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亿研发云轨,成本比地铁每公里低8亿,中国全面叫停幸亏这么做

小头说体育 2024-11-07 02:05:2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小头编辑|小头

喧嚣过后,比亚迪云轨的故事更像是一场盛大的实验,热闹开场,却草草收场。

有人说,这是技术创新的必然阵痛;有人说,这是一场资本的豪赌;也有人说,这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那些被欲望裹挟的冲动与迷失。

无论如何,云轨的兴衰都值得我们深思。

2016年,比亚迪,这个以电池和汽车闻名的企业,带着它的“云轨”计划高调入场,宣称要颠覆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格局。

五年研发,千人团队,背后是比亚迪对未来城市交通的雄心壮志。彼时,云轨的概念如同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迅速点燃了众多城市的热情。

十几个项目接连落地,比亚迪似乎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云轨,全称“比亚迪云轨快速公交系统”,是一种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它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胶轮驱动,运行在高架轨道上。

相比传统地铁,云轨的建设成本更低,周期更短,更适用于中小城市。

它还配备了无人驾驶列控技术和电池储能系统,在自动化和可靠性方面也有着显著优势。这些技术亮点,恰好击中了当时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痛点。

彼时,地铁建设如火如荼,但高昂的造价和漫长的工期让很多中小城市望而却步。

云轨的出现,就像是一颗“灵丹妙药”,为这些渴望发展轨道交通的城市提供了一条捷径。

云轨的早期发展可以用“迅猛”来形容。多个城市争相与比亚迪合作,项目审批一路绿灯,甚至出现了“跳过发改委,直接由省市审批”的现象。

一时间,云轨成为了城市建设的“新宠”,比亚迪也仿佛站在了风口浪尖,准备迎接属于它的辉煌时刻。

然而,好景不长。

从2018年开始,云轨项目陆续被叫停,曾经的“明星项目”逐渐沦为“烂尾工程”。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首先,成本问题是绕不开的坎。

比亚迪最初宣称云轨的造价仅为地铁的五分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数字却不断攀升。

以桂林项目为例,每公里的建设成本达到了2。65亿元,超过了地铁成本的三分之一。这与最初的承诺相去甚远,也让很多地方政府开始质疑云轨的经济效益。

此外,云轨的市场需求和运营管理也存在问题。

云轨的运力介于轻轨和地铁之间,但很多中小城市的客流量并不足以支撑其运营。这导致很多云轨项目即使建成,也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困境。

甘肃天水的有轨电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年收入仅160万元,而运营成本却高达4000万元,这种巨额亏损对于地方财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资和过度举债。

在过去一段时间,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不惜大举举债,盲目上马各种基建项目,其中就包括云轨。这种“面子工程”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浪费,也加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云轨项目的叫停,并非简单的个案,而是国家层面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现。2018年,国务院发布意见,将地铁和轻轨的审批门槛与城市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挂钩。

这相当于给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资套上了“紧箍咒”,也让很多不具备条件的城市知难而退。

随后,国务院再次发布通知,宣布从2021年到2025年,不再批准普通地级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

这一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收紧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闸门,也标志着云轨项目的彻底落幕。

云轨的兴衰,是一场关于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政府调控的博弈。

它既展现了中国制造的雄心壮志,也暴露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对于比亚迪而言,云轨项目的失败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次宝贵的教训。

它让比亚迪认识到,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市场需求,更不能忽视政府的政策导向。

云轨的未来在哪里?或许,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云轨仍然有其应用价值。

例如,在一些旅游景区、产业园区或大型社区内部,云轨可以作为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但就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而言,云轨的前景并不乐观。

对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未来发展,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思考。

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的项目,而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

地铁仍然是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手段,但其高昂的造价和漫长的工期也限制了其发展速度。

轻轨、有轨电车等中低运量轨道交通方式,可以作为地铁的补充,但其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也需要仔细评估。

除了传统的轨道交通方式,我们还可以探索一些新的模式,例如BRT快速公交、智能公交系统等。

这些模式的建造成本更低,运营更加灵活,也更能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

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元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化。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城市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避免“一刀切”和“千城一面”。

同时,也要加强对轨道交通项目的监管,避免地方政府盲目投资和过度举债,确保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云轨的落幕,并不意味着中国轨道交通创新的终结。

相反,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更要关注市场需求和社会效益。

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之路。

结语

技术革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云轨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提醒我们,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更要关注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将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技术的价值,造福社会。

希望未来的城市交通发展,能够吸取云轨的教训,走出一条更加理性、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以下是一些网友评论:

网友 “城市发展关注者”:

这篇文章分析得很透彻。云轨项目一开始感觉很有前景,没想到最后却这样。确实城市发展不能只看新技术,得考虑成本、需求和政策这些因素,希望以后城市交通发展能更科学。

网友 “比亚迪反思者”:

比亚迪这次在云轨上栽了跟头,不过也能理解,创新总会有风险。希望他们能吸取教训,以后搞研发的时候要把市场和政策研究透,别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网友 “交通建设思考者”:

是啊,交通建设不能盲目。地铁造价高、云轨也有问题,那我们真得好好考虑其他交通方式了,像文章里说的 BRT、智能公交这些都可以研究研究,找到最适合城市发展的模式。

网友 “地方政府监督者”:

地方政府盲目投资真的要不得,为了政绩搞这些 “面子工程”,最后浪费钱还加重债务。国家加强对轨道交通项目监管太对了,以后得让建设更合理。

网友 “技术创新支持者”:

虽然云轨失败了,但不能否定技术创新的意义。以后搞创新还是要多做调研,让新技术能真正落地,发挥作用,而不是像这次一样,只开花不结果。

1 阅读:116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