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名立万,梅村二胡一年卖出5万把背后的秘密

麴义看金 2024-07-12 16:28:58

2017年12月,原韩国总统文在寅偕夫人金正淑来中国时,曾在北京拉过一把中国二胡。

当时金正淑说:“怎样做才能学习中国、理解中国呢?我考虑了好久决定来体验二胡。”

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拉弦乐器,有着一千多年历史,在迭代演变过程中,已经发展出多个生产制作的代表性地区,如北京、苏州、上海、无锡。

金正淑手上的那把二胡,就是来自二胡制作高地——无锡高新区梅村,由制琴大师万其兴所制。

两个月前,梅村二胡集体亮相上海国际乐器展,其中,万其兴的古月琴坊在展会上推出了一套二胡新品“竹韵流芳”,这一系列分为“梅、兰、竹、菊”,将省级非遗技艺“留青竹刻”与二胡制作相融合,赢得了参展游客的青睐,后来有人将其中一把带回北京,于是有了开头的一幕。

梅村二胡能在如此重要的场合显山露水,其实并不稀奇,因为全国每4把中高端二胡中,就有一把是梅村制造。

今天,梅村已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二胡之乡”,“梅村二胡”也已成为全国一流品牌,一年卖出5万把,其中还有不少远销海外,让“梅村二胡”的牌子走向了全世界。

对于梅村二胡来说,今时相比往昔,可以称之为一场巨变。

早在十几年前,梅村二胡还是隐于乡野的状态,制作二胡的大都是一些家庭作坊,算不上“企业”,更谈不上“产业”,甚至还要贴上“苏州二胡”的牌子才能把琴卖出去。

我们不禁想问,从“苏州二胡”到“梅村二胡”,梅村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01.

梅村二胡简史

古月琴坊创始人万其兴是梅村最早一批制作二胡的手艺人。

上世纪40年代,为了讨生活,出生农村的万其兴中学没毕业就去苏州拜师学艺,学习制作二胡。学艺期间,勤奋好学的万其兴很快脱颖而出,提前出师,逐渐成长为制琴的技术指导。

1965年,梅村兴办民族乐器厂,加上当时苏州乐器厂生意不好,万其兴便回到家乡无锡,参与办厂,带学徒,教授二胡制作技艺。从此,梅村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二胡制作历史。

这一时期也涌现了一批像万其兴这样的制作大师,如陆林生、强金波等,在他们的带领下,逐渐有越来越多的梅村人开始从事二胡制作事业,梅村二胡的制作水平也不断提升。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百姓对艺术的需求日益增长,万其兴便应时创办了 “古月琴坊” 。

在万其兴看来,制作一把二胡从配料、加工到装配合成,要经过百余道工序,为确保质量,从琴筒、琴皮、琴杆到琴轴、琴弦、琴垫,每一道环节都需要准确无误的手工制作, 在工艺、火候、时间、手感等的精确把控下,方能岀一把好琴。

正因为一刀一锉间凝结着匠人匠心,以古月琴坊为代表的梅村二胡都具有发音洪亮浑厚、音色丰满甜美的特点。

当年,万其兴去北京参加全国二胡的制琴比赛,与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制琴名家同台竞技,结果,来自梅村的“万氏琴”获得了金奖。

除了工艺,梅村人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太湖水。懂行的人会发现,梅村二胡,不管是外观还是声音,都带有江南水乡的那种优美与婉约。

原来,传承千年的中华民乐二胡之所以悦耳动听,离不开共鸣箱上的一张蛇皮。而在二胡制作工艺中,蛇皮的浸泡环节十分关键,泡水泡几次?泡多久?都有讲究。泡蛇皮用的水,更是关键因素。

在地方风物的浸润下,梅村二胡被赋予了水的灵动与多姿,闵惠芬、邓建栋、于红梅等二胡演奏大家都曾对梅村二胡赞不绝口。

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梅村二胡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而且不少梅村二胡的琴杆上题刻的是“中国苏州”,从制作二胡的家庭作坊到古月琴坊、林生乐器厂这样规模较大的制作工厂,都曾出现这类情况。

明明梅村人制作的二胡品质和成色都不输苏州,为何还要贴别人的牌子?

梅村二胡行业协会负责人告诉我们,原因有二:

一方面,当时梅村最早制作二胡的一批人大都有在苏州学艺的经历,当地制作的主要为“苏式”二胡;

另一方面,梅村二胡尚未打响自己的名气,且大都采用家庭作坊生产模式,品牌意识薄弱,缺乏长远规划,生怕使用自己的商标和标识,反而不容易“走出去”。

怎么破局?

梅村人的做法,我总结为四个字:

扬名立万。

02.

扬名

首先就是扬名,造势,大胆宣传梅村二胡的制作工艺、制作大师。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率先打破信息差,才有机会开辟更多可能性。否则,梅村二胡永远只能隐于乡野,难以成势。

2010年前后,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梅村街道顺势掀开了遮盖在梅村二胡产业上的这层面纱,做出了一系列“曝光”。

“我们先是在梅村街道创办的《梅里通讯》杂志上开办了‘身边的大师’专栏,进一步挖掘、报道梅村二胡制作大师和企业,让梅村二胡被更多人看见、了解。”梅村街道群团支部委员会书记杨伟新回忆道。

为了摸清梅村二胡制作的规模和整体情况,杨伟新带领宣传团队一家家深入走访调查,搜集二胡制作的第一手资料,还将调查结果梳理撰写成梅村二胡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一篇篇生动的人物故事,一份份完整而细致的产业观察报告与发展规划,让梅村二胡的动人弦音从深巷传出,流向广阔天地,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梅村二胡,像一枝清新脱俗的芙蓉,渐渐浮出水面,惊艳四方。

2010年,梅村获得“江苏省二胡工艺之乡”称号。

2011年,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在无锡举办,梅村街道又抓住契机接连推出一系列重量级报道,还分别在“金钟奖”比赛和“亚洲邮展”期间组织了两次梅村二胡精品展,将梅村二胡制作大师制作的精品二胡赠予“金钟奖”评委,有效提升了梅村二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同年,梅村二胡制作工艺上榜江苏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胡制作大师万其兴、陆林生、强金波等获无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称号。

梅村人的魄力与胆识还不止于此,这一年,他们乘势而上将老影剧院改建为国内首个集二胡历史文化展示、二胡生产工艺展示、二胡大师工作室、二胡演奏厅、二胡培训与活动基地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梅村二胡文化园。

2012年,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在视察梅村二胡文化园时,欣然为梅村题字“中国二胡之乡”。

2020年,“四季梅里”二胡文化体验一日游线路成功入选江苏省50条秋冬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名单。

这几年,梅村二胡的影响力还在继续扩大,先后登上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周刊》、《新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声名远扬。

03.

立万

立万,就是要创牌。

技术实力是成功的前提,品牌实力为成功做延续,梅村人深刻意识到,即使再困难,也要“做品牌”,品牌是保证梅村二胡产业健康生长的“根系”。

不过,梅村二胡的品牌之路,并不算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充满荆棘。

为了摆脱“贴牌”销售的现状,让手艺人们获得更多经济效益,让梅村大大小小的二胡制作工坊能顺利发展成为梅村的一个特色产业,2012年,梅村街道积极组建了梅村二胡行业协会,吸收了当地的十多家二胡制作企业,汇聚了梅村及无锡当地热心二胡文化传播的专家和社会人士。

协会的成立使梅村二胡从各家的“单打独斗”变成了“抱团发展”,为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注入了一股强劲动能。

更重要的是,协会成立当年就为保护知识产权做出了一系列动作,对“梅村”、“泰伯”、“梅里”等带有地理含义的名称,以及一些著名二胡制作大师的名字如“林生”、“万其兴”等人名进行了保护性抢注。

然而,就在协会准备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梅村二胡”集体商标时,却惊讶地发现,这一商标早已被一个与梅村无关的人抢注。

此后,行业协会不得不开启了一场长达4年的“商标争夺战”。经过与国家商标局和相关司法单位一次又一次的沟通协商,一轮又一轮的驳回与再申请,行业协会终是“守得云开见月明”——2016年底,“梅村二胡”商标成功回归梅里。

2020年,无锡第一家集体所有的二胡品牌“梅村二胡”正式启用并投入市场,开启梅村二胡文化拓展的新航程。

如今,“梅村二胡”已经成为一个响当当的集体品牌,频频亮相北京、上海等地举办的国际乐器展,还作为“文化形象大使”出现在各种文化交流场合,先后登上德国、美国、法国、塞浦路斯、新西兰、南非、英国等地的文化交流舞台。

在行业协会带领下,二胡手艺人们多次组团参加全国二胡制作交流展示大会,获得二胡制作金奖佳绩,续写了梅村二胡在“中国好二胡”评比中的不败神话。

制作工艺方面,梅村二胡还在探索更多“加法”,锻造出新的品牌价值。

比如,在二胡制作中融入木雕、牙雕、贝雕、嵌金银等民间传统手工艺,在材质中采用海南黄花梨、印度小叶紫檀等极具收藏价值的木料,赋予二胡更多文化内涵,使之兼具演奏功能和收藏价值。

这样的跨界融合让梅村二胡实现了人文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目前,在淘宝官网上古月琴坊收藏级别的二胡能卖到3万元-4万元一把,演奏级别的二胡则在7千元—1万元左右。

梅村二胡行业协会负责人告诉我们,梅村已集聚20多家二胡生产企业,形成了集制作、展示、销售、培训、演绎、旅游于一体的二胡产业链,年产值近5千万元。

2022年,新一代二胡制作师黄建洪、卜广军、强晓民获无锡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称号,二胡制作同样后继有人。

从籍籍无名到成为中国一流二胡品牌,梅村二胡的崛起固然乘上了时代的东风,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品牌意识的觉醒,是基于文化自信的强势输出,而这,又何尝不是中国品牌崛起的缩影。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