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遭遇降薪5个月少8500元,起诉公司补发,法院判决:企业没错

渔夫姜太公 2024-08-25 13:33:34

亲爱的读者,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点一下关注吧。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自己所在的公司,前段时间由于经营困难,对全体员工进行了降薪。

自己的月工资原本是10200元,一下被降到了8500元,5个月下来,月收入就累计少了8500元。

他觉得,公司执行的这种“全员降薪”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向公司要求按照原来的标准补发工资,在遭到拒绝后,就把公司起诉到了法院。

法院经过审理,却并没有支持他的诉求,认为公司做的对,无需给他补发工资。

法官认为,汤某是某建筑公司的老员工,岗位是安全员,他在入职时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公司有权根据经营变化或工作需要对汤某的工作岗位、薪酬待遇等进行调整。

以法官的观点来看,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只要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那就是合理的,这在用人单位的职权范围之内。

况且,本案被告之所以实行“全员降薪”,是因为经营严重困难,给予汤某的降薪幅度也在合理范围内,不至于影响到他的基本生活。

法官认为,被告实行“全员降薪”,是为了适度降低成本渡过难关,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存活的权宜举措,其降薪行为合理合法,原告作为员工应予理解和支持。

而据企业辩称,其采取降薪之前,已经过必要的程序,取得了职工的同意。

而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劳动纪律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并将通过的规章制度公示或告知员工。

不知道这家建筑企业在实行“全员降薪”措施之前,其所辩称履行的程序是不是如法律中要求的那样。

既然已经得到员工的“认可”,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被讨薪的情况呢。

对于这一事件,网友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有网友认为,困难时期,作为员工确实应该理解企业的难处,如果不降薪,搞不好就直接裁员,那不是更糟糕吗。

况且,企业也不是只针对他一个人,既然是全员降薪,说明企业的经营确实出现了困难,员工也应该和企业一块共渡难关,不能太自私。

有网友甚至认为,这位员工做的很过分,就像房价跌了,还要让开发商给他补差价一样。

也有很多网友是站在员工一方的,他们觉得,企业不能随便就给员工降薪,这个口子一开,如何来保证员工的利益。

再说了,企业经营不好就降员工的工资,可是企业效益好的时候,也没见主动给员工加薪啊。

这种“双标”的做法,只能是用人单位单方面侵害劳动者的工具,而员工却只能被动接受,这也太不公平了。

做为法官来说,应该更多的保护到弱势一方的权益,而不是帮助用人单位来欺负职工。

也有网友质疑,既然是降薪,为什么不第一个月就提出反对,非要等五个月后呢。

是不是企业平时的福利待遇都很好,想反对又怕丢工作不舍得。

而且从这位员工的工资来看,一个月10200元的收入也不低了,说明企业平常给的待遇还是不错的。

由此来看,企业降薪看来也的确情有可原。

对于网上种种的猜测,除了当事人之外,我们也很难有一种清晰的判断。

由全国房地产形势的不景气,建筑企业这些年的日子的确不太好过,闭着眼睛赚大钱的日子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有些企业经营困难,靠降薪的方式来临时维持,也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然而,要采取这一个措施,必须要慎之又慎。

一个是国家对于劳动者的保护,要求用人单位在调整职工薪酬时,必须经过法定的流程,取得劳动者的同意才可以。

二是既便要降薪,还是应该从管理层开始,对基层劳动者不应该大动干戈。

要知道,基层劳动者的收入本就比较低,再降的话,势必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这并不是说,只要不低于最低工资就可以,要知道,现行的最低工资标准增速本就严重滞后于物价的攀升速度。

一个月少了1700元,这已经是不小的比例了。

对于法院的判决来说,已经生效无法更改,那么汤先生所在面对的局面势必更加恶劣。

把企业告了,再想待下去,恐怕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而整个行业的形势又不好,再想找一个更好的工作,也并非容易的事情。

更为严重的是,他有了这一次与用人单位的诉讼记录,会不会影响到下一次的求职,还是一个未知数。

此前,就刷到过一个新闻,有企业在招聘做求职者背景调查时,会把与原单位有过仲裁、诉讼的人拒之门外。

那么,劳动者以后遭遇了不公的对待,还敢寻求保护吗,作为劳动监管部门以及仲裁、法院来说,又该做些什么呢。

大家似乎也注意到了,从疫情开始的这些年间,降薪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用人单位应对风险的常态。

不仅仅是一些中小企业,很多业内知名的大厂也没有例外。

这种现象正常吗,企业给员工发工资,前提一定是员工付出了足够的劳动。

员工想要加薪的时候,企业跟员工讲的是付出够不够,为什么到了降薪的时候,又开始讲起了感情呢?

理解这个词,应该是一个双方都要做到的事,而这一次法院的判决,似乎只是在单方面要求劳动者去理解用人单位罢了。

这种口子一开,劳动者的日子只会越来越不好过。

大家对此怎么看,评论区里聊一下吧。

免责声明:文章中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本文旨在弘扬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无任何不良诱导倾向,文中图片若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本人进行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