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广西大学,在上世纪50年代被拆分停办,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一大遗憾。
如今回过头看,它的兴衰都是时局所致,是一种必然。
(注:本文仅讨论1953年前的广西大学)
01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广西大学开始在梧州萌芽。
1928年,它以省立广西大学之名创立,首任校长是教育界“北蔡南马”中的马君武。
旧址位于梧州蝴蝶山顶,设有理、工、农、文、医等学院。1936年由于日军进犯,大学迁至桂林雁山园,梧州旧址成为历史。
如今部分建筑得以保存,重新修缮。
02国立广西大学在时局动荡之中,慢慢发展壮大。
抗战期间,从1937年开始,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相继沦陷,全国各机构机关开始战略大转移。
在1944年之前,偏居内陆的桂林远离硝烟,加上政治环境宽松,因此吸引一批热血青年以及文化人士到这里避难。
从1938年至1944年桂柳会战之前,共有上千名文人雅士集中在桂林,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专家学者。
如陶行知、邹韬奋、李四光、郭沫若、茅盾、巴金、田汉、徐悲鸿、丰子恺等等。
同时带来了优质资源。
比如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1937年11月率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迁到广西桂林。
彼时的省立广西大学,在马君武的影响下,成为文人学者荟萃之地。
竺可祯、李四光、李达、陈望道、陈寅恪等一批学术界的著名教授都曾到校任教,学生也来自全国各地。
无论师资力量、教学质量还是学生素质,在当时都非常出众。
也因如此,省立广西大学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高,于1939年正式升格为国立广西大学。
1944年秋日军侵桂,国立广西大学辗转迁徙,1946年迁回桂林。
文化的种子已经扎根,国立广西大学不断壮大,到1949年发展成为拥有文教、法商、理、工、农5个学院,下设22个系和4个专修科。
03时局造就了国立广西大学的辉煌,后来拆分停办,又何尝不是时局所致。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教育更是头等大事。
1949年,全国拥有5.4亿人口,盲率却高达80%,高等教育入学率仅0.26%。
彼时高等学校寥寥无几,优质高校更如凤毛麟角。
1952-1953年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等于是将资源重新分配。集结全国顶尖高等教育资源的国立广西大学,被拆分调整是一种必然。
当年广西大学停办,成就了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一批名校,也留下文学院、农学院等院系。
被拆分不止广西大学,还有河南大学、山西大学、南京大学等等一批院校,成就了多所985、211。
大调整的又何止高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支边建设、三线建设,相当于工业资源大调整。
一批上海工厂连同8000多职工和家属,举家搬迁到广西多个城市,其中不乏技术骨干等人才,造就了上世纪的工业辉煌。
历史交替,每个时代都有新的使命,或多或少都会留下遗憾。
任何人,任何事,都抵不过时代的滚滚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