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呐,活到一定的年纪,你终将沉默、薄情、不合群

舒山有鹿 2024-09-12 11:48:40

01

古人有诗云:“心至虚时能受益,事非经过不知难。”

保持谦虚、谨慎的内心,才能有所获益。有很多事儿,唯有经历过,才知道它的难。时间,终究会告诉我们最为真实的答案。

话虽如此,可年轻的时候,我们基本都不谦虚,也不谨慎,更别说理解世道、生活的艰难了。这就注定,我们都会被生活毒打。

被毒打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反思,自己出了什么问题?世道、人心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当我们搞懂了这些问题,大概率就会变得沉默。这种沉默,并不是不想说话,而是经历生活,感悟生活之后的豁然开朗。

人呐,活到了一定的年纪,你终将变得沉默、薄情、不再合群。

02

在《三国演义》里边,前后形象反差最大的,莫过于悲情英雄的诸葛亮。

诸葛亮刚出山的时候,只是一个27岁的年轻小伙,意气风发,气血方刚,而又雄心壮志,对于复兴汉室有着极大的信心。

身处新野县城的时候,哪怕曹军袭来,诸葛亮也算无遗策,火烧博望坡,打得曹军丢盔卸甲。可谓是出山后的第一功。

后来,在诸葛亮的出谋划策下,刘备逐渐夺取荆州、川蜀,三分天下有其一,局面已然打开了。诸葛亮更是深感复兴有望。

可上天给蜀汉开了一个玩笑,关羽被曹魏和孙吴两方合计,败北身亡了,荆州也丢了。在筹备关羽的葬礼时,张飞因脾气暴躁而被下属所杀。

刘备为了给关羽、张飞二人报仇, 倾蜀汉全部精锐东征,不幸兵败夷陵,多年的积累,毁之一旦。就连刘备本人,也病逝白帝城。

这个时候,蜀汉只剩下诸葛亮一人扛大旗了。他变得愈发忧愁、沉默,为了先主的大业,而六出祁山,可还是事与愿违。

五丈原中,魏延不小心踢翻了诸葛亮的七星灯,姜维正要拔剑杀魏延。诸葛亮拉住了姜维,感慨地说,生死有命,不可挽也。

03

从出山时的意气风发,到刘备去世后的忧愁、沉默,这就是生活带给人的改变。

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些事,没有经历过,就觉得简单。可要是身处其中,无法破局,那就会深感忧愁、绝望。

这种“有心无力”的痛感,我想,每个人都经历过。

有的人努力工作后,还是一贫如洗,没啥钱财;有的人望着生病的家人受苦,却因为贫穷,拿不出一分钱给家人治病,造成了遗憾;

有的人被生活毒打多年,早已两鬓皆白,满脸沟壑,没有了以往的青春热血;有的人事与愿违,落差极大,知道了什么是尽人事,听天命。

成长是需要代价的。而这个代价是,吃遍了尘世间的酸甜苦辣咸。

有心酸的一面,有甘甜的一面,有悲惨的一面,有苦辣的一面,有无奈的一面。反正,面面俱到,谁都躲不开,也逃不过。

04

一个人变得沉默、薄情、不合群,这是必然的经历。

年轻人一般都不理解,为什么上了年纪的中年人、老年人,都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没有了青春的洒脱和自在呢?

答案只有一个,上了年纪的中年人、老年人,已经不再天真、幼稚,而是经历千帆,愈发“有苦难言”了。

有很多事儿,有很多经历,不是文字可以表达的。

就拿“赚钱”来说,没赚过钱,自然认为赚钱容易。可如果需要养家糊口,时时刻刻都需要用到钱,就会时刻为了钱财而忧愁。

圈中有一个人,今年已经30岁了。他发过一条动态:大学毕业的时候,原以为自己可以发家致富,实现财富自由。混到今天才明白,有些事,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

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生活会改变一个人的容颜和态度。

长大后才彻底明白,这种改变,并不是温柔的,也不是轻松的,而是强迫、无奈、痛苦的。

05

写到最后

一个人变得沉默,是因为经历太多,已经不想说什么。毕竟,说太多也无法改变现实。

一个人变得薄情,是因为被生活毒打过,被别人伤害过,已经不对世道、人心,有任何的期待了。与其期待越高,失望越大,不如一开始就薄情,减少期待。

一个人变得不合群,是因为随大流的人生,是毫无灵魂的,也是毫无意义的。虽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还是要独自走下去,谁都无法依靠。

就像上文谈到的诸葛亮,刘备在世,还是刘备当顶梁柱。等刘备死了,就只能诸葛亮一个人挑大梁了。千钧重担之下,每个人都只能靠自己,他人爱莫能助。

普通人也是如此,成为了家庭的顶梁柱,需要为了老人、孩子负责。整个人的心境和姿态,就会瞬间发生变化。

文/舒山有鹿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