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真的像桓玄一样有才,请不要着急没有机会,对手会送给你的

采蓝说历史 2024-08-14 18:03:12

机会,虽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却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有机会不一定会成功,但没有机会是肯定没法成功的。

但是机会这东西,很多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你没法去精准地追着它跑,只能耐心地等待它的到来,然后恰逢其时地抓住它。这一点,历史上桓温的儿子桓玄是做得相当不错的。

桓玄这个人其实运气说好不好,说差不差。你要说他命不好,他确实摊上了一个好爹;但你若说他命好,他这个好爹在他5岁的时候就先走一步了,没来得及帮他铺过多的人生路。

桓温一生共生有六子,桓玄是他最小的一个儿子。按照中国家族传统,桓温一生苦心经营所积攒的政治资本,其实根桓玄应该没多大关系了。无论是传长还是传嫡,怎么也轮不到年龄最小且是小妾所生的桓玄。

但是,在东晋那个门阀时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东晋特殊的国情使得当时的社会阴差阳错地颠覆了这一根深蒂固的传统,谁说自己的家业就要交给嫡长子?为了让家族和国家走得更长远,谁行谁上。这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共识,所以也没有什么封建礼教的违和感。

桓温去世前,对桓氏家族的未来做了深思熟虑的安排和部署。他遗命最小的弟弟桓冲暂时统领桓氏家族,然后把自己的爵位传给了最小的儿子桓玄。

从事后的效果来看,桓温这个临终安排是堪称神级操作的。

桓温让桓冲接班过渡,并在临死前废掉了一直有点暴脾气的四弟桓秘,以保证桓冲能够顺利接手。这也使得桓家在桓温死后能够平安着陆、并基本维持了威名不堕。

桓冲这个人,跟他哥哥桓温一样,都是被历史小瞧了的人才。大家要想一想,桓温在临死之前那一系列篡位夺权的操作,在权力游戏中属于什么?就是公然谋反嘛!你桓家既然掀桌子了,那你们桓家要么再接再厉地篡位成功,要么失败之后爆体而亡,你还想体面地和大家愉快地相处吗?基本上不可能!但是桓冲做到了。

桓冲的温和让步是桓家保住根基的主要原因,换成桓家其他人去掌舵,估计桓家会和琅玡王氏王敦那样早早地跟东晋撕破脸皮了。一个大家族内,有想法的人实在太多了,当家做主的人能够适当地限制住家族欲望或者统一家族欲望,那是太难得了。因为只有这样,家族的合力才能保留,就不会因为想法和欲望差异而分道扬镳、反目成仇,进而把整个家族都引入祸水。不信,大家可以看看北方的慕容家族,只要一换领导人,无一例外地要出幺蛾子。

桓温让时年5岁且是庶出的幼子桓玄成为自己的法定接班人,更是堪称神仙级别的先见之明和深谋远虑。

让一个5岁的孩子承接自己南郡公爵位,最直观的好处是什么呢?一是可以让自己的弟弟桓冲可以没有太多顾虑地当好过渡人,毕竟桓冲不会对只有5岁的亲侄儿有啥忌惮之心,而5岁的桓玄也没能力去跟自己叔叔去争他爸留下的资产;二是给自己的这一脉留下了东山再起的生存环境,我把爵位留给了一个5岁的小孩,这总不会对大家造成什么威胁吧?所以你们也不必对我桓家和我孩子穷追猛打了吧!

至于后世人说桓温是慧眼独具地早就看出桓玄这孩子将来会比较有出息,这个咱们就且信且疑吧,毕竟这种怪力乱神的事情,没法用科学去解释。

但是呢?桓玄这孩子还真的就从小表现不同凡响。桓温死后,给桓温守满27个月的孝期后,7岁的桓玄便跟着叔叔桓冲离任扬州刺史了,扬州地方官自然要来欢送老领导,桓冲摸着桓玄的头说:“孩子,这些人都是你家的故吏。”

年七岁,温服终,府州文武辞其叔父冲,冲抚玄头曰:此汝家之故吏也

桓冲这话说得是比较体面,换作今天的话来说是啥意思?孩子,你别看这些人人模狗样的,但他们以前都是给你家打工的,跟你爹混饭吃的。

桓玄听后啥反应?掩面哭泣!搞得众人都对此感到诧异,因为他们不认为这个七岁的孩子对这句话背后所透露的产权意识能够理解。

玄因涕泪覆面,众并异之

总而言之,桓玄这孩子从小就比较有政治天赋,我爹不在了,所以很多门生故吏另攀高枝,触景伤情,我感到非常伤心。但是这些我都记下了,属于我们桓家的东西,我以后要加倍要回来。

桓玄长大后,相貌奇伟,豁达开朗,艺术文章都颇有造诣,自幼就胸怀大志要重振家门。但由于他爹的原因,直到391年,23岁桓玄才进入官场干上了太子洗马的无权闲官。

及长,形貌瑰奇,风神疏朗,博综艺术,善属文。常负其才地,以雄豪自处,众咸惮之,朝廷亦疑而未用。年二十三,始拜太子洗马,时议谓温有不臣之迹,故折玄兄弟而为素官

不久之后,朝廷也觉得就这么把一个头顶南郡公顶级爵位的桓玄就这么闲置起来,有点说不过去,掌管朝政的司马道子便委任桓玄为义兴太守。啥意思呢?是要给你桓玄授予实职,但我得把你桓玄派往你们桓家根基最薄弱、地方保护意识最强得三吴地区去,看你能在那样的环境折腾出什么花样出来!

桓玄怎么应对的呢?他感叹道:“父为九州总督,儿为五湖县长!”然后辞官会荆州了。咱桓家人不接受这种近乎侮辱的任意调摆,不争馒头争口气,咱回咱家的老地盘荆州去了,有没有正式官职无所谓,咱就当个南郡公也挺好。

太元末,出补义兴太守,郁郁不得志。尝登高望震泽,叹曰: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弃官归国

桓玄这事是干得相当漂亮的。因为我们生而为人,其实最难的是了解自己的内心,是听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有些人他习惯性愿意被人安排,但是有些人却天生就向往独立行走。所以那些想要追求独立行走的朋友,一定不要轻易接受别人各种安排,因为很多他人安排都是不怀好意地在给你预设赛道,从而限制你的发展。我想走什么路,就该笃定地留在我自己熟悉、适合的环境中,这样我才能挖掘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优势资源。

回到江陵后,桓玄依然过得不是很舒服。因为此时的荆州刺史是司马道子的舅子王忱。王忱的老爸王坦之当年是被桓温赏识提拔的,但后来却成了反对桓温的主力军,王家跟桓家算是有宿怨。而且王家此时已经彻头彻尾的亲皇派,对桓玄这个权臣之子,也是非常敌视的。王忱逮到机会就对桓玄进行各种打压和制裁。

桓玄时在江陵,既其本国。且奕叶故义,常以才雄驾物。忱每裁抑之

392年10月,让桓玄过得十分压抑的王忱死了,这对桓玄来说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契机。他爹桓温当年是人尽皆知的反动派,所以他要想走正常的路径进入东晋的权力中枢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尽管他们桓家已经在荆州经营了50年,桓玄还顶着南郡公这样的高级爵位,但只要荆州的一把手不给他们桓家面子,处处制衡他,他依然是很难展开拳脚的。所以,他必须要运作一个愿意跟他们桓家合作的人来荆州主事,这样他才有活动和操作空间。

无巧不成书的是,此时司马曜和司马道子这俩兄弟也是彻底闹掰了,荆州刺史空缺这块肥肉他们也都不想放过。司马曜最初是打算让镇守京口的王恭(司马曜的妻舅)到荆州去抢位置,而司马道子也在紧急运作他的另一个舅子王国宝来接管荆州。

王国宝是王忱的兄弟,王坦之的第三子,桓玄自然是不希望他来接管荆州。而王恭这人性格比较强硬,也是不好拿捏的主,所以桓玄也觉得不是合适的人选。

荆州刺史王忱死。烈宗意欲以王恭代之。时桓玄在江陵为忱所折挫闻恭应往素又惮恭

思来想去,桓玄最终选中了司马曜的心腹殷仲堪。因为这个殷仲堪在才干方面比较弱,性子也偏软,但他又是司马曜的心腹,既方便运作又便于拿捏。随即,桓玄便遣使买通了司马曜比较信服的僧尼支妙音去帮殷仲堪争夺荆州刺史。

殷仲堪时为黄门侍郎生,玄知殷仲堪弱才,亦易制御,意欲得之,乃遣使凭妙音尼为堪图州

这位支妙音此时是建康第一宗教型红人,司马道子甚至专门给她盖了一座简静寺,能量大到了可以参与政治操作,香火极旺,每天寺门口求见的车马就有百余辆。

太傅以太元十年为立简静寺。以音为寺主。徒众百余人。内外才义者因之以自达。供嚫无穷。富倾都邑。贵贱宗事。门有车马日百余辆

司马曜后来果真咨询了支妙音的荆州的人事问题,支妙音回答:“我听说目前朝野内外的呼声一致认为现在没有再比殷仲堪合适的了,此人意虑深远正是荆楚所需。”

既而烈宗问妙音:‘荆州缺,外间云谁应作者?’答曰:‘贫道道士,岂容及俗中论议?如闻外内谈者,并云无过殷仲堪,以其意虑深远,荆楚所须

司马曜在听到支妙音的意见后,几乎是毫不犹豫就同意了。为啥呢?殷仲堪这个人虽然才干一般,但好在是自己的心腹,用着放心;如果非要从京口把王恭调往荆州,那还得找个人去京口坐镇,这属于拆东墙补西墙。再加上弟弟司马道子也在加紧运作去荆州抢权,多少会有点夜长梦多。

帝然之,遂以代忱

在这件事上,我们还是要重点表扬时年24岁的桓玄,这孩子确实是天选的政治高手。

第一点,桓玄这孩子相当清醒,拎得清敌友关系、强弱关系和利益关系。他知道谁跟自己家族不对付,谁比较好拿捏,幕后操控者的潜在心理是什么?王国宝是敌非友这肯定不行,王恭性格强硬不好拿捏也不行,皇帝司马曜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安排亲信去当荆州刺史,至于这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是其次,所以桓玄就迅速敲定了才能一般的殷仲堪作为目标人选。

第二点,桓玄掌握了花钱办事的精髓,因为他花钱办事明面上是不利己的,因为他没有去运作自己人来当荆州刺史呀,这就让幕后掌控者司马曜内心不会排斥和敏感。我花钱找关系让你的心腹来当荆州刺史,你有啥不乐意的?大家记住,花钱永远都是一门艺术活,那种让人一眼就可以看穿的花钱直接谋利的活,往往都比较低级。真正高级的花钱其实就是买一个更好的环境或者氛围。这就是资源和金钱的真正使用意义。

第三点,桓玄的反应速度十分敏捷,提前准备的谋划工作也做得相当到位。桓玄远在荆州,为什么对京城的动态一清二楚,说明他在建康当太子洗马那短短的时间内,就迅速建立了自己的情报系统。然后,王忱是十月十八死的,殷仲堪是十一月初十任命的,这中间仅仅相隔22天,而远在荆州的桓玄距离建康有900公里,要临时去找人运作成此事,那真的是任何一个步骤都不能慢。

第四点,桓玄的出招确实做到了精准狠,事情一旦锚定,立马就知道找谁去运作这事。而且像支妙音这种国师级别的宗教大咖,还真不是谁谁谁给点钱他就会给你办事的,这说明桓玄之前就跟支妙音建立了不浅的交情,也说明支妙音早就被桓玄纳入了被选项。

总结起来,桓玄年纪轻轻就知道怎么样去谋局、怎么样去使用自己的资源、怎么去提前建立自己的情报网络、怎么样去储备自己的社会关系,这孩子真是不简单。尽管桓玄最后还是失败了,背了一辈子的骂名,但单纯从能力上来讲,桓玄是相当不错的。

殷仲堪到任后,桓玄的人生如愿以偿地迎来了转折。殷仲堪的叔叔殷浩当年被桓温随便拿捏,如今换了一代人,殷家人也依然不是桓家人的对手。殷仲堪来到江陵后,由于没有根基,能力一般,对于地头蛇的桓玄非常畏惧。

玄在荆楚积年,优游无事,荆州刺史殷仲堪甚敬惮之

桓玄凭借家族在荆州扎根几十年的优势,迅速反客为主,成为了荆州真正的土皇帝。

桓氏累世临荆州,玄复豪横,士民畏之,过于仲堪

起势的桓玄为了打压软弱的殷仲堪,经常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对殷仲堪进行侮辱式的试探,比如拿着长矛假装要刺殷仲堪。

尝于仲堪听事前戏马,以拟仲堪

最后弄得殷仲堪的手下都看不下去了,殷仲堪的中军参军刘迈说:“马不错,可惜没规矩没文化。”意思是说桓玄太不讲究了。

仲堪中兵参军彭城刘迈谓玄曰:“马有余,精理不足”

被驳了面子的桓玄立马甩脸子走人了,吓得殷仲堪赶紧训斥刘迈,说万一桓玄半夜派人把大家都做了怎么办?

玄不悦,仲堪为之失色。玄出,仲堪谓迈曰:卿,狂人也!玄夜遣杀卿,我岂能相救邪

随后,殷仲堪赶紧安排刘迈跑路,而桓玄也确实想干掉刘迈,刘迈是因为跑得快而逃过一死。

使迈下都避之,玄使人追之,迈仅而获免

看到没有,此时的桓玄已经可以在荆州横着走了。一方面是桓家在荆州确实根基深厚;另一方面其实因为司马曜和司马道子的位置都是来源于桓家,若不是桓温废了海西公司马奕,东晋皇室有他们哥俩说话的份吗?桓温虽然最后有自立的想法,但人家毕竟没有迈出那一步,所以不管怎么说,桓温和桓家是你皇帝司马曜的恩人,桓家是司马曜政府不能彻底否定的。

之前司马道子想要恶心桓玄,让他去当义兴太守,结果桓玄不接这一茬,然后辞官归国,礼貌性地去跟司马道子告别。习惯性醉酒的司马道子开始酒后卖疯了,当着众人的面挖苦桓玄,说桓玄他爹当年想做窃国贼,现在怎么样了?

桓玄义兴还后,见司马太傅,太傅已醉,坐上多客,问人云:桓温来欲作贼,如何?

桓玄不好当场发飙,于是便跪地无语。

桓玄伏不得起

但立马有一些政治清醒地人出来当和事佬了,长史谢景重说:已故的宣武公桓温废黜了昏庸之人,扶助圣君登上帝位,其功远超伊尹、霍光,那些外面的风言风语领导您要圣断啊!

谢景重时为长史,举板答曰:故宣武公黜昏暗,登圣明,功超伊、霍。纷纭之议,裁之圣鉴

啥意思呢?你们兄弟上位是人家桓温扶上去的,你现在说人家是贼,那你们兄弟是什么?被点醒的司马道子立马就坡下驴地表示自己心里都知道,还主动敬桓玄的酒表示歉意。

太傅曰:“我知!我知!”即举酒云:桓义兴,劝卿酒

还有,太学博士范弘之(当年被桓温废掉的范汪之孙)就提议给桓温的政敌殷浩追加谥号,还打算给桓温的叛逆定调,结果直接就被给桓温当过主簿的尚书左仆射王珣(王导孙)给否了。王珣和谢景重的口风一样,说桓温那是废黜昏君,拥立明君,人家哪谋逆了?有证据吗?人家那叫忠贞有节操。

太学博士范弘之论殷浩宜加赠谥,因叙桓温不臣之迹。是时桓氏犹盛,王,温之故吏也,以为温废昏立明,有忠贞之节

结果点炮的范弘之被踢到余杭当县令去了。

黜弘之为馀杭令

所以,别说什么落魄的凤凰不如鸡,尽管桓家那块招牌已经油漆斑驳了,但在当时的东晋还是相当好使的。否则,桓玄敢那么横吗?

司马曜和司马道子俩兄弟争权夺利,从而导致东晋皇室最应该严格把关的人事任命出现极大的且不可控的混乱,这是东晋走向灭亡的导火索。因为本来还需要持续等待机会的桓玄,立马进入了熟悉的轨道,他要潜龙在渊变飞龙在天了。

所以请大家记住,如果我们真的身负才干,陷入暂时的迷茫困境时,千万不要焦虑,机会它迟早会来的,你自己争取不到,也会有猪一样的对手神助攻地把机会送到你面前。

凡事皆有两面性,神队友和猪对手,很多时候,你还真搞不清哪个对你的价值和意义更大!

2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