示,89例(87%)发现十二指肠腺瘤,56例(55%)发现胃腺瘤,提示要加强上消化道的监测随访。 五、总结与展望
对HCRC在遗传和临床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我国尚处在发展阶段,很多关于HCRC的诊断和治疗参考国外模式,未形成“中国式”指南。HCRC的诊断、治疗、筛查和家系管理都是复杂的临床问题,分子诊断未能普及,我国也未见大规模的登记随访中心,且临床医师常常忽略HCRC,很容易存在许多漏诊、误诊病例。因此,应该加强对HCRC的临床表现、遗传图谱、诊治现状及随访监测等基础知识的认知,丰富临床经验,共同提高HCRC的诊疗水平。
本文编辑:王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