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最特殊的一首诗,30年后才公开发表,这首诗有何独特呢

观史听念 2024-05-20 10:48:15

引言

毛主席一生笔耕不辍,曾创作出诸多经典诗作,其中有一首诗作极为独特。老人家写完后并没有发表,而是被他精心的收藏了起来,直到三十年后才被公诸于世,而这时老人家早已辞世多年。老人家的诗词都有着深刻的寓意,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极为特殊,正是在他发动那场运动之前所写,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家当年的心境,如今读来不禁让人心绪陈杂。

《七律有所思》这首诗是老人家1966年6月所创,不知道什么原因,老人家并没有公布于世,而是被他精心的收藏了起来,一直到老人家辞世后,工作人员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才意外发现了这首作品。后来中央文献研究室,在整理出版老人家的诗词作品集时,将这首诗收录其中,这才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

而这时距离老人家创作这首作品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之久。因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极为特殊,对于研究老人家发动那场文化运动,有着极高的探索价值。我们先来通篇欣赏一下这首诗词的魅力。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南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通过这首诗不难看出,老人家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有一种极为复杂的心境。

1966年6月16日,老人家从杭州从杭州乘坐专列来到长沙,当天在长沙住了一晚,由于天气十分炎热晚上没休息好。第二天省委的同志建议去韶山的滴水洞住,这个地方由于独特的地理构造和茂密的植被,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老人家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一行人6月17住进了韶山滴水洞,这是他最后一次回韶山。

这次在滴水洞足足住了11天,在此期间他的行程是高度保密的,他推掉了所有的接见活动,甚至中央的其他领导也不知道他在哪里。他每天除了看书批阅文件就是思考问题。老人家有个习惯,一遇到重大问题很少出来散步,即使散步也会很短。而在滴水洞的这段时间他很少出来活动,有时拿着书看,有时又显得心情很烦躁,他总是望着远处龙头山和虎歇坪方向久久凝望思考。

那么老人家这段时间在思考什么呢?《七律有所思》就是在滴水洞完成的,诗中清晰的表达了老人家当时的心境,从中不难看出他发动那场文化运动的初衷。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这里的神都就是写的北京,有事指的是形势复杂,不乏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而诗中的南国指的是我国的南方,这段时间老人家不在北京一直在南方视察。

这里交代了这首诗创作的复杂历史背景,在那个极为特殊的年代,尽管形势十分严峻之下,老人家仍以踏芳枝的轻松心态来到南方,这里彰显了老人家一贯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大无畏英雄气魄。“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青松指的是革命小将、败叶则指代的是走资派,两者泾渭分明,是对文化运动的正面描写。碧水指代的是人民的力量。他希望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可以主宰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这场特殊的文化运动必将震惊世界,他仿佛看到了大街小巷红旗招展的革命蓬勃态势,迅速席卷全国各个地方乃至各个领域。老人家在创作这首诗时,正逢滴水洞大雨倾盆,听着雨声他对国家民族的前途陷入担忧。

据工作人员回忆,老人家住进滴水洞的当天就下起了倾盆大雨。老人家一夜无眠,不停的在房间里踱步,香烟吸了一支又续上一支。这才有了“凭栏静听萧萧雨,故国人民有所思”。凭阑暗示老人家仿佛已到城楼之上,凭栏俯瞰革命之后的新世界。静听潇潇雨,意思是说静观雨声为碧水增添无限活力。寓意革命与人民融合一体。最后一句寓意革命需要人民群众的力量,每一个人都要为国家奉献力量。

纵观全诗,不论是哪种形势的革命,都要依靠人民才能取得胜利。这是全诗的灵魂所在,这里也体现了老人家的大历史观大文化观以及大哲学观。毛主席回到北京后,于 8 月 1 日主持召开会议,会议期间印发了他那篇著名的大字报,此后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并逐渐掀起高潮,社会进入长达十年的特殊时期。

老人家在滴水洞创作这首诗时,既流露出无坚不摧、重上井冈的豪情壮志,又透露出一丝孤独、疑虑、以及对前途未卜的一种诗人哲人独有的悲怆。从诗中能够体会到,老人家并没有任何私心,他的初衷是想让这个国家健康发展,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这也是这么多年后,人民对老人家的热爱与崇敬与日俱增的原因所在。

20 阅读:757
评论列表
  • 老狼 15
    2024-08-23 23:22

    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人民领袖人民爱!

  • 2024-09-16 13:37

    龙骧虎步!谁能敌?

  • 2024-09-25 12:01

    为人民服务 毛主席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