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天价征税方案出台,上汽征收35.3%,遭中方连喊4个不“回击”

江卿曻啊 2024-11-02 02:31:54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就在万圣节前夕,欧盟委员会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从10月31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

这一决定如同一记重拳,直击中国电动车企业的软肋,其中上汽集团更是被顶格征收35.3%的高额关税,堪称“秋后算账”的典范。

然而就在欧盟话音刚落,中国商务部便连续喊出了四个掷地有声的“不”字作为回应,这场突如其来的贸易摩擦,是否会成为中欧关系的转折点?

欧盟重拳出击

2024年10月29日,布鲁塞尔时间傍晚,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份足以改变全球电动车市场格局的文件。

这份长达数十页的文件,其核心内容却可以用寥寥数字概括:从10月31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比亚迪被征收17.0%,吉利18.8%,而上汽集团则被顶格征收35.3%的高额关税。

这一决定其实在今年7月,就已经有苗头,欧盟当时提出的初步税率在17.4%到37.6%之间。

然而从初步方案到最终落地,欧盟内部经历了激烈的博弈,据悉,在最终投票中,结果是10票赞成、5票反对、12票弃权。

面对如此的场面,其实欧盟内部对于这份对中的关税措施都怀有质疑的态度,他们不知道如此做法是否真的能够令自己国家的汽车市场起死回生。

但是尽管存在质疑,欧盟最终还是选择了强硬路线,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应对所谓的“中国产业补贴”,防止不公平竞争。

但细究其中的选择性标准,不难发现其中的偏袒意味,例如美国的特斯拉仅被征收7.8%的关税,这种差异化待遇引发了外界的不满。

欧盟的此般决定,毋庸置疑给中国电动车企业于欧洲市场的扩张规划投下了一层阴霾,使其前景不明。

以上汽集团为例,35.3%的关税无异于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严严实实地挡在了其欧洲市场扩展路上,这不仅是税率数字上的“碾压”,更像是一种赤裸裸的市场封锁。

市场封锁往往只能带来短暂的保护,而不能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那么,欧盟此举的真正意图究竟是什么?

是单纯的贸易保护,还是有更深层次的考量?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是否真的能达到预期效果?

在全球电动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欧盟的这一决定无疑将引发连锁反应,它不仅会影响中欧之间的贸易关系,更可能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

那么面对欧盟的高额关税,中国电动车企业该如何应对?是选择退缩,还是另辟蹊径?这场贸易风暴的下一幕,又将如何上演?

中国强硬回应

就在欧盟宣布征收反补贴税的消息传出后,中国商务部火速做出回应,连续喊出四个掷地有声的“不”字,不合理、不合规、不认同、不接受。

这四个“不”字,不仅表达了中方的强烈不满,更彰显了中国在国际贸易舞台上的坚定立场。

事实上,在欧盟最终方案出台之前,中国已经做出了诸多努力,试图通过对话磋商来化解这场贸易风波。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曾亲赴欧盟总部,与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进行了长时间磋商,中方甚至提出了“价格承诺协议”的建议,意在通过谈判解决问题,避免一刀切的制裁。

但是欧盟最终还是选择了高额反补贴税,根本不做中方商量,如此做法根本不给中方喘气的机会。

面对欧盟的强硬态度,中国的回应同样毫不退让,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明确指出,欧盟此举“存在诸多不合理、不合规之处,是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保护主义之”。

更进一步的是,中国已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提出诉讼,中国如此强硬的态度,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战略考量,第一这是对本国产业和企业的坚定支持。

在全球电动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中国企业正处于关键的发展期,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

其次这也是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坚守,中国一直主张通过对话磋商解决贸易争端,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而这种态度也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有能力也有决心应对任何不公平的贸易措施。

当然强硬态度背后,中国也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据悉,中国机电商会作为中方唯一行业谈判代表,全程参与了与欧方的谈判。

该机构副会长石永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方始终希望通过对话磋商解决贸易争端,希望欧方相向而行,照顾彼此核心关切,尽快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

中国的强硬回应,不仅是为了捍卫自身利益,更是在维护全球自由贸易秩序,那么面对欧盟的高额关税壁垒,中国电动车企业究竟该如何突围,是选择正面硬刚,还是另辟蹊径?

保护主义阴影下的中欧电动车市场

欧盟的这记重拳,表面上是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措施,实则暴露了其内心深处的焦虑。

欧洲汽车工业曾经辉煌一时,但在电动化浪潮中,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与此同时,中国电动车品牌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不仅在本土市场大放异彩,更开始在欧洲市场崭露头角。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已达8%,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这种势头,无疑让欧洲传统车企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然而欧盟的这种“护犊子”政策,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恐怕未必,首先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世贸组织的开放、公平、非歧视原则,站在了自由市场规则的对立面。

另外就是高额关税虽然能在短期内为欧洲本土企业提供保护,但也可能因此错失重大机遇。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保护主义做法可能会给欧洲的绿色转型带来意想不到的阻力,欧盟设定了到2030年实现碳减排55%、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宏伟目标。

但是由于创新不足跟成本的问题,欧盟的在电车转型上出现了根本无法超过的鸿沟,如果在这个时候电动车领域与中国“脱钩”,如此一来,欧盟汽车只会越来越糟。

并且长期如此的话,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并不会让欧盟内部走向更好的未来,反而会加速欧盟内部的分裂。

围绕对华电动车加税,欧盟内部存在明显分歧,一些国家认为应当进一步开放,促进市场竞争;另一些则坚持保护本土企业更为紧要,这种分歧,无疑会影响欧盟未来的发展方向。

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

欧盟的这记重拳,无疑给中国电动车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但挑战中也蕴含着机遇,这场贸易风暴,很可能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导火索。

首当其冲的是上汽集团,作为被顶格征收35.3%关税的"重灾区",上汽集团的反应颇为耐人寻味。

他们并未选择退缩,而是表示将继续推进全球化战略,上汽集团的计划是加快在欧洲的本地化生产和研发,通过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来增强竞争力。

这种“化危为机”的策略,或许会成为中国车企应对贸易壁垒的一个范本,事实上,欧盟的高额关税可能会加速中国车企在其他市场的布局。

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可能会成为中国电动车企业新的增长点,这种全球化布局的多元化,不仅能够分散风险,还能帮助中国企业积累更多的国际化经验。

这场贸易风波的影响绝非止于此,极可能催生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保护举措,进而致使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新整合。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车企需要更加灵活地调整供应链策略,提高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与此同时,这场风波也可能成为中国电动车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催化剂,面对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中国企业必须在技术创新、品质提升、品牌建设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只有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全球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贸易争端也为中欧合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一些欧洲车企已经意识到,与其对抗,不如合作。

例如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就宣布将加大在华投资,深化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这种趋势或许预示着,未来中欧汽车产业的合作模式将更加多元化和深入化。

结语

欧盟的高额反补贴税无疑给中国电动车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国际市场的变局,中国车企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加快全球化布局,同时积极寻求多方合作。

这场贸易风波或许会成为中国电动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相信通过不懈努力,中国电动车产业必将在全球市场中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世界新能源汽车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章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24年10月31日《【国际锐评】对华电动汽车加税,欧方的板子打到自己身上》的报道

海峡网2024年10月30日《欧盟决定:31日起征收最终反补贴税,比亚迪17.0%,吉利18.8%,上汽集团35.3%》的报道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2024年10月30日《中国商务部回应欧盟征税:不认同,不接受……》的报道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