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死后,秦国“四年丧三王”,为什么崛起之路没有被打断?

高干历史观点 2024-05-24 18:13:51

文|老达子

本文共1415字,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前言

前面已经讲过了,这位超长待机的君主——秦昭襄王为秦国一统天下所奠定的基础(如需了解请移步)

可以说,秦国在秦昭襄王去世后,接连经历了秦孝文王登基后三天即去世,随后秦庄襄王在位三年后也辞世,这四年间相继丧失了三位国君。然而,尽管如此,秦国的崛起之路并未因此而受到中断,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老达子就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秦昭襄王执政期间的七国局势

在进入主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下当时的七国局势是什么样的?

在秦昭襄王执政期间,六国的实力已经大幅削弱了,再也没有足够的战斗力了,剩余的军力也仅仅被保留用于国家安全。在此之前,各国俘虏通常会被释放回原国,延续着自周朝留下的战时传统。

然而,在嬴稷这一代,意识到两军对战导致消耗兵力且毫无止境,因此开始采取歼灭战略,这也是白起被称为“人屠”的由来。韩国在经历申不害变法后遭到魏国进攻,从一个强大的国家也彻底衰落了,而魏国也早已在秦孝公和秦惠文王时期逐渐衰败了。

到了嬴稷执政时期,七国格局演变为秦、赵、齐三国鼎立,但齐国趁着燕国内乱之际几乎摧毁了燕国,激起了燕人的仇恨。随后,贤明能干的燕昭王任用了大将乐毅,五国联合进攻齐国,算是为燕人报了仇。楚国被秦国逼迫迁都,紧接着的长平之战以及秦赵间的大战使赵国直接受到严重打击。

在秦昭襄王晚期,其实秦国已经势不可挡地走向统一天下的道路。长平之战中,赵国遭受毁灭性打击,成为唯一能与秦国匹敌的六国之一。随后的邯郸保卫战,若非得到楚国和魏国等国的援助,赵国很可能就在战火中瓦解。

从献公孝公开始,秦国的国力稳步增强,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进一步扩大了秦国相对于六国的领先优势。

接下来回归主题,为什么秦国四年丧三王,但是崛起之路没有被打断呢?

1、秦国并未因君主更替而陷入内乱

尽管秦国连续四年更替三位君王,但其中的秦孝文王赢柱只在位三天,继位的嬴异人在吕不韦的辅佐下迅速巩固了王位,并将王子政接回秦国。嬴异人逝世后,吕不韦没有动摇权力,顺利将掌权交给了嬴政。

其实只要秦昭襄王的继承人能避免战略性错误,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将难以逆转。虽然孝文王和庄襄王在位时间不长,但秦国并未因君主更替而陷入内乱。吕不韦主持国政,继续保持对六国的政治和军事压制,为后来的秦王嬴政奠定了顺利继位的基础。

2、虽然换了国王,但朝廷的根本制度并没有改变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历经了一百年的巩固和发展,使得秦法早已深入人心。尽管君主不断更迭,然而朝廷的根本制度却依然稳固不移,保持着连续性。

从秦昭襄王到后来的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再到掌控朝政的吕不韦,他们都遵循商鞅变法后所确立的制度,奖励并倡导农耕和战争,力求统一天下。

随着朝廷制度的日益完善和严谨,君主更替对国家的影响逐渐减小。秦国实行的奖励耕战制度使其日益强大,也导致后来的君主们选择遵守商君之法。

尽管秦国曾经历“四年丧三王”的动荡,但这并没有对其崛起之路造成太大影响。

3、六国始终未能实现有效的合纵抗秦

除了秦国自身的因素外,六国始终未能实现有效的合纵抗秦,各自内部也存在重重矛盾。例如,齐国在其他国家与秦国作战时,只是旁观者,未能形成合力。

缺乏像魏文侯和赵武灵王这样足以与强大秦国抗衡的杰出君主,使得秦国和六国之间的实力天平难以逆转。

老达子说

最后用《过秦论》中的一句话收尾: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论》



0 阅读:2