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去长沙之前,准备长沙旅游攻略时才知道,因为1938年的“文夕大火”,长沙主城区的老建筑,包括民国以来的建筑,几乎损失殆尽,地表的老建筑仅剩天心阁下面的一段古城墙。到长沙后,搜索去天心阁的路线,却发现天心阁正在维修中。
天心阁
国庆长假再来长沙,被各种媒体告知:天心阁将在国庆节当天恢复向公众开放。
考虑到恢复开放的第一天上午人一定非常多,我们一家三口决定午饭后再前往,以避开人流高峰。
天心阁
天心阁景区的正门开在人民中路和潇湘路交汇的街角上,大门为仿古建筑,古色古香。门额“天心阁”的题写者为湘籍当代著名书法家颜家龙,也有说是集颜真卿字而成。门联“湘流北去;岳色南来”由湘籍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周谷城撰题。
薰风亭
进门不远,游路右侧小丘上可见一座单檐攒尖顶石构方亭,亭额曰:薰风亭。“薰风”一词取自舜帝《南风歌》中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句意。亭联“低徊解愠日;高唱阜民天”与亭额紧扣,表达了追思先辈奋斗历史,歌唱今天人民当家做主的欢欣鼓舞。亭额和对联的撰写者为湘籍当代著名金石书画家、诗人彭吟轩。
崇烈塔
过薰风亭沿石阶上行,路中间小广场上现出一座石塔,这就是崇烈塔。崇烈塔,又称白塔,始建于1946年,通高6.6米,以麻石构造,基座呈六角形,塔身为圆柱体,塔刹为雄狮蹲踞的地球,是为纪念“长沙会战”中阵亡的中国将士而建。抗日战争中的长沙会战从1939年9月开始到1942年1月结束,包括3次大规模的攻防战。在长沙会战中,中国军人死伤逾9万人,日军伤亡超过11万。
定湘门
在崇烈塔西侧,有一座新砌的小石拱门,门额为“定湘门”。本以为这是象征性地恢复了一座长沙的古城门,但查了一下长沙在明清时期古城门的名字,九座城门里好像并没有叫“定湘”的门。
崇烈门
继续沿石阶向上走,是“崇烈门”牌坊。该牌坊为全石构筑,四柱三门冲天式,与崇烈塔同时建造,坊额由蒋介石亲自题写。四根坊柱上刻两副对联,内侧一副为“气吞胡羯;永卫山河”;外侧一副为“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于生”。前一副联由曾经担任过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将军题写,比较直白,一看就懂。后一副的上联源自《易经·兑卦》中“说以犯难,民忘其死。”之句,意思是说,只要领导者敢于知难而上,民众就会舍生忘死跟随;下联语出《孟子·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之句,意思是说,保家卫国义不容辞,牺牲胜于苟活。崇烈门牌坊背面的坊额“义重于死”,不知道何人所题,还是委员长吗?
逸响亭
崇烈门牌坊南侧,绿树掩映中,有一座八角攒尖顶亭,称“逸响亭”。亭额的书写者叫周翰陶,是长沙知名文化人,曾在岳麓山公园管理处任职。亭联“绕亭绿树生新籁;隔叶黄鹂共好音”与亭额相得益彰,颇有意境。对联的作者赵家寰,能书擅文,也是长沙文化界的有名人物。
崇烈亭
上行一段长长的坡道,即来到“崇烈亭”前面。虽然现在的崇烈亭与崇烈门牌坊、崇烈塔共同构成了一组以抗日为主题的纪念性建筑,但实际上崇烈亭的历史比后两者都要早。也就是说,三者并不是同时建造的,最初的目的也不一样。清末民初,为统一长沙全城时间,在此地筑亭,内置黄铜火炮,每天正午鸣炮三响以报时,时称“午炮亭”。
崇烈亭
1929年,为纪念1928年5月3日“济南惨案”中的死难同胞,将亭内的黄铜炮移除,代之以一幅水泥制成的中国地图。地图用鲜明的色彩标出了租借和割让的土地,时人称之为“国耻地图”,午炮亭也随之改称“国耻亭”。国耻亭在“文夕大火”中未能幸免。1946年,在建造崇烈塔、崇烈门牌坊的同时,在国耻亭遗址上修建了崇烈亭。1984年,曾以“扶摇上天心,到此方入胜。”为由,将崇烈亭改称“入胜亭”。2008年,从尊重历史的角度考虑,又将崇烈亭改回了原名。
崇烈亭
崇烈亭构筑在条石台基之上,为八角歇山十字脊样式,正面和背面檐下分悬“崇烈亭”和“崇德”匾额。正面亭联为“百战靖胡尘精忠争日月辉光大节壮山河气色;四阿延楚望长剑指天狼落处神弦迓甲马来时”;背面亭联“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前一副联的撰写者为民国年间曾任湖南大学文学系主任的徐桢立,后一副联的作者和书写者刘世善曾任岳麓诗社顾问。
天心阁牌坊
崇烈亭背后不远,又是一座石构牌坊,四柱三门冲天式,坊额为“天心阁”。游客至此需要买票才能继续游览;票分日场票和夜场票,夜场票不仅可以看夜景,还有若干表演供欣赏。距离夜场开始不到一个小时,而日场票将在夜场开始前清场,相信绝大多数人此时都会选择夜场票。
古城墙
等待的这差不多一个小时,自然不能浪费了,我们一家三口开始顺着主游路西侧的小道溜达。不知不觉中,发现我们已经走到了古城墙的脚下。据介绍,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段古城墙,是长沙仅存的一段古城墙。史载,明洪武年间(1368年至1398年),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整修城垣,将原土筑城墙下部砌石上部包砖。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8月,张献忠义军进攻长沙时,城墙遭到很大破坏。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驻节长沙的洪承畴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1923年,湖南都督谭延闿下令拆除古城墙以修建环城马路时,时任市政公所总理的曹典球极力争取,才使天心阁下面这段251米的古城墙得以保存下来。1959年6月,毛主席来长沙时,曾经特别约见曹典球,对他当年保护古城墙、天心阁的义举给予高度评价。
城墙脚下
古城墙下石板小路边,立有十几块展示牌,系统介绍了天心阁的前世今生。展示内容以大量篇幅介绍了抗日战争中“长沙保卫战”的历史,特别是天心阁作为长沙城内的制高点和主要阵地在三次守城战斗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仿佛看到了,卖药老汉将一天卖药所得的一角钱捐献出来打鬼子、冰莹战地服务团女团员活跃的身影、葛先才率领全团从天心阁向日军发起的反冲锋。从某种意义上说,战火中屹立不倒的天心阁,已然成为长沙军民誓死保卫家园、不向侵略者屈服的精神寄托。
城南书院碑
在城墙下面的草坪里,看到一块上镌“城南书院”字样的石碑,碑身应该折断过。看了一下地图,城南书院旧址,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第一师范老校区,离天心阁至少有1公里的距离,它的碑石怎么会出现在天心阁呢?带着问题在网上求教,得到了答案。原来,始建于南宋的城南书院,几经兴废,至清初仅存妙高峰书院遗址。清乾隆十年(1745年),湖南巡抚杨锡绂为减轻学子渡江学习的不方便,将岳麓书院的学生迁移到湘江东岸的原都司衙门,因都司衙门离城南书院遗址所在的妙高峰很近,故仍称城南书院,而当年的都司衙门就在现在的天心阁西北角。新的城南书院在此一直存在了77年,直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西厢公园
古城墙转角的地方设计了一个小公园,因为地处城墙西侧,故称“西厢公园”,小公园里的核心景观是“文夕大火”警示钟。警示钟的吊架被设计成大火焚烧后的房梁,黑漆漆的,看上去让人心里发紧。警示钟上的铭文记述了“文夕大火”发生的前后情况,把这场大火概括为“长沙人民为抗敌御侮所付出的最悲壮、最惨重之代价”。我以为,以炸堤放水、焦土焚城等手段来抵御外敌,是一个国家最高领导者无能的表现。“文夕大火”让长沙3000多同胞死于非命,是国民政府的耻辱!
在警示钟旁边的游廊里休息了一会儿,看已经临近晚场开始的时间,决定从古城墙的另一边绕一圈。
天心公园
经过古城墙西入口时发现,拱券式门洞上方嵌有“天心公园”石额。将以天心阁景观为核心的区域辟为公园始于1924年,倡建者是时任湖南省省长赵恒惕。赵恒惕在湖南和中国历史上声名狼藉,但倡建天心公园实属他所做不多好事中的一件。
太平军魂石雕
转到古城墙的正面,看到之前整修景区时一度被移走的“太平军魂”石雕已经回到了原位。石雕浓缩了清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城的情景。在攻打长沙的战斗中,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在天心阁下不幸中弹身亡。近年来,坊间对太平天国的负面评价增多,大有全盘否定太平天国历史功绩之势。“太平军魂”石雕因景区整修施工被临时移走,一度让人们有了各种猜测。现在的事实证明,各种猜测都是错的,已经被铭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永远被中国人民铭记。
阁下市集
站在古城墙脚下,仰望十多米高的青砖城墙,还是很有压迫感的。2013年,天心阁下面的这段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天心阁景区整修工程的一部分,新开的“阁下市集”已经点亮了灯火,吃喝玩乐的小摊前人头攒动。
等侯夜场
可能是因为准备工作未能完全到位,或是相关工作人员对流程还不够熟悉,夜场入场环节显得有些混乱,本来可以用机器读取的购票码,临时变成了人工核验。演员列队迎接游客入场的设计不太成功,表情木讷,甚至有点不知所措的男女演员们没让游客感觉到热情洋溢。
北山门
进入天心阁所在的区域,需要穿过一个月亮门,长沙当地人称其为“北山门”。门楣上的门额为“雄镇”,两边为八字对联“潇湘古阁;秦汉名城”。对联的撰书者为有“一代词宗”之誉的夏承焘。夏承焘是浙江温州人,因1976年秋曾受友人之邀来长沙小住,而与长沙结下不解之缘。其在长沙期间写下的《望江南·留别长沙》:“长沙好,好景趁秋来。灵麓初霜尝美橘,湘江新绿似浮醅。欲去几低徊。”成为当代吟咏长沙的诗词佳作之一。
天心阁
夜色中,整修一新的天心阁,流光溢彩,璀璨生辉。
天心阁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最早有关天心阁的文字记录,是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湖南善化县知县唐源的《分地方申详》一文,文中有“善化所辖城内之地……南抵天星阁”之句。这里所说的天星阁就是天心阁。在过去的400多年中,天心阁的形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明末的仅一层,发展到清乾隆年间的两层,直至清嘉庆年间的三层,其他细节变化更不用说。1924年维修改造天心阁时,在其左右各添一轩,称南轩和北轩。这次维修和改造的设计师就是与梁思成共享“北梁南刘”盛誉的刘敦桢。1983年重建的天心阁,基本以刘敦桢设计的样式为蓝本,并在南北各建一座以回廊连接的附阁,将天心阁烘托的更加雄伟壮丽。
天心阁
现在的天心阁面阔五间,高三层,三重檐歇山顶,覆棕色琉璃瓦剪黄边。正面明间三层檐下各悬一块匾额,自上而下为“楚天一览”“涵江揽岳”和“荆楚名区”。“楚天一览”额为欧阳询字集字。“涵江揽岳”额的题写者为著名音乐家吕骥,就是那位《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作曲者。“荆楚名区”额由周谷城题写。三楼和二楼都只有一副对联,三楼为“阁峙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二楼为“飞阁流丹古城增色;麓山耸翠湘水生辉”。一楼的门联是副长联“高阁出重霄揽衡岳抚湘流纵几度沧桑卷雨飞云终如人愿;古城多胜迹缀珠玑添锦绣系万家忧乐鞠躬俯首毋愧天心”。一楼擎檐柱上还有两副对联,内侧为“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外侧联没有拍全。内侧联的撰联者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黄兆枚,书写者为著名作家、学者廖沫沙,书写时间是1983年。
文昌帝君
一楼正面供奉文昌帝君。容貌端正的文昌帝君端坐在太师壁前,背景是铜浮雕“岳麓湘江图”,上悬“文云昌盛”匾额。两边的对联“垂训意无穷烁古炳今总不外纲常名教;读书期有用居仁由义岂徒在科第文章”出自曾国藩之手,字为文正公字集字。背面所悬“湖湘胜境”匾额为开国中将唐天际题写,两边对联“萧王碧血彭总英风长留在三湘胜境;岳麓晴岚天心朗月好装点四化宏图”为国民党起义将领、开国上将陶峙岳题写,陶峙岳为湖南宁乡人。梁柱上还有两副对联,其一为“飞阁凭栏看长桥跨江群楼拔地;临风把酒喜洞庭赊月衡岳开云”,其二为“我辈复登临总难忘四野哀鸿一城焦土;天心重抖擞正奋发九州生气三楚雄风”。这两副对联的作者赵家寰和胡六皆均为长沙知名书法家。
南附阁
南附阁,高两层,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顶层檐下悬“南屏”匾额,底层檐下所悬“沙水澄心”匾额由曾三题写。曾三为益阳人,是我党我军无线电通讯事业的重要开创者,曾任中央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门联“千秋人杰数今朝岂只是屈贾词章朱张性理;一阁城南开胜境更景仰毛刘伟业黄蔡丰功”由李伏波撰书。李伏波为长沙本地人,在民国政府警察系统工作期间曾掩护我地下工作人员,并在湖南解放前夕策反或协助策反多支国民党武装,解放后任湖南省政府参事。
北附阁
北附阁的形制与南附阁完全一致。顶层檐下悬“北拱”匾额,底层檐下悬大书法家舒同题写的“麓屏耸翠”匾额。门联也是一副长联“溯史迹以兴怀剧怜马氏园荒定王台圮却幸贾生有赋杜老留诗奕世慕馀风不朽宏篇张楚望;登城楼而极目最爱桔洲浮绿岳麓送青更添大厦摩空长桥跨浪清时多胜事重新古阁壮星沙”。该联的作者何泽翰一度担任薛岳的秘书,但很快弃戎从教,先后任教于长沙长郡中学、雅礼中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
瓮城
等候演出的时候,转到天心阁的后面,发现这里有一个小小的瓮城。瓮城底部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舞台,几个演员正在和游客互动;游客不太积极,演员的鼓动力好像也不够,双方都比较尴尬。
魁星对诗
终于等到在天心阁一层的演出开始了。第一个节目,是一个扮成魁星模样的男演员与游客进行文学知识“比拼”。但大家很快就发现,所谓随机抽取的游客,其实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一个以老长沙人面目出现的游客,之前在我坐的地方出现了好几次,与演员们都熟悉得很,频频互动,明显是个托儿。
本以为1个小时后的第二场演出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惊喜,结果登台的还是那位魁星,台词儿基本未变。
南山门与北山门形制相同,正面门额为“壮观”,门联为“天高地迥;心旷神怡”。该联是一副集联,上来来自《滕王阁序》,下联来自《岳阳楼记》,书写者为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儿童文学作家叶圣陶。
文武登高秀
出了南山门,意犹未尽,又转到崇烈亭,发现这里也有演出,名字叫“文武登高秀”。因为没看到节目的头儿,不知道已经出场了哪些人物,看到的这一段有一位年轻的武将登场,但不知道表现的是谁。最后出场的是身着民国年间湖南第一师范校服的青年,我想表现的应该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湖湘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