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效益相关性来说,国内税收规模是最具参考价值的指标之一了,某种程度上要比GDP可能更具含金量。当然任何单一指标都不能与经济规模是完全正相关关系的,就像税收收入同样也受到了城市能级效应的作用,如北上深和各省会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税收虹吸效应而能更高。
那么无此效应的普通地市是否就可通过税收来观察它们的经济实力了呢?也不能,因还有产业、产品结构也决定着税收多寡!来看看年度地市税收15强就有数了。
苏州高居首位且遥遥领先其他地市是无任何悬念的,也无需用产业、产品结构的作用来解读了,2023年税收收入都已无限接近4千亿了,比其后的东莞、无锡两市的税收总和还要高,感觉有点恐怖吧?
东莞市以1939亿能高于无锡市的1885.2亿就涉及到产业结构问题了,从与规模以上工业的各相关指标看无锡相较于东莞有一定差距。而在第一大税种增值税中,规工的税率是最高而对东莞市种税收入有极大助力。当然也一直认为东莞的经济总量是有一定低估的,这点与佛山之比较也能体现出来。
因佛山虽然GDP总量要比东莞高不少,但税收收入还不到1400亿而差距东莞达5百多亿,这么大的差值难以再用产业结构来解释了,而且佛山本也是规工大市呀。
所以从上面论述可见,规模以上工业发达的城市能给予税收提升不少助力的,这点从常州、嘉兴的税收收入能在千亿以上并比南通、温州等市更高,一定程度上就是来自于它们的规上工业产值更为庞大。
温州市虽然GDP总量高于嘉兴,税收却还低了百亿多,主要也就是它的工业结构还是以规模以下为主,这部分工业税率是要相对偏低许多而影响了总税收。
那么除了像工业上的规上、规下比重不同对税收产生一定影响外,还会有哪些左右因素呢?比较显著的就是产品结构了,在15强地市中就因此出现了几个“极品”!
最是典型的就是榆林、鄂尔多斯这两个煤炭大市,疫情期间煤价飙升让它们也获得红利不少,虽然2023年煤价回落也让它们的税收收入也同步下行,但还是都能以超过1800亿的规模而分据第4和第5位;
另有遵义市因酒业在近几年也是价格稳步而税收连年高涨,到2023年已能超过1100亿而高居前十之列;东营与惠州因石化产品这几年价格飙升也同样使得税收增势可观,也因此能跻身前15城了。
这也就是为何这类城市税收规模较大,但GDP总量却是一般,因某一项主打工业品的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会同比带动税收变化的,但与GDP的相关性就没这么强了,就像它们的税收因产品价格大跌而同比下跌时,GDP也不至于出现大降一样的。
当然还有个税收规模与各市GDP产生偏差的因素,那就是GDP总量的真实性,譬如烟台GDP上万亿了、规上工业也不弱,但2023年税收收入还不到9百亿万而未能入围地市前15。
更为夸张的是泉州,GDP总量比东莞还高、也是号称规工大市的,但税收收入还不到东莞的半数而同样无缘15强地市榜单,这含金量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税收收入虽然是来自产业效益,与经济体量的关联度是相当高的,但也要考虑到各地产业、产品结构的差异,同时也要看到因核算尺度的不一而产生的各地GDP总量可能很难反映实际经济规模,所以会存有一定的偏差度的,还需要客观理性看待每一项数据,大家说是吧?
最后请大家来看下表,具体了解15强地市2023年度的国内税收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