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降息50bp是非常规开局,符合CME预期,但超出华尔街预测
2️⃣ 年内再降息两次共50bp,整体降息250bp,低于会前CME期货路径,解释了利率走高
3️⃣ 鲍威尔强调降息50bp不能作为新基准而外推,认为中性利率显著高于疫情前
4️⃣ 强调没看到任何衰退迹象,通胀问题上并未取得胜利
5️⃣ 美联储看到了就业市场疲弱,否则也不会采取开局就降息50bp的“非常规”操作,但同时也在努力营造“领先市场但又不着急”的形象。从市场反应看,在避险资产上起到了部分效果。
6️⃣ 一个有意思的悖论是,更陡峭的初始斜率反而使得后续降息路径放缓,是因为宽松会更快地在利率敏感部门发挥效果,如地产。当然,这意味着后续几个月数据至关重要,能“立得住”,风险资产将表现更好,避险资产则接近尾声。
7️⃣ 货币政策回归中性,10年期美债高点和低点分别为3.8%和3.5%。
8️⃣ 当前环境下,美债和黄金还无法证伪,仍有一定持有机会但短期空间有限,如后续数据证实经济压力不大,那么应该“且战且退”;相比之下,更为确定的是美国短债、地产链(甚至拉动中国相关出口链)以及铜也逐步关注,但目前仍有些偏左侧,需验证。
9️⃣ 对中国市场,主要影响逻辑是外围宽松效果如何传导进来,即国内政策的应对。
港股因对外部流动性敏感,联系汇率下跟随降息,其弹性较A股更大。同理,行业层面,对利率敏感成长股(生物科技、科技硬件等)、海外美元融资占比较高的板块、港股本地分红甚至地产等,以及出口链条,也可能边际上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