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拿破仑三世的大内侍卫谭卫道和四不像通金丝猴大熊猫还有珙桐。
巴斯克人谭卫道(Jean Pierre Armand David,1826—1900),汉语译名阿尔芒·戴维德,也作阿曼德·戴维、谭微道。
尝会爰翁画意閒,道通茶马挟重山。
飞仙关下飞仙阁,回仰飞轮过隙间。
1826 年9月7日,谭卫道生于法国与西班牙交界处的比利牛斯大西洋地区北昂市附近的埃斯珀莱特。这里是巴斯克人。
巴斯克人好像留存着一段久远的历史,跟欧洲主流民族的起源没啥关系。他们那神秘的语言和传承,背后藏着啥不为人知的秘密
谭卫道的父亲多米尼克是村主任和医生,养育了三个男孩。
谭卫道从小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1838年,12岁左右的谭卫道到拉来索尔(Laressore)修道院学习。在拉来索尔期间,谭卫道立志成为一名神父,并于1846年加入法国遣使会,投身海外传教事业。
1848年11月4日,谭卫道进入巴黎天主教遣使会修院学习。1850 年11月5日,在那里发愿。1851年6月,谭卫道晋升为副助祭。随后,教会派他到意大利萨沃纳(Savona)神学院学习,教授自然科学。3
1853 年3 月,谭卫道在萨沃纳(Savone,意大利)晋铎。谭卫道曾在萨沃纳修建了一座博物馆,展示他从地中海和阿尔卑斯山麓地区采集的植物标本。同时,他“强烈感觉到上帝号召他去肩负更艰巨的任务”。1852年,谭卫道向上级表达了去中国、蒙古和远东其他地区传教的强烈愿望,并多次申请来中国传教。借助不平等条约《黄埔条约》《北京条约》带来的利益,法国在华不断扩大的内陆殖民和活动空间为谭卫道创造了条件。
法国政府希望只要一有机会,在京法籍传教士们就能把握时机开办学校。遣使会艾蒂安总会长(M. Étienne,1801—1874)将筹建学校的任务委托给了谭卫道,因为谭卫道长久以来接受的教育让总会长相信他能胜任该工作。孟振生(Joseph-Martial Mouly,1807—1868)主教和艾蒂安总会长想要采用17世纪和18世纪耶稣会士科学传教的方法。他们认为,传教士应该在神学院和遣使会北京教会学校中讲授欧洲科学知识。虽然讲授科学知识不是首要传教任务,但这可能会给传教工作带来很大帮助。4
在这一背景下,谭卫道去北京传教的愿望最终得以实现。他先到了巴黎,联系了先前在中国的梅副主教(M. Vicart),梅副主教要求谭卫道考虑如何将科学考察贯穿到传教工作中的问题。
正式启程前,孟振生主教带谭卫道去拜访了时任法国科学院院士的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ulien,1797—1873)。儒莲一直在想办法搜集精美的中国制品,得知谭卫道博物学方面的经历后,便建议谭氏为法国学者发挥其专长,便把他引荐给法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Muséum national d’Historie naturelle)动物学家亨利·米勒—爱德华兹(Henri Milne-Edwards,1800—1885)和植物学家艾米利·布朗沙尔(Émile Blanchard,1819—1900)。他们许诺给谭卫道提供科学考察所需物品,谭卫道也答应尽量满足科学家们对中国动植物标本的要求,因为他坚信“所有聚焦于造物主的科学都会增加造物主的荣耀。去了解事实等于去了解上帝,所以一切科学都值得赞扬,科学的目标也是如此神圣。”5
1862年2月,谭卫道与孟振生主教一道启程前往中国。1862 年 7月 5 日到达北京。
谭卫道一边在北堂学习中文,一边在北京周边考察。在北京的两年间,他先后到北京平原、西山和颐和园附近的北山游历和采集标本。谭卫道想搜集标本为遣使会教会学校自然历史课程和自然历史珍品收藏橱做准备,同时履行自己的承诺,将报告和收藏品寄给法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据记载,他确实在北堂收藏了诸多标本,其标本收藏橱称得上是现代意义的博物馆。
1862年9月,谭卫道跨过长城,到宣化、崇礼一带游历。并赴遣使会在清廷禁教时期的据点西湾子,到那里参与传教,拜会老领导、老朋友孟振生。
谭卫道在崇礼山区采集到一种罕见的植物,他将标本寄到法国巴黎后,国立自然博物馆的植物学家弗朗歇把它命名为“冀北翠雀花”
Plantae Davidianae ex sinarum imperio. Plantes du Thibet oriental, province de Moupine / par M. A. Franchet,...1884-1888Adrien Franchet: Plantae Davidianae ex Sinarum imperio. – Première partie: Plantes de Mongolie du nord et du centre de la Chine (Paris: Masson, 1884) Deuxième partie: Plantes du Thibet oriental (province de Moupine) (Paris: Masson, 1888)
Bibliographic reference: Jansen, p. 430 f. (18.5 009)Digitized:[part I]: Gallica[part II] Internet Archive (digitizing sponsor: Google; book contributor: Harvard University)No copy listed in Wiener China-Bibliograph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