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知道,中国在北极还有块地。
这地是100年前随手签的条约里送的,在100年后居然拥有了无可估量的价值。
所以说,国运来了谁也挡不住!
一纸协议,时也运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加快,北极地区的冰川融速也随之变快,北极地区的战略性日益凸显。
冰层消融后的北极不再是千里冰封的荒凉之地,其资源、航道、军事价值,引起了多国在北极的争夺与博弈。
对于中国而言,北极的极地气候系统会影响中国的气候变化。
举个例子来说,吹向中国的冷空气主要来源于北极,2008年南方城市经历的那场百年不遇的雪灾就是来因北极的寒流所致,对中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另外,北极也拥有着极为丰富的渔业、生物、稀有金属矿产等资源。最让世界各国眼热的是,北极蕴藏着石油、天然气、矿物资源。
在2007年的北极检测和评估项目中,科学家明确表示,北极藏有非同小可的石油资源。
那一年的北极向世界提供了十分之一的石油。
此外,美国科学家在实地勘测之后得出结论,北极的天然气储存量是占到世界未探明天然气总量的25%。
当这些资源叠加在一起之后,也让北极变成了“第二个中东”,一定在将来会引来能源争夺之战。
所以中国的科考人员,也想去北极进行实地考察一番。
可是异国的科考活动是需要得到对方国家许可的,现今的北极是被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八国瓜分,如此来看,似乎北极之行要泡汤了。
但现实竟然是,中国人可以不用许可进入北极,这还要多亏了100年前那随手一签的协议。
1925年,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之下。
这一年,法国突然安排了代表不请自来地拜访了北洋政府,提出想与之共同占领北极的一块地。
面对这个慷慨的“邀请”,北洋政府当然心动,但却也不敢轻易地就这样相信法国人的话。
于是,便派人找来了一张世界地图,去确认是否真的如法国人所说,在北极有这样一块地。
查验过后,北洋政府确认了这块地,也就是“斯瓦尔巴群岛”的存在。不过此地距离中国足有3000公里,北洋政府觉得占为己有的意义不大。
可却也不能拒绝法国人的邀请,就在这半推半就中签下了《斯瓦尔巴条约》。
或许北洋政府怎么都不会想到,这块地在如今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说,运势来了,是挡也挡不住。
潜力巨大,备受关注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北美洲北部、欧洲等永久的冻土区。科研人员进行过勘测,北极的总面积超过了2100万平方公里,占据地球总面积的4%。
位于北极圈内部的陆地和岛屿,分别归属于俄罗斯、美国等8个环北极的国家。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规定,北冰洋应该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资源,但是在环北极国家却认为,这是他们的私有资源。
关于北冰洋是否属于国际公海,也成了环北极国家和其他国家争执不下的问题。
另外国际科学家指出,红海以北的苏伊士运河通行能力已经饱和,在近几年来屡屡出现拥堵的现象。因而,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起了北极的航道。
在苏伊士航线中还有海盗等威胁,但北极航道却没有。
一旦开发起来,这条航道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距离。不少专家认为,北极航道是低成本,高效率的黄金水道。
所以,在很多野心勃勃的国家看来,北极的每一块地区都将是必争之地。
虽然关于北极中的区域究竟该归属于哪国的问题,暂且还没有形成最终定论,但《斯瓦尔巴条约》却能够证明,中国是有权在此地自由开展活动。
另外条约中指出,斯瓦尔巴群岛是北极地区中的唯一非军事区,拥有绝对的中立性。这就意味着那些虎视眈眈的国家,只能去垂涎群岛之外的无主之地。
可在1991年之前,新中国是没有意识到在北极还有这块领土的存在。这其实是因为北洋政府并未把当初和法国人一起签的协议当回事,因此这份历史也就此被时间暂时封存了起来。
幸好,那时的中国科研人员受邀参加了前苏联组织的北极科考活动。
登上考察船之后,前苏联的叶新教授将一本英文与挪威文对照的《北极指南》,赠送给了中国科研人员,并详细地介绍了前苏联会如何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学站的事宜。
在这本书中描述了挪威政府对斯瓦尔巴群岛的管理。
在继续翻阅的过程时,中国学者惊讶地发现原来早在1925年,这里就与中国签署了协约。所以,中国是有权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学考察站的。
于是,中国科研人员主动联系了挪威政府,去将北极建站的事情真正落地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与挪威政府和大学签署了协议,也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
在走完了这一系列漫长的章程后,中国在1997年得到了挪威的同意,欢迎中国去斯瓦尔巴群岛。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问,为什么中国要提前征求挪威的意见呢?这是因为从世界版图上来看,斯瓦尔巴群岛是属于挪威最北界的国土。
《斯瓦尔巴条约》只是一份协议,其承认挪威对此地有完全的主权。而那些签署了这份协议的国家,有资格自由地进出这里,从事正当的商业或者生产活动。
积极切入,力争北极2001年,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收到了挪威驻中国大使馆邀请中国去建站的函件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起了建站的一系列事宜。
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中国的科学专家组去了两次,最后决定在朗伊尔宾建站,朗伊尔宾是世界上距离北极最近的城市。
至此,五星红旗便在此地飘扬。
虽然建站了,可中国的北极之争的难度还是很大。
美国在2001年的时候,曾对我国做过一份战略调查报告,其中标注了中国破冰船和飞机数量是低于其他争夺北极的国家。
进入北极地区的飞机,必须能够在冰面和水面上的起降能力有着较长的滞空时间。所以,一般的飞机是无法在北极进行作业的。
除了装备相较于美国有所欠缺外,我国也发现,那些环北极国家一直在“抱团“,对其他国家严防死守。这些国家联合起来,企图利用地缘上的优势,将北极打造成它们的内海。
另外,这8个国家为了防止其他国家通过经济、军事等途径染指北极,居然以保护北极环境为理由,提高了其他国家介入北极事务的门栏。
举个例子,美国在2009年向世界宣传,想要进入北极,就先得像美国一样,驾驶生物燃料驱动的环保型舰队。
美国此举的野心很明显,就是用环保借口将其他国家的舰队挡在北极之外,从而独保其在北极的军事力量。
因此,虽然中国通过《斯瓦尔巴条约》建立了极地科考站,但真正参与进北极的事务中还是麻烦多多。
可办法总比困难多。中国也在积极地寻求应对之策,比如加强对北极的科学调查研究,以此弄清北极气候变暖会对中国生态、经济等领域造成的影响,为中国的北极战略提供科学的支持。
此外,中国也在将北极纳入到国家外交战略的布局中去。与此同时,我国也在与北极国家和与北极相关的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尝试用“近北极”的概念去接近。
这也是由于中国不是8国之一,在北极活动中缺乏直接有力的立足点。
另外,中国也在用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等切入点,主动地加入到北极的政治实践活动中。
尽管环北极国家想独吞掉这里,但此地恶劣的环境让勘探、挖掘和运输成本变得无比昂贵。所以,就算它们有这样的野心,却也没有如此庞大的资金。
中国认为,或许这也是在日后让环北极国家同意合作的一个契机。
作为世界上第二的经济体,中国有能力也有义务,组织并带动其他国家一同参与到北极的合作发展和资源维护中来。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始终会以和平共处,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合作。
由于北极的影响力会辐射全球,在关系到全世界人们的福祉问题上,中国觉得只有“互利”才能够“共赢”。
虽然现在的北极国家还很排斥其他国家来到北极,但中国也还是依靠着100年前的那一份随手签下的协议进入了此地,并且也在努力地在北极之争中获得话语权,去维护中国在北极的利益。
并且这些年来,我国国运是真的好,很多曾经不起眼的小决策,都会产生多年以后的蝴蝶效应。
当然了,发展也不只靠运气,更多的还是一代又一代祖国人才的付出和努力,加之铺天“国运”,才造就了越来越好的今天!
参考资料:中国知网《主权独享 共同开发——斯瓦尔巴群岛争端的化解及其启示》刘金源、杨义成
中国知网《《斯瓦尔巴德条约》与我国的北极权益》卢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